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茂華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7-0089-02
物理是推動人類進步的一門重要的自然科學。作為教師面對的不僅僅是教材內容的更新,更重要的是教學方式的更新,所以我們不僅要掌握新的教育理念、新的課程內容、還要掌握新的教學方法、新的教學手段。作為一名初中物理教師,當你拿著教材走進教室,面對幾十個充滿好奇心的學生,也許會遇到這樣一些問題:怎樣才能讓這些學生喜歡物理課?下面,總結自己多年的從教經驗談談初中物理教學。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靈感的源泉,通過誘導以及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和教具,提高學習興趣,誘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和正確的學習動機,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高漲的學習熱情,使探究新知的認知活動變成學習的心理需求,變 “要我學習”為“我要學習”,變“苦學”為“樂學”。例如實驗:在燒瓶里裝些涼水,在水中放一條小魚,給燒瓶頸上端加熱,上面的水燒開了了而下面的魚依然在游動,中必教師的提問,必然引起學生的興趣去觀察、思考,去尋找答案。
教師要善于通過演示實驗把教師的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生的學習效果,激發起學生不洞悉其中真諦不肯罷休的求知欲。
1.觀察能力的培養
觀察實驗可以使學生了解物理世界豐富感性知識,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有意識的為學生創造觀察物理現象的條件,指導他們的觀察方法,利用他們的好奇心,培養他們觀察的興趣和習慣,不斷提高他們的敏銳性、深刻性、精確性,逐步形成較強的觀察能力。如,在講杠桿、支點、力臂,并從實物中找出杠桿,分析是省力杠桿還是費力杠桿這部分知識時,學生感到有很大的難度,根據這種情況,我們用一個可動幻燈片 ----用鐵鎬撬石頭,在彩色、可動圖片的吸引和教師的實驗操作下,學生順利的找到了支點,動力作用點、動力臂,阻力的作用點,阻力臂,得出了正確的結論。
2.思維能力的培養
初中階段是思維發展的關鍵期,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尤為重要,會影響學生高中乃至大學物理學習和其它學科的學習,學生在小學時習慣于具體的形象思維,他們善于從具體事物中學習,而不善于學習抽象的內容,初中物理概念是進行物理思維和運用物理方法的基礎,是在物理事實的基礎上抽象概括的產物,因此教學中要采用大量學生已具備的感性知識,對缺乏感性認識的則配備演試實驗,并用淺顯的語言和豐富的插圖,以幫助學生思維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轉化。
二、講授給學生科學的思維和方法
“物理教學中,常聽到教師埋怨,學生學得不活,只會死記硬背,遇到實際問題一籌莫展,物理知識支離破碎等等,其根源都在于概念教學之初沒有讓學生充分地經歷概念的獲得的全過程。”在知識學習中,能讓學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即知道是什么還要知道為什么,為學生正確理解,靈活運用概念和規律奠定基礎,而且這樣的學習印象更深刻,記憶更牢固,學習效果更好。
在教學中,教師在學生有一定的需要和積極的準備狀態下,利用各種適宜的方法,如實驗探究演示、理論推導、形象舉例等,向學生呈現前人的思維過程,闡述清楚建立概念和形成規律的原因和過程,讓學生沿著前人的思考過程順理成章的得出概念和規律。如《牛頓第一定律》的教學中,通過講故事讓學生置身于創設的情境中,沿著教師的故事順著亞里士多德的思考過程得出:如果要使一個物體持續運動,就必須對它施加力的作用。如果這個力被撤消物體就會停止運動。然后又提出伽利略的思考結論:物體的運動并不需要力來維持,運動之所以會停下來,是因為受了了摩擦阻力。這樣學生在腦中自然會激起波瀾,產生疑問:維持物體的運動狀態到底需要力嗎?通過兩位前人的思考過程所得出的矛盾,學生興趣被激發,探索欲望也出來了。這時再順勢做斜面小車的實驗,通過實驗現象:小車受到的阻力越小,小車運動得越遠。再引導學生分析:如果小車沒有受到外力的情況下,小車又將如何運動呢?從而得出牛頓第一定律,通過前人的思考、探究過程,學生就會把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理解得更深,記得更牢。
三、讓學生能應用舉例,建立范例模型
“概念反映事物的本質特征,但它仍然要和感性經驗密切聯系著”因此“人在利用概念進行思維時,經常都需要具體形象的幫助和支持”,所以只給學生一個準確的文字表述還有夠,還應給學生一些典型的事例,幫助學生將抽象的概念和具體的事例聯系起來,建立范例模型,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
《機械效率》中對有用功和額外功的理解:對人們有用的功叫有用功,做有用功時不得不做的功叫額外功。學生很容易知道其字面意思,但不能與實際建立聯系,不能對具體事例進行分析。因此教學中應舉例來幫助學生理解。如用水桶打水,目的是打水,但又不得不提桶而做功,其中打水做的功是有用功,提桶做的功是額外功。相反桶掉井里要撿桶,目的是撿桶,但桶上又粘有水,此時提桶做的功是有用功,提粘著的水做的功是額外功。經過前面的例子,學生已經初步理解了有用功和額外功。在此基礎上,再講杠桿和滑輪組的情況,學生就很容易理解,用杠桿和滑輪組提物體時,不得不克服杠桿和滑輪組的自重以及繩子與滑輪之間的摩擦而做的功是額外功。
四、教師感情的真誠輸出
課堂教學除了給學生傳授知識外,教師還要對學生充滿尊重、關心和期待的愛心。物理教學活動是在知識與情感兩條線相互作用、相互制約中完成的,其中情感的和諧滲透對認識智能目標的達到起著催化作用。
因此教師必須捧出愛心,傾注愛意,喚起學生對物理的喜愛,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保持學生高昂情緒,挖掘學生物愛學因素,陶冶學生愛美情操,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以促使學生智能與情感的和諧發展。在教師充滿愛心的教育和引導下,學生就會產生感情的遷移,從而 “親其師,信其道”,又促進學生情感的健康發展和健全人格、良好品質的正確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