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波兒
(浙江省寧波市北侖區泰河學校 浙江 寧波 315800)
收集廢棄素材,體驗變廢為寶
——淺談小學美術手工課堂的素材收集與運用
虞波兒
(浙江省寧波市北侖區泰河學校 浙江 寧波 315800)
培養學生對收集身邊的素材的敏感性,從生活中收集手工課程的素材,積極調動學生運用身邊廢棄物去創造美,進而達到培養孩子發現美、運用美、創造美的能力。本文從以下三方面進行實施:一是素材的發現;二是素材的歸類;三是素材的運用。
素材收集 變廢為寶 創意作品
新課程中有不少工藝課,學生需要準備各種材料,但課前準備素材往往成為美術教師比較頭疼的問題,時常有孩子因為帶不齊材料而不能完成教學任務。我們何不把生活中的廢棄物品進行收集和再次利用,不僅可以解決上課帶不齊材料的問題,同時也培養了孩子在生活中的環保意識。
美術新課標指出:“盡可能地利用自然環境,以及校園和社會生活中的資源進行美術教學”。以課標為依據,在教學中結合學生的實際,巧妙利用地方文化、地方資源來開發校本課程,使美術教學貼近生活,在美術活動中來體會藝術來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從而拓展教學內容,更好地激發學生蘊藏的創造潛能。
通常手工制作課程會見到孩子兩手空空的現象,可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但生活可以說是一個巨大的材料庫,處處都有可再利用創造的素材。收集材料并非創作的前奏,我們應該引導孩子用發現美,欣賞美得眼光去觀察身邊的點點滴滴,特別在廣闊的農村是一個取之不盡的美術資源庫。每一塊石頭、每一片樹葉、每一只蔬果都是大自然的偉大杰作,將生活中發現的不同素材看成是一次嶄新的創作,這樣能夠培養孩子留心生活中每一處細微的美,激發創作靈感。
我將學校小倉庫騰出來,創建了一個廢舊材料資源庫。并將廢棄物簡單規整,進行分類:
1、可長久保留的天然材料:石頭、貝殼、磚瓦……
2、不可長久保留的天然材料:樹葉、稻草、羽毛、蔬果……
3、可長久保留的人工材料:易拉罐、紙張、毛線、紙杯、吸管……
4、不可長久保留的人工材料:蠟燭、廢電池、編織袋……
其中最多的是學生體驗了變廢為寶的過程后,喜歡上了收集生活中的廢棄物,體驗了創造的趣味性之后,學生都將寶獻到了我的小倉庫,使我的小倉庫越來越飽滿。按照這些廢棄物的特征,我在收藏這些廢棄物時采用圖書館式的管理辦法,將它們有序的收藏,將物體分幾大類,如以下幾點:
1、為扁平的物體制作一個收納袋。例如紙張。
2、將有“聲音”的東西規整為一類。例如金屬類。
3、收藏一些有紋理的東西。例如樹皮等。
4、將有顏色的東西歸為一類,方便色彩課時使用。例如:各色吸管、各色布料等。
5、收藏形狀特別的東西。例如鐵絲等。
廢棄物品的收集是為創造美而作鋪墊,收集到了而不會運用,那么廢棄物將還是改變不了它被廢棄的命運。讓素材發揮表現力,讓學生嘗試各種素材的新鮮感受,同樣也是符合孩子求新求異的天性,我們要讓孩子們體會到利用廢棄物制作表達情感的喜悅。以下是幾點我對素材“變廢為寶”想法:
1、同一素材,不同內容
同一素材經過學生的想象,通過對材料組合、改變,創造一件有創意的新作品。例如①:《蔬果造型》這一課中,課前教孩子怎樣去找一些形狀、顏色特殊的蔬果。第二天,孩子們就興沖沖的帶著自己的戰利品來相互炫耀:一只長著長須的紫薯、一只變異了的柿子、一只有著橫條紋路的白蘿卜……我看見一個孩子正對著他的白蘿卜老爺爺犯愁,還怯怯的問:“只有老爺爺的頭可以嗎?”“當然可以!你及時抓住了這個蔬果的特點做細節,這個作品非常傳神呢!”孩子為老爺爺添加了橘子皮香煙,老爺爺一副悠閑自在的樣子瞬間出現在大家眼前。
2、同一內容,不同素材
同一個課堂內容,在沒有規定素材的情況下,請學生自行尋找適合的素材,往往學生的想象會給我們帶來別樣的精彩。例②:《椅子設計》這一課中, 我發現除了用卡紙制作以外,還可以用更多的材料設計椅子,學生尋找到不一樣的材料制作出與眾不同的椅子造型,激發學生積極性和創造性,調動學生發現生活中美的意識。
例③如《樹葉拼貼》這一課中,對于農村孩子來說隨處可見大小各異,色彩不同的樹葉。形形色色的葉子散發著自己獨特的魅力。我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我們手中的樹葉都像什么?有點像一條魚的身體,像人的臉,像一輛小汽車……學生的思維擴散開來,在不知不覺中享受美,創造美,一幅幅具有童趣的樹葉拼貼畫呈現在我眼前:“小蝌蚪找媽媽”、“海底世界”、“小貓劃槳”……
3、不同素材,隨意組合
手工課有時受材料的限制,學生難免會想不出創意,看著手里的素材遲遲下不了手。看到這一情況時,我一般會建議孩子“玩一玩”,把手里有的素材隨意組合,在“玩”的過程中,觸發靈感,發現制作的靈感,此時的靈感是最寶貴,最值得我們去捕捉的。例③:在學校開展的現場手工制作比賽中,學生發揮想象,利用身邊的素材隨意拼搭,將不少廢棄物品大膽組合,使得這些作品獨具魅力。
挖掘美術素材是一項有趣的過程,養成隨手收集生活中廢棄物,并有序的進行歸類,逐漸樹立變廢為寶、用雙手創造富有特征的藝術的意識。“思維是一把萬能鑰匙,可以開啟所有難題”。我們應該讓學生養成仔細觀察的好習慣,發現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美,收集美,創造美,為學生開辟一個新的精彩的世界。
[1]郭敏譯,艾爾·赫維茨邁克爾·戴著.《兒童與藝術》[M].湖南美術出版社,第191頁.
[2]2001年7月版《美術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第7-20頁.
[3]呂廷和譯,赫伯.里德著.《通過藝術的教育》[M].湖南美術出版社,第116頁.
[4][美]凱瑞·史密斯著.《帶上“我”找創意》[M].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第17-183頁.
G623.7
A
2095-3089(2017)27-012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