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強
(吉林省琿春市第一高級中學校 吉林 延邊 133300)
生物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的探討
吳志強
(吉林省琿春市第一高級中學校 吉林 延邊 133300)
中學生物教學滲透環境教育,應從注重課內外滲透,結合本地環境現狀滲透入手。
高中生物 滲透 環境教育
隨著全球經濟發展和人口的不斷增長,全人類正面臨著資源短缺、大氣污染、江河斷流、土地沙漠化和沙塵暴等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對我們人類未來生存與發展已經產生影響。我們黨在十八大五中全會上已把生態文明列入十大目標,“美麗中國”首次寫入“十三·五”規劃。要解決環境問題,保護好生態環境,則必須開展環境教育。因此,在中學生物教學中應充分發揮學科特點,積極挖掘生物教材資源,加強對學生環境教育的滲透,從心底喚起學生環境保護意識、責任意識、危機意識,共同擔負起建設和諧、美好生活和家園的神圣職責。要將環境教育滲透于生物教學活動之中,不斷提高中學生的環境意識,同時通過參與多種多樣的實踐活動,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環保習慣,把保護環境看作是一種義不容辭的責任。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我是這樣做的。
現行高中生物(實驗)教材中,有很多章節提到了生物與環境的關系,必修三“穩態與環境”(中圖版)模塊中的第五章“生態系統及其穩定性”以及第六章“生態環境的保護”將生物與環境融合成一個整體。實際上,高中生物課標始終圍繞著環境教育展開,環境教育的基本理念滲透在高中生物教材的每一個一級主題之中。因此,要想在生物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就必須抓住生物教學課堂這一關鍵陣地。高中教師在講授生物知識時,應注重將環境內容有意識、有限度地穿插進去,讓環境保護意識深深地扎根于每一位高中生的頭腦之中,具體做法分為兩步:第一步為“找”,即找出課程內容與環境內容相關的地方,并認真揣摩兩者的結合點;第二步為“教”,即順著兩者的結合點,同時傳授學生生物基礎知識、基本技能以及環境知識,將環境內容有目的、有計劃地滲透到生物教學中。
課內打基礎,課外求深化。以課外閱讀為基礎,拓寬學生的環境保護知識。現在中學生的求知范圍已經遠遠超出了教材,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一點,有針對性地組織學生閱讀一些環境保護方面的書籍、文章,幫助他們認識到環境問題的由來和解決方法,并引導他們把學到的環保知識與課堂學到的生物學知識聯系起來,解釋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環境污染問題。從而讓學生更關注我們周圍存在的環境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樹立利用科學保護環境的熱情和信心。
教師可利用春游、秋游、夏令營等活動,帶領學生到大自然中去,調動學生的所有感官,去看、去聽、去聞、去觸摸、去勞動、去品嘗……讓學生去感受大自然,從而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感情并和大自然建立密切關系,這樣才會使他們用真心去熱愛大自然,去保護大自然。
以實踐活動為途徑,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可配合世界環境日、地球日、愛鳥周、植樹節等節日開展一些公益性活動;也可以因地制宜、因陋就簡在校園里建立植物角和生態平衡系統,開展校內植物分類、樹種掛牌活動;還可以引導學生對學校周圍的環境問題和社會關注的環境熱點問題進行調查,如開展懷化市生活垃圾污染現狀調查、太平溪水質污染源調查、農貿市場塑料袋使用及危害、中坡森林公園植被群落結構調查等系列社會實踐活動。通過這些實踐活動,使學生接觸社會現實,主動參與到環境保護活動之中去。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環境保護意識,激發其參與環境保護的愿望,同時更增強了教育效果。
近年來,家鄉琿春市堅持把野保護野生動物工作提升到維護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高度,成立了專項工作領導小組,建立了政府主導、部門協同、鄉鎮參與公眾監督的組織協調機構。市政府與各鄉鎮、各鄉鎮與行政村、行政村與林地承包人分別簽訂了包保責任狀,全面開展以清山清套、打擊違法販賣經營等為主要內容的專項整治活動。建立了聯席會議制度、聯動巡查制度、應急救助制度、獎勵制度等,全力打響東北虎豹之鄉和候鳥之家生態名片。
近幾年,每年春季在家鄉琿春敬信濕地停歇的鳥類有幾萬只至幾十萬只,一些珍稀瀕危鳥類也在此停歇。據統計,該區有199種鳥類,其中有丹頂鶴等稀有的國家一、二級保護鳥類18種。。敬信濕地候鳥停歇數量如此之多,緣于這里生態環境的改善和保護力度的加大。
琿春野生動物種類、數量繁多,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有東北虎、豹、梅花鹿、紫貂、原麝等;國家二級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有黑熊、馬鹿、猞猁、花尾榛雞等。
吉林省境內現存野生東北虎27只左右,東北豹42只,琿春東北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野生東北虎22到24只,遠東豹足跡調查數據9到10只,琿春是野生東北虎最重要的繁殖地。
良好自然環境有效促進了琿春旅游經濟的開發。
總之,對中學生加強環境教育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和經常性工作,只要堅持“曉之以理,持之以恒,導之以行”的教學原則,充分利用各種方法和途徑,在生物教學中切實滲透環境教育,那么就能夠引發中學生對環境問題的關心,從而增強他們的環境保護意識。
G633.91
A
2095-3089(2017)27-01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