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玉
(福建師范大學 福建 福州 350108)
盧卡奇物化思想與馬克思異化思想之比較
張亞玉
(福建師范大學 福建 福州 350108)
盧卡奇在《歷史與階級意識》中提出了物化思想的概念,他認為物化是用來描述資本主義社會中生產方式的發展及規律,商品關系變為一種具有“幽靈般的對象性”的物,掩蓋了資本主義社會的本性,使人們日漸喪失主體性和能動性。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以下簡稱《手稿》)提出了異化勞動理論,闡述了資本主義社會勞動與人的關系,初步揭示了人類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提出通過對私有財產的積極揚棄來實現共產主義社會的思想。兩種理論各有其豐富的內涵,本文從兩種思想的基本內容出發,淺析二者之間的異同之處,使我們更加深刻理解其中的理論價值及現實意義。
物化理論 異化理論 異同之處 理論意義
盧卡奇從《資本論》中的商品拜物教得到啟發,在《歷史與階級意識》一書提出物化思想。他是這樣定義物化的:“人自己的活動,自己的勞動成為某種客觀的,獨立于人的東西,成為憑借某種與人相異化的自發活動而支配人的東西。”[1]盧卡奇對物化的定義并不止步于此,接著從主客觀兩方面展開說明。在客觀方面:現實存在的物與物之間的關系構成的世界中,我們能認識利用其規律,卻無法靠當前的自身活動對現實過程做出相應的改變。在主觀方面:商品生產淡化了人們的主體性,按照其抽象的規律獨立運行,反過來統治人支配人。他認為,商品拜物教為資本主義社會的一切現象蒙上了神秘的面紗。掩蓋了人與人之間關系這一事實,成為控制人們的生活及思維方式的主要工具。
在《手稿》中馬克思認為勞動的對象化指的是勞動產品固定在某個對象中的、物化的勞動,也稱勞動的現實化。在被國民經濟學假定的狀況中,勞動的這種現實化表現為工人的非現實化,對象化表現為對象的喪失和被對象的奴役,占有表現為異化、外化[2]。馬克思立足于資本主義的經濟范疇,始終堅持唯物辯證法,創立了異化勞動思想:勞動者同自身勞動產品、勞動行為、自身類本質以及人與人相異化。勞動者被迫的出賣勞動,類本質喪失,生產出面包,卻無權擁有面粉。這一切也就導致人與人相異化,只有在與他人的關系中,我們自身的關系才會得到實現。這四點闡述的是“物的異化”和“人的異化”,其實質是揭露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矛盾,研究了了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指出異化勞動表現的核心是人的異化。
第一,基本的精神內涵是一致的。首先,在資本主義時代,他們都主張勞動者應回歸到自由自覺的、能動的實踐本質,不能被自己創造的客觀物質世界所異化。其次,兩種理論都認為,勞動者自己創造了以物為主的客觀世界和其主導下的人與人的關系。它按照自身的固有規律運行,雖被人所認識卻支配著人與人相對立。兩者雖在表述上略有不同,但精神內涵是一致的,且都可概括為“物的異化”和“人的異化”。
第二,最終的命運走向是相同的。物化和異化,都是資本主義社會發展過程中自然而然出現的,馬克思和盧卡奇都主張用不同的方式或途徑進行積極揚棄。隨著商品經濟和現代工業文明的發展,盧卡奇認為人的一切關系都在物化,并且承受著自己所創造物的駕馭和控制。而私有制的存在,進一步加深了這種現象,將人的自由自覺的類本質湮沒在資產階級的剝削奴役之中。如今,物化及異化思想,不只存在于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層面,而且也滲透到現代人的思想文化方面。馬克思和盧卡奇依靠敏銳的洞察力和獨到的見解,都主張揚棄異化、消除物化,只是二者的方式途徑不盡相同。
首先,時代背景有所不同。盧卡奇提出物化思想時,一戰剛結束,資本主義發展相對比較穩定。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蘇聯首先取得了無產階級革命勝利,在西歐各國卻已失敗告終。經歷了一戰的失敗以及自身的革命實踐,深入研究馬列著作,他提出了并不成熟的革命理論。馬克思的《手稿》創作時期是1844年,資本主義處在自由競爭時期,生產力快速發展的背后催生著階級矛盾巨大鴻溝,無產階級顯現出較高的革命性。因此馬馬克思認為異化勞動的產物和根源是資本主義私有制。私有財產只有發展到最后的、最高的階段,它的這個秘密才重新暴露出來,就是說,私有財產一方面是外化勞動的產物,另一方面又是勞動借以外化的手段,是這一外化的實現[3]。
