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梅
【摘 要】初中語文課堂因為其枯燥乏味的課堂環境和毫無新鮮感的講解方式,成為了大部分學生所排斥的一門科目,本文就如何讓初中語文課堂充滿活力展開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初中語文 課堂教學 課堂活力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7-0148-01
為了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的課堂學習效率,教師應該努力地創新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將初中語文課堂變得開放又充滿活力。本文立足于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現狀,以初中語文教材為例,著重介紹相關具體的教學策略。
一、教師用“愛”感染學生學習語文
要想叫學生喜歡語文,教師首先必須是語文的愛好者,并有著較為扎實的語文功底和寬厚的文化積累,只有這樣,才可能“厚積而薄發”,才可能吸引學生、感染學生。為此,我特別注重理論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學修養,努力以美的教學語言去感染學生,注重平時和學生交談時的語言美。和學生談話間,我經常會興致勃勃地說:“我送你一句話。”“我想起一句詩。”在學生的作文本上我也經常會寫上這樣的話:“老師希望你吃得苦中苦,成為人上人!”學生顯然對這些名言、古詩是非常感興趣的。在我的感召之下,他們也逐漸開始積累名句。現在我班基本上每個同學都有自己的摘抄積累本,這樣學生就在不知不覺中走進了語文的樂園。
二、教師要改變初中語文教學觀念
學生的行為不僅與其興趣有關,而且受其觀念指揮。在實際的學習生活中,不少學生受到消極觀念的影響,怕"出風頭",怕暴露缺點,所以不愿意"動"。那么如何讓他們想動呢?我認為應做好以下兩點:(1)突出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害怕表現,害怕"動"的觀念是在不知不覺中形成的,我們要改變它,最好也是用良好的行為和積極的氛圍來潛移默化地影響他。(2)突出適時正面地引導。有些同學一旦形成某種觀念,往往在其頭腦中是根深蒂固的,想替代它,潛移默化地影響就顯得有些無力。這就需要我們選擇好適當的時機,面對整個集體或個人,做正面思想工作,引導其認識到參與課堂學習活動的益處,不"動"起來的弊端,從而主動地嘗試轉變觀念。
三、積極調動學生的學習情感,讓學生很快理解課文
1.可以利用課文本身內容來調動學生的情感。語文作為母語教學,有著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文化蘊涵和情感性。如《再見了,親人》一課,這篇課文蘊涵著強烈的情感。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反復朗讀,加深對內容的理解,從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在理解第二段課文時學生在理解小金花失去媽媽的心情過程中,學生往往注意到了小金花對敵人的痛恨,在閱讀中表現得很明確,卻忽視了她失去母親的悲痛。因此,在學習這部分內容時,要引導學生注意觀察和領會其中小金花的言行,例如,“腳一跺”“抽動兩下”,讓學生領會從這些詞中流露出的情感。經過細致的分析,學生就會發現,小金花對母親的死有深深的悲痛,但是她把這種悲痛深深地放在心里,并且將這種悲痛化為了力量,發誓要為母親報仇。學生理解了這點,就會理解了文章的基調。
2.要利用教師的情感來調動學生的情感以情動情是教育的共同規律,教師的情感對學生來說是導體,是火種。教師要善于將自己對教材的感受及情感體驗傳導給學生。
四、促進學生主動探究,讓學習方式互動化
引導學生參與課堂體驗,帶著這些體驗,再讓其他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相互交流感悟,將問題引向縱深。在生生互動中,學生的情感和體驗或產生共鳴,或激烈爭鳴,課程目標在動態的學習中完成。教師不再是知識的灌輸者,而是課堂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和促進者,在學習過程中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不斷地給學習注入活力,從而保證了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形成了課堂教學的立體情境。一次作文課上,我引導學生進行景物描寫。先讓學生自己選材,進行一百字左右的片段描寫。大約十分鐘后,再讓學生分組交流,每四人一組,一人主讀,小組評價,提出修改意見并及時修改。大約十五分鐘后,讓學生到講臺上朗讀本組最佳作品,其他組提出意見和建議,最后我總結景物描寫的方法要點。整個教學過程是“自主寫作——小組評價——合作修改——教師總結”。在交流和修改的過程中,學生情緒興奮,討論熱烈,思維暢通,始終處于主體地位,既完成了教學任務,又起到了促進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的作用。
五、尊重、熱愛每一位學生,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熱愛學生, 平等的對待每一個學生,讓他們都感受到老師的關心,良好的師生關系促進了學生的學習。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應該仔細注意學生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要注意觀察那些學困生的言行。教師應該有一雙善于發現的學生的“美”的眼睛,留心學生某一方面的優點、亮點,引導他們參與合適的學習,發揮他們的特長優勢。如果教師的冷淡、責怪、不適當的批評往往都會挫傷學生的自信心,而一旦喪失自信心,那么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就會大大削弱,當然對語文學習也就提不起興趣了。所以,作為語文教師應努力創造條件讓學困生在語文課堂上獲取成功,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讓這一部分課堂上的弱勢群體動起來,使課堂真真實實地活起來。如何有效提高弱勢群體的學習積極性呢?我在教學實踐中嘗試了分層教學,即經常讓一些成績較差的學生回答一些很淺顯的、在書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問題,做一些簡單的基本題和練習作業,如果答對了、做對了或者答對了、做對了其中的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揚,表揚他進步了。然后逐步加大訓練難度,提高訓練要求,讓學習困難生在不斷的訓練中獲取點滴的長進,體驗成功的快樂。另外,對于學困生我還經常作出一些激勵性的評價。例如:“其實你很聰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會學得很棒。”“這個問題你說得很好,證明你是個愛動腦筋的學生,只要努力,你完全能學得好!”“你的看法很獨特!”“你的分析很有道理!”諸如此類的評價,不但承認了學生的進步,而且強化了學生的進步,并使學生在心理上也感受到進步。由此喜歡上語文老師,也喜歡上語文課。
總之,初中語文教學的本位就是重積累、重感悟、重讀書,我努力把握住這一點,讓每一堂語文課都上得有聲有色,有情有趣,讓學生真正地愛語文,讓學生真正地懂語文,讓語文課真正成為學生的學習樂園。
參考文獻:
[1]陳美清;;怎樣讓初中語文課堂充滿活力[J];新作文(小學作文創新教學);2010年12期
[2]陳凱;; 讓初中語文課堂充滿活力[J];中學教學參考;2010年34期
[3]曾艷;;活力作文教學的幾點做法[J];教育藝術;2010年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