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新照
【中圖分類號】G642.4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7-0130-02
目前,世界人口和經濟飛速發展,伴隨而來是資源枯竭、環境惡化、物質資源高度消耗和自然環境被高度污染,這已成為全球性亟待解決的問題。地球是人類惟一能夠作為人類家園的星球,這個家園正處于前所未有的破壞和危險之中。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有責任喚起全民環保意識,加強環境教育。今天的小學生正是21世紀的主人,未來的環境質量如何,很大程度上是由他們今天所受的教育情況來決定,而環境教育是通過學校課程的實施來完成的,小學數學課也擔負著環境教育的任務。新的《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這次課程改革突出思想品德教育、信息技術教育、科學教育、環境教育、藝術教育以及綜合性實踐活動等。而環境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的基本手段之一。數學課作為一門特殊的學科,有著極強的邏輯性、科學性和知識性,它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因此,我根據數學學科的特點,充分挖掘數學教材中的環境因素,結合數學教學內容進行環境教育,實現了數學課與環境教育的有機融合,使學生不僅在數學課中學到數學知識,同時受到環境教育,以此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在數學教學中,怎樣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努力。
一、結合教學內容,誘發興趣,培養環境意識
1、利用主題圖,培養愛護動植物的意識。在小學數學教材中,有許多以環境保護為背景的材料。這些內容都是數學課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的優越條件。如(北師版)一年級下冊34頁“我和小樹一起長”中的兩幅插圖。出示圖(一),學生觀察后,我根據畫面情境有意引入:“3月12日。植樹節到了,淘氣和同學們到山上去植樹。從圖上你知道哪些班參加了植樹活動?”學生們紛紛回答:“有一班、二班、三班參與植樹。”“三個班各植樹多少棵呢?請同學們和同桌交流,并列式解答。”接著出示圖(二),一年后淘氣坐著飛機又來到了這個森林。小樹長高了,淘氣跑去和小樹比高矮。通過這些場景,學生們在濃厚的興趣中不僅鞏固了100以內數的認識,掌握了比多比少的知識,并結合實際了解了植樹節的由來、植樹有什么好處,明白了防止水土流失、美化環境、凈化空氣,要從植樹開始。
2、挖掘教材中的環境因素,善待有益動物。如(北師版)四年級上冊89頁習題5:“蚯蚓可以消化許多生活垃圾。一個蚯蚓養殖場50天可以把4000千克的生活垃圾全部消化。這個養殖場一年可以消化多少垃圾?”以上事例,是課改后教材從數學的角度向學生滲透蚯蚓是有益動物。教師只要善于研究教材,做一個有心人,就能透過數學的本質找到環境教育的影子,從而激發學生們愛護動植物的情感,培養他們愛護動植物的意識。
二、引導學生討論,激發思考,進行環境教育
在課堂教學中也可以就某些問題讓學生進行討論,引起學生的思考。如(北師版)四年級上冊10頁“生活中的近似數”。目前,“世界上約有兩萬多種高等植物瀕臨滅絕”。1996年統計的森林面積“中國有12863萬公頃,美國有29599萬公頃,澳大利亞有14500萬公頃。”“我國野生大熊貓的數量不超過1000只。”我除了講清題以外,還滲透要保護野生資源,保護好野生動物,不要破壞他們的生活環境。我展示了幾幅(人與自然》雜志刊登的販賣野生動物情景的照片。許多同學的驚詫、義憤之情溢于言表。然后我說道:“野生動物是人類的朋友,我們經常說‘保護野生動物就是保護人類自身。在提倡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今天,在我們身邊就有這么多殘害動物、虐待動物的行為。人們只是為了滿足口腹之欲,為了眼前的一點經濟利益,就不顧后果的肆意捕殺野生動物。也許這些行為的后果不會很快的顯現出來。但對生態平衡造成的破壞卻是無法彌補的!同學們,如果其他野生動物全部都從地球上消失了,我們人類也就不存在了。希望大家一定要自覺的保護野生動物。為了人類的自然伙伴正常的延續,健康繁衍,人們的行為應該有怎樣的約定。”在我說這些話時,所有學生都在認真地聽,包括一些平時很調皮的學生,也許這些發生在身邊的事情真的震動了他們,真正使他們感受到了生活中有破壞環境的惡行,也更意識到環境需要環保。
三、開展實踐活動,親身體驗,強化環境保護意識
現行數學課程改革特別重視學生課堂內外的實踐活動,如觀察、實驗、考察、調查。而實踐活動是環境教育的重要內容,是開展環境教育的重要途徑。應該讓學生通過實踐來了解、認識環境,在活動中親身體驗,從而激發學生保護環境的欲望。如學習(北師版)四年級上冊“節約用水”時,我請同學們做了一個實驗:如一個人在刷牙時不關水龍頭,那么刷一次牙要浪費幾杯水,請你計算我們班一天會浪費多少水?全校的同學一天一共浪費多少水?全國一天會浪費多少水?同學們通過親自調查、統計和計算,知道了浪費水的數目之大,從而知道了節約用水的重要性。這樣,不僅把數學知識用于實踐,而且受到環境教育,增強了環保的責任感。
總之,讓數學課與環境教育同行的愿望是完全能辦到的。只要我們擁有一顆“保護生態平衡和熱愛大自然”的心,時刻挖掘教材的環境內容,選擇恰當的輔助資料,引導有方,那我們共同期盼的“碧水藍天永駐人間”就一定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