其次,概念理解上有所偏差。盧卡奇認為物化和異化是相同的現象,沒有對物化和異化做細致的區分。盧卡奇最大不足之處就是把對象化、物化和異化的概念混淆,掩蓋了資產階級對工人階級的剝削和對人際關系的扭曲的本質。孫伯鍨先生在《盧卡奇與馬克思》一書中曾指出:物化和物化意識是社會生活中發生的,是歷史現象,不是自然現象,物化和異化是一回事。對于馬克思觀點他認為,馬克思的物化有兩種:一種是勞動的對象化,在這個意義上不是對人的否定而是對人的肯定。另一種是生產者的勞動在社會規定性上的物化,亦指社會關系的物化,在這個意義上是對人的否定作用[4]。馬克思認為對象化并非異化,而是勞動產品與主體相分離相對立。只有存在資本主義私有制,對象化才表現為異化。由此看出,兩種理論在概念定義上是不同的。
最后,揚棄的方法大相徑庭。盧卡奇認為商品拜物教就是物化現象的深刻表現,商品拜物教的假象成功地掩蓋了歷史的現實,經人手生產的商品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凌駕于各種關系之上。盧卡奇認為這種現象是暫時的、過度的,因此,克服和消除物化現象的力量在于無產階級本身。無產階級只有通過實踐得“總體性意識”,并在此基礎上將斗爭進行到底,最后實現無階級社會,物化現象自然也就克服了,主體與客體的統一也就實現了[5]。在《手稿》中馬克思認為自我異化的揚棄和自我異化走的是同一條道路,要真正做到揚棄異化,生產資料必須為勞動者直接占有,且有權支配自己的產品,直至消滅私有制。《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中馬克思也曾提到,隨著生產力高度發展以及社會交往普遍實現,異化現象將逐漸消除。綜上所述,馬克思在揚棄異化思想上注重社會生產實踐,盧卡奇在解決物化問題上側重于無產階級的階級意識,這也是二者之間最根本的區別。
盧卡奇的物化理論認為,人們相互關系的任何形式屈從于物化的形式,人的活動成了與之對立的東西,人的活動失去了主體性地位。因此,盧卡奇認為只有樹立“總體性意識”才能克服物化。顯然,他過分夸大了意識的作用,未考慮現實的客觀歷史條件,有一定局限性,但他從物化概念出發,對資本主義的異化以及社會關系的本質進行了深刻批判。因此我們在學習西方馬克思主義問題上不但要看到其局限性,而且要公正客觀地評價其歷史進步性。馬克思認為西方哲學是在經驗世界中探尋社會現實問題,使哲學在一定范圍內喪失了能動性,實踐性、創造性。因此馬克思從處于資本主義社會底層的工人階級的現實生活出發,研究人的生存狀態,為無產階級探尋出路,闡明了其獨到的異化理論。異化勞動理論的創立為揭示資本主義內在矛盾、創立科學社會主義、提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學說奠定了基礎,為剩余價值學說以及唯物史觀的創立開辟了道路。通過對以上兩位思想家的重要理論進行深入淺出的探討和比較,使我們更加理解兩種理論批判的不同側重點,不僅對我們全面科學的認識物化揚棄異化具有較強的指導意義,而且對于我們研究現代人的生存狀態和全面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1]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M].王偉光、張峰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85頁.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1頁.
[3]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第61頁.
[4]孫伯鍨.《盧卡奇與馬克思》[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
[5]肖紅艷.淺析盧卡奇的物化理論[J]時代報告,2011(11).
G642
A
2095-3089(2017)27-023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