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這部改編自真實故事的印度電影,講述一個摔跤手爸爸如何把兩位女兒培養成冠軍的故事。
這部電影的主題——“體育、勵志”和“女性、成長”。而“女性成長”這個詞,在我們看來,和印度并列,總有“哪里不對”的感覺。是啊,一個女性地位和安全指數都堪憂的國家,怎么去談“成長”?

關于這個父親,電影也設置了戲劇沖突。因為他最開始的愿望,是要迫切生一個兒子,以實現他“為印度奪得金牌”的夢想。可連續四個女兒,打破了他的夢。直到他無意中發現,兩個女兒極具“打架”天賦。他突然想到,為什么必須是兒子呢?女兒也可以啊。于是他開始對兩個女兒進行魔鬼式訓練。
父權與父愛的矛盾。
此時,展現出來的到底是父愛還是父權呢?
父權——女兒只是用來實現自己的摔跤夢。
父愛——真切考慮到女兒自身的感受和想法。
這兩種感情,常會有相似的行為表現,比如父母常常掛在嘴邊卻最為兒女痛恨的一句“我都是為了你好。”但“權”和“愛”,內核是完全不同的。最本質的區別——前者有著無窮的控制欲和失去子女依附自己的恐懼;后者是父母無論嚴格、寬松,最后都懂得放手,懂得兩者之間的“分離”。
這位父親究竟是哪一種?最開始,他絕對是一個暴君式的人物。他從來沒有問過女兒一句“你要摔跤嗎?”不,當他意識到女兒可能有此天賦,他說的是“明天5點來找我。”就這樣訓練開始了——開始前一秒,才順便通知她們,你們,要學摔跤了。
兩個女兒從無條件的順從,到埋怨反抗,父親甚至下令剪短她們的頭發,變成難看的假小子,在一場婚禮上,對著載歌載舞的她們直接發飆。她們崩潰了,說不想要這樣的父親。這時,電影出現了第一次為阿米爾汗的解釋,婚禮的主角——一個14歲的小女孩,流著眼淚說,“我情愿有這樣的父親,起碼可以讓我做其他的事情。”

兩個女兒恍然大悟,在特定的社會環境里,父親的嚴酷其實是一種拯救。父親和女兒,達成第一次和解。為了全力訓練女兒,父親付出了一切。大女兒吉塔越來越厲害,她打敗所有男孩,打敗專業選手,一路成為全國冠軍。
她此時的勝利,也是父親的勝利。成為冠軍后她進入國家體育學院,向著更大的夢想——“為印度爭得金牌”進發。
父權的崩塌?
電影中有這樣一幕,吉塔在進入體育學院以后有了自己的朋友和想法。當父親質疑她的新“技巧”時,她憤怒地反擊。她像個被惹怒的健壯小牛犢,拼了命地將父親打到在地。這是象征父權被撂倒嗎?
右塔真的勝利了嗎?并不是,父親老去的是體能,并不是智慧和對女兒的愛。
吉塔學到的新“技巧”,加上教練對她的不了解,讓她不斷失敗。她掉進了每場國際比賽都首場出局的魔咒。直到她崩潰的一刻,妹妹巴比塔對她說:“去和爸爸談談吧,無論怎樣,他永遠是我們的爸爸。”
父愛如山!
是的,只有父親才無條件地愛你,相信你,為你付出。當教練說“吉塔至少可以得一枚銀牌”時,只有父親才看到你的潛力和雄心,說“我的女兒一定會是冠軍”。
這么說,并不只是因為他是父親,而是一位一直在付出,在行動,在觀察,在了解的父親。從親自為女兒搭建場地到對著VCD一步步分析她失敗的原因;從親自做好吃的,到被女兒“拋棄”,他流著淚說了一聲“嗯”;從帶著她們打各種比賽,告訴她們除了“第一”,銀牌沒有意義,到最后卑微地請求學院“領導”給女兒一次機會,說一切的錯都在自己,自己是個“剝奪了女兒童年”的可怕父親……
告訴女兒只能得第一,他真的可怕嗎?最后,吉塔代表印度參加國際比賽。父親的兩段話,讓我們再次認識到,這位沉默內斂的“可怕父親”,他的真實情感。
第一段話是他在吉塔比賽之前,告訴她:“如果你明天贏了,勝利不僅屬于你,勝利還屬于數千萬個被認為不及男生的女孩,屬于那些被禁錮在家務,相夫教子的女孩,你的對手不僅是那個澳大利亞選手,還有那些歧視女性的人,你的勝利還屬于千千萬萬被誤解,被歧視的女孩。”這段話不是說教,回到我們開頭提出的“現實背景”,這就是印度血淋淋的現實,是千百年來的“教義大于法律”,是無數被犧牲被損害的女孩,是新聞中時不時可怕的“黑公交慘案”……
如果說這段話,是面對社會的呼吁。那么第二句話,就是一個父親,對女兒真正的愛。這個鏡頭出現在最后一戰。因為教練的嫉妒和陰謀,父親在女兒決賽前被關進了雜物間。苦戰的吉塔在賽場上看不到父親,得不到任何指導,最后一秒她突然想到小時候父親把她扔進水里,說了句“記住要靠自己,爸爸不會永遠來救你。”
小時候的她,掙扎著浮出了水面——賽場上的她,最后一秒絕地反擊,贏得了比賽。真實的故事中這位女孩為印度摔跤贏得了第一枚國際金牌。最后,吉塔把金牌取下來,遞給了脫身趕來的父親。父親默默揣摩了一下,重新為女兒戴上。
這一刻,吉塔真正憑借自己的力量勝利了。這一刻,父親真正地退場了。父親和女兒,成了獨立的、對峙的、又彼此尊重,彼此瞭望的個體。愛你最好的方式是給你力量,讓你在艱難人世獨立前行。愛你最大的勝利是你能不受傷害,不受禁錮,甚至不受制于我,不受制于愛。(編輯/夏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