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正波
【摘 要】習作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也是教學難點之一。要提高習作教學有效性,教師們覺得最重要的是給學生創造更多的展示機會,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學生樂于動筆;勤寫勤練,提高能力;多閱讀,“厚積薄發”,學生易于動筆才能提高習作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習作教學 展示機會 樂于動筆 勤寫勤練 多閱讀
【中圖分類號】G331.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7-0098-01
小學語文是基礎教育中一門非常重要的課程,直接關系到小學生感性思維的形成及語言能力的培養。而小學習作教學則是重點培養小學生書面表達能力的重要工具。本文將簡單分析當前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中面臨的問題,然后指出在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中應用觀察法進行教學,希望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乏實際生活的體驗過程。在實際小學語文習作教學過程中,由于教師沒有給予學生體驗實際生活的機會,導致學生在習作過程中缺乏一定的生活知識,簡言之就是缺乏一些實際意義較強的素材,寫出來的文章過于浮夸、空洞,整篇文章內容過于局限,完全達不到理想的寫作效果。
2.學環節的設置不夠合理。就小學語文習作教學現狀來看,多數教師在教學環節的設置過程中,都過于傾向于寫作技巧和方式,使得學生只能在寫作過程中死記硬背一些寫作知識,另外,一些教師在寫作時間的設置上十分不合理,使得習作教學時間白白被浪費,教學質量也逐漸下降。
二、先說后寫,自然水到渠成
三年級每個單元的習作前都安排了一次相關的口語交際。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的語文園地三介紹自己,相關的口語交際話題是“說說我自己”。在這次口語交際中,我先出示交際要求,然后要求學生在小組內輪流介紹自己,例如,性格、愛好等。因為有話可說,所以,學生都很積極地投入到活動中去。接著安排了一個小游戲把口語交際帶入了高潮:一個學生走到講臺蒙著眼睛,另一個學生站在他后面,再叫一個來說那個學生的外貌、性格、愛好等特點,蒙著眼睛的學生來猜一猜是誰。學生都爭著要參加游戲。學生通過口語交際充分的“說”,習作就有話可寫,自然水到渠成了。
三、抓住習作訓練,感受習作的高興
圍繞主題說話、寫話、看圖寫話,是語文《課程標準》中第一學段的具體目標之一。有的同行認為進行口語交際,說話,寫話,看圖寫話等,費時費力,狠抓此環節會影響識字教學,結果就忽略了這些訓練。我則認為抓好這個環節并養成良好習慣,對今后的習作教學大有好處,也為小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為此,我讓學生除正式作文外,每人另有一個習作練習,把課內外的口語交際或看到的圖片、景物以及自己的所見所聞,每天堅持寫成段或篇,并讓家長適當指導,天天檢查,努力做到“貴在堅持”。這樣每當我看到那一張張、一頁頁篇幅長短不一,內容單純,且具有一定真情實感的篇、段時,都感到由衷的高興。
四、走進學生的生活,訓練寫作
小學現行課程安排一周僅有兩堂習作課。于是小學傳統的一篇作文教學往往是分兩課時完成。要求學生在八十分鐘內于教室完成,指導擬稿,修改、謄寫。似乎學生習作所需的信息全部貯存于大腦之中,習作時只要提取后稍作加工即可,這顯然是不現實的。況且“倚馬可待”的奇才自古以來有幾個?更何況剛剛學寫的小學生。這樣看來,學生在習作指導的課堂“無話可說,無話可寫”應是情理之中。從這個角度看責任不在學生,而在于教師,是我們教師使學生遠離了豐富多彩的習作源泉——生活。因此我們習作教學首先打破“一篇習作教學就是兩課時的習作教學”這沿襲了幾十年的做法,而讓我們的習作時空飛出課堂,走進學生的生活。因此我們習作指導首先要做“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比如我們可以在作文課前一天,一周,甚至幾周讓學生明確習作的要求,放手讓其到生活中去搜集信息,精心構思,充分擬稿。因此,一篇習作的練習的周期不是兩課時,而應根據具體習作的要求,可以是一周,也可是兩周,甚至一個月。學生所寫之作當然不是“空話”與“套話”,而是他們眼中的世界與生活。
五、擴寬知識面,閱讀訓練與作文教學相結合
閱讀能力的培養和訓練是作文成功的最近通道。閱讀能力是指學生積極涉獵書海,不斷接受文化熏陶,主動培養審美情趣,為作文大量儲備知識的能力。一個學生缺乏閱讀能力或者說這種能力低下,知識心理就發育不全,很難激發作文興趣。大文學家杜甫曾深有體會地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一個人如果生活經驗欠缺,書本知識貧乏,寫作時必然腹空筆澀。茅盾先生曾說:“一個作家閱讀古今中外的名著而能深刻領會其構思、剪裁、塑造形象的好處,并且每讀一遍會有新的心得,這就意味著他的欣賞力在一步步提高;而欣賞力的步步提高反過來會提高表現能力。”實踐告訴我們,大量閱讀古今中外文學名著,閱讀其他相關書籍。既可以繼續擴大學生的生活視野,擴寬知識面,又可以引發學生的寫作欲望,提高鑒賞能力,還可以逐步豐富他們的語言、詞匯、寫作素材,領會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寫作規律。
六、課程教學中,注重習作前的語言積累
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文章源于積累,這是作文教學遵循的基本規律。首先是語言積累,人擁有的詞匯量與智商成正比。認知心理學指出,3~12歲是記憶的最佳期。因此,我讓學生每人準備一個積累本,在進行大量課內外閱讀的同時,指導學生做好語言摘抄積累。只有詞語豐富了,說話和作文時才能準確地表情達意。針對我們小學生的課外書籍少的缺陷,我在班內辦了一個圖書角,讓學生把自己家里的課外書拿到學校里和同學們一起看。再者,我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學習范文書上是怎樣謀篇布局,遣詞造句的,并做一些必要的摘記來豐富自己的語言。其次是生活積累,生活本是一本看不完、寫不盡的書,離開生活實際的作文,是那么蒼白無力。為此,我注重引導他們參加社會實踐,讓他們走進生活,體驗生活,說生活,寫生活。如:我在進行三年級上冊第二組習作主題訓練時,先安排學生星期天在家里幫父母干農活,或做家務事,并把這些事的經過真實地記錄下來。因此,學生的筆記中有搬玉米,剝玉米殼,拔豆子,做午飯……這樣的親身經歷和感受不僅豐富了學生語言,激發了他們寫作的興趣,還陶冶了學生的情操,增強了勞動觀,為學生習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總之,以上幾點,既相對獨立,又相互依賴,相互制約。只要我們切實抓好各個環節,努力創造條件,在實踐中加強學生作文能力的培養,就能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參考文獻:
[1]胡中雙.小學語文寫景散文的習作價值探尋〔J〕.湖南教育學院學報,2001(7)
[2]于鴻.人教版小學語文習作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