韋光波
(武漢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 湖北 武漢 430070)
改革開放以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政策沿革變化探析
韋光波
(武漢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 湖北 武漢 430070)
我們黨一直都有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優良傳統,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直到改革開放以后才慢慢得到重視和發展,伴隨著改革浪潮的深入與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論與實踐上取得長足的突破,逐步呈現出系統化、科學化、規范化的教育體系。本文對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關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文件進行了梳理,根據各個歷史時期的文獻側重點及政策導向的差異,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劃分成了三個時期,探究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方針變化的背景和方向,由此窺視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偉大成就。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央政策變化
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在曲折中向前發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經過了一段在曲折探索中逐步發展的歷程,不同的時期帶著不同的時代特色和歷史使命,但其間有著自身的歷史沿革。鑒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不同時期的時代產物,每一個時期的成長與發展都是以適應該時期的社會主義發展程度為前提,且黨中央的政策方針始終是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行動指南。從最初的蹣跚起步,歷經中途的曲折前進,再到如今的全面發展,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時階進程,目前學界沒有具體的統一的劃分,筆者認為,就黨和國家的政策側重點以及高校思政教育發展程度來看,從總體上可將改革開放以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分為三個時期:初始恢復和起步探索時期,夯實基礎和逐步完善時期,深化改革和全面發展時期。
改革開放以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社會性的概念,沒有“高校”之特殊意義,直至1977年恢復高考之后,黨和國家高度重視人才培養和高校建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真正意義上走上了歷史舞臺,并且在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愈加受到重視,逐步成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的關鍵一環。鄧小平曾強調:“艱苦奮斗是我們的傳統,艱苦樸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緊,一直要抓六十至七十年,我們的國家越發展,越要抓艱苦創業……十年最大的失誤是教育,這里我主要是講思想政治教育。”[1]一句話點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同時要求我們吸取歷史經驗教訓,將思想政治工作作為一項偉大而艱苦的工程來實施。1976年粉碎“四人幫”之后,鄧小平就開始了對教育領域的撥亂反正,在恢復我國的高考制度后緊接著又將四個現代化的實現確立為教育的主要目標,這些舉動都為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指明了方向。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啟新篇章的標志性事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圍繞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實現了認識領域的撥亂反正,逐步得到了恢復和發展。1981年6月,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了《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明確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經濟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線。”[2]同年8月,教育部為貫徹《決議》精神在北京召開了全國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特別強調以《決議》為教學指南,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積極引導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走又紅又專的道路[3]。鄧小平同志針對當時出現的一些錯誤思想,多次旗幟鮮明地指出,實現現代化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同懷疑四項基本原則的思潮作堅決的斗爭。1985年,中共中央發出《關于改革學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論課程教學的通知》,規定了高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論課的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通過教育改革和學科建設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為了給高校思政工作的發展指明方向,1987年,中央發出《關于改進和加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決定》,從 8個方面提出改進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除了給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營造一種良好的外部環境,鄧小平同志以他的慧眼看到了這一時期提高人的道德素質和加強科學技術的發展的重要性,因而他提出了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4]的教育口號。這一系列文件和指示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較為清晰的行動指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地位也逐步提升,并開始邁向理論化和科學化,為后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馬克思說:“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個時代都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一個階級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物質力量,同時也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精神力量”[5]。1989年的學潮教訓表明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進行得還不夠深入,不足以堅定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方向,以至于在各種思潮來襲之時,學生們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黨中央為此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加強了基礎建設,貫徹“重在建設”的方針,將“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作為一個明確的目標,1990年開始,連年召開全國高校黨建工作會議,研究落實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1991年,國家教委下發了《關于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若干意見》,要求“各級黨委、政府應從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戰略高度予以足夠的重視,把社會實踐活動列入議事日程,切實加強黨的領導”[6]。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重視并逐漸使社會實踐成為一種教育途徑,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拓寬視野、了解國情,更清晰的認識思想上的不足。1992年,鄧小平同志的南巡講話和十四大的勝利召開,標志著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事業已經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引起了一場社會變革,廣大青年學生需要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出了如自我意識、競爭觀念、效益觀念等推動學生成長的積極因素,但也會導致一些學生道德選擇多樣化和對集體責任感的淡化等不良影響”[7]。因而,這一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如何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現實問題。1993年開始的畢業生分配制度改革,大學生就業從包分配轉變為自主擇業就業,推動著大學生更多地關注社會動態和積極主動的投入社會實踐。同年出臺的《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綱要》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教材、方法改革和隊伍建設提出明確要求,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與發展起到重要的指導作用。1994年,中共中央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第一次把初、高級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整體考慮,我國思想政治教育體系逐漸系統化和規范化。十四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提出了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過程中思想道德建設的基本任務,并強調愛國主義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要貫穿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1999年,國務院發布的《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把素質教育納入德育工作的范圍,進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體系。江澤民同志在全國第三次教育工作會議上特別強調:“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級各類學校都要擺在重要地位,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思想政治素質是素質教育的靈魂”[9]。意味著我國已經由當初提倡培養又紅又專的人才轉向培養復合型人才,在教育上越來越注重學生的人格健全性。至此,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開始作為一種獨立的教育形態進入了發展的新時期,為培養跨世紀的高校人才奠定了基礎。
