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霞
(甘肅省臨夏州臨夏市教育局教研室 甘肅 臨夏 731100)
用本土文化點亮語文綜合性活動
馬 霞
(甘肅省臨夏州臨夏市教育局教研室 甘肅 臨夏 731100)
在語文綜合性學習中,本土文化也能成為重要的課程資源,創造性地開發利用本土文化資源能促進綜合性學習,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綜合性學習 本土文化 語文素養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各地區都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語文課程資源,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積極利用。”“語文綜合性學習”,是指“基于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對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的學習。這種學習以學生的經驗與生活為核心,強調書本知識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教師要善于搭建語文教學通向學生生活實踐的平臺,善于捕捉本土文化中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資源,拓展語文學習的外延,讓學生在具體可感的氛圍中學習、運用語文,從而,更加了解家鄉文化,激發熱愛家鄉的情感。
然而,長期以來,語文教學中對本土文化資源的挖掘利用卻不盡人意,多數教師把教科書當成唯一的課程資源,將教學局限于課堂。認為教師的責任就是“教”教材,學生的任務就是“學”教材,考試則是“考”教材,使教學遠離了學生的生活實踐和社會環境。這種課程內容的“滋養”,實在不利于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語文教育也難免會陷入尷尬局面。
因此,教師要認識到本土文化是課程資源的重要元素,應該積極挖掘和利用,讓學生從生活中發現文化,在濃郁的氛圍中感受文化。從而,促進語文綜合性學習,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臨夏是“古動物的伊甸園”,是“中國彩陶之鄉”,是“中國花兒之鄉”, 被贊譽為“西部旱碼頭”。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創造的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馬廠文化和寺洼文化,至今仍閃爍著璀璨的光芒。臨夏是東西文化交融的代表地之一,建筑藝術特色鮮明。鱗次櫛比、風格迥異的民族建筑。回族磚雕、漢族木刻、藏族彩繪藝術的完美結合,使臨夏成為了解中國伊斯蘭文化的勝地。臨夏盛產紫斑牡丹、清真特色小吃享譽西北。保安、東鄉、撒拉等稀有民族生活在臨夏,各自獨特民族文化值得探究。千百年來,有不少飽學之士在這留下留下了不朽的詩篇。這些都為我們學習語文提供了豐富的課程資源。
發揮本土資源優勢,“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光靠課本上的“書里來,書里去”的說教和灌輸是有悖于《語文課程標準》的,開發利用好本土資源,使其在培養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養等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
近兩年,我們依托得天獨厚的本土文化資源,組織開展了形式多樣教育教學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充分感受已發生和正在發生的一切,自覺參與到繼承和發揚本土文化的行列中。具體做法是:
從學生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發,設計合理的學習目標,可分為三個層次:
1、搜集了解
不少學生雖是生長在臨夏,但對臨夏文化歷史知之甚少。為此,我們把學習目標定位在普及,只要求學生參與搜尋感興趣的東西,有所了解。
2、整理掌握
在了解的基礎上,強化對他們的文化、文學熏陶,培養良好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精神,引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提高綜合運用知識能力、實踐能力及創新能力。
3、合作探究
對于程度較好的學生,要求他們根據自己的專長和興趣,選擇切入點、實踐點,進行合作探究學習,達到更高的能力要求。
分級目標的設定突出了學生的自主性,各層次學生都樂于學并且學有所得。
1、在資料收集中了解
讓學生收集伊斯蘭文化的故事,搜集花兒中的不同曲令。還帶領學生到各個景點、展廳,記錄各種數據,深入地解讀本土文化,培養學生為臨夏的輝煌歷史的自豪感。
2、在主題實踐中體驗
帶領學生參觀東宮館、古枹罕山莊、八坊十三巷等古建筑,讓學生了解歷史,觀察獨特的建筑風格;瞻仰胡廷珍烈士紀念館,讓學生聆聽革命故事;走進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進行“化石的敘說”主題實踐活動;組織“盛開的牡丹”觀賞活動,讓學生充分感受紫斑牡丹的魅力。
3、在多彩的活動中熏染
利用課堂組織學生學唱宴席曲、河州賢孝,并嘗試花兒的創作。組織有特長的學生編排回族舞蹈、學習葫蘆雕刻、捏泥人、做蛋雕、青磚微雕等,讓學生體會到其中的樂趣,積累體悟,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成長。
4、組織課題研究,提升對本土文化的認識
鼓勵學生以“優秀傳統文化進課堂”為課題進行研究性學習。兩周后,我們收到很多精彩紛呈的研究方案。有采訪老紅軍、老藝人,搜集散落在民間的革命故事,特別是名人的佚事,報導的形式寫出研究報告;有組織“臨夏文化知多少”知識競賽、演講賽,寫出專題總結;有查閱資料(文字、圖片、音像),以心得、總結的方式展現自己對臨夏多種文化的理解……教師對收集的方案進行篩選整合,推出了五六個操作性強,較具意義的學習方案,根據學生的選擇重新調整組隊人員,之后便有條不紊地展開了這次研究性學習。
通過開展這樣的活動,使學生對家鄉的歷史文化、民俗文化、民間工藝等有了切身的體會,對自身繼承和發揚重任有了理性的認識;也鍛煉了自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培養了合作精神。
總之,在“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中,讓學生深入生活,搜集信息,了解社會,探究問題,突破了課本的局限,激發了興趣,提高了個人綜合能力和社會責任感。在開發利用地方文化資源的過程中,他們用心靈與自然對話,與人物對話,與詩文對話、與古跡對話,拓展了視野,豐富了文化底蘊,培養了熱愛家鄉文化的感情,全面提高了語文素養。因此,開發利用本土文化資源,不失為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的一項重要舉措。
讓本土文化走進語文教育,讓學生受到本土文化的熏陶,任重而道遠!
[1]張明.科學素養理念下語文課堂教學的特點及啟示[J].中學語文,2013.5.
[2]張輝,朱茜.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新媒體技術研究[J].文理導航,2015.6.
G420
A
2095-3089(2017)27-013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