進入21世紀,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更加凸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堅持“以人為本”,強調“育人為本,德育為先”,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做出了全面部署,“以人為本”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導思想,德育的地位已經上升到空前的高度。十七大針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要切實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要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用正確的方式處理人際關系,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10]。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高度凸顯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推進,德育逐漸滲透到智育、體育等教育活動之中,呈現了以社會實踐、網絡傳導、校地聯動等多元化合力互補的教育形式,這些新型的具有時代感的教育模式可以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號召力。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一時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外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甚至還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思想政治教育體系。這一時期還不斷推進課程改革,2003年教育部發布了《關于進一步深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三進”工作的通知》,對高校“兩課”教學中深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三進”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11]。2005年,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頒發了《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改革新方案》, 我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日趨完善。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對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開啟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在2013年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牢筑興國之魂,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立德樹人全過程;強化陣地意識,實現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體系全覆蓋[12]。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中,從“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到“立德樹人”的轉變,體現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艱巨性和緊迫性。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再次指出:“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有力學科支撐;強化師資培訓,不斷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實效性。”[13]高校作為傳播馬列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前沿思想的主要陣地,弘揚主旋律、擴散正能量是主要的思想政治工作之一。2016年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習總書記圍繞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師資隊伍建設、黨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領導等一系列重要問題展開令人深省的論述,站在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高度、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高度、站在加快推動全國高校進入現代化發展的高度,進一步強調高校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黨的建設不斷取得新成效。
改革開放不斷推進的三十年來,中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教育起著不可磨滅的作用,無論從當下取得的成就還是長遠的發展來看,素質教育事關國之長治久安和民之和諧幸福,高校這個培養祖國下一代的搖籃,在教育的傳導過程中有著特殊意義。縱觀黨和國家的政策沿革脈絡,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足于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的基點,與時俱進的制定適應適合學生發展的政策方針,從“四有新人”的培養到“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從“以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指示到“立德樹人”,每一步都響應國家和社會的發展需要,我們也在取得的成就中看到了青年大學生的進步與提升。教育是一項長期的系統性工程,在全面深化改革實現偉大中國夢的今天,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被賦予了更艱巨的歷史使命,同時也要看到,現代社會的迅速發展衍生與涌入了諸多的社會思潮,一些歪曲的思潮與言論對本來純凈的校園帶來的戾氣,凸顯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緊迫性與挑戰性,我們要緊緊圍繞以習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持正確的道路選擇、理論旗幟、制度引導、文化支撐,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不斷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完善發展中積極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1] 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 《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M].中央文獻出版社,1981.
[3] 董蕾.改革開放以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歷程與思考[J].2006.(4).
[4] 鄧小平論思想政治工作[M].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
[5]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 吳瓊.改革開放以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創新歷程及其啟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6).
[7] 劉獻君.建國五十年大學德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高等教育研究,1999.(4).
[8] 邊彥軍.倪花.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論教育[M].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
[9] 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M].人民日報社,2007.
[10] 田克勤.改革開放以來黨的理論創使用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體系建構[J].思想政治教育,2009.(4).
[11] 習近平.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M].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
[12] 習近平.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M].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
G641
A
2095-3089(2017)27-007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