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緒+李小柰
電影,作為一種文化工業制品,一種大眾化的娛樂形式,不可避免地要帶有產出地的社會經濟“標記”。作為一種傳播理念,國家意志在現實的空間領域表達之外,必然也會在其他時間領域進行表達。
近年來,中國大片逐漸打破主旋律電影、商業電影、文藝電影的隔閡,有效緩解了國產電影對于品牌塑造的焦灼,滿足了觀眾對于中國力量的期許,逐漸在終極價值領域開始形成共同敬重的文化取向。這使得中國大片在票房上可以和外國大片相抗衡的同時,在國家意志體現、國家形象塑造方面也開始精準發力。
重工業大片的硬漢,國家意志的強硬
在7月30日朱日和閱兵結束后,觀眾們又沖進影院去看《戰狼2》。軍艦導彈發射、69D式坦克飄逸碾壓,重機槍、狙擊步槍、加特林、AK榴彈炮輪番上陣。中國特種兵以完美的肌肉和武力值,聯動海陸空,團結歐亞非,成功體現了國家意志的強硬。這個國家不再是以前,有能力遠途撤僑、有能力在經濟建設和公共衛生上援非,還有能力調侃美國大使館的“關閉”。我們的孤膽英雄,也不再像鐵梅一家三代都是單身,而是有情有義,對戀人、對戰友不惜燃燒生命。吳京、吳剛和《湄公河行動》里的張涵予、彭于晏一起,刷新了中國形象。
這些主流大片,當做硬漢片解讀就太浪費了。主流影片,并不是以國家的名義在書寫歷史,而是把國家擬人化,使劇中人成為國家意志的體現者,進而使觀眾完成對國家的心理認同。
在這一點上,《集結號》《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動》《戰狼》系列都高度達標。《湄公河行動》以“10·5”中國船只金三角遇害事件為藍本,強調中國漁民不能含冤橫死,“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戰狼2》以大撤僑為背景,體現的是中國向新的國家安全境界邁進。撤僑作為一個國家綜合力量的考驗,要檢驗正常狀態下的力量水平以及緊急情況調集資源的爆發力。
這些影片中的細節和三觀,把單個國人的安全、尊嚴和國家安全、尊嚴有機的統一起來。特別是影片中展示的交戰雙方給予中國公民的特殊待遇,讓我們意識到,為海外僑民個體提供常態化的安全保障,需要中國更多的政治影響力、綜合威懾力以及更多的海外安保手段。中國的國家安全不僅是領土領海的安全,更是海外移動的個體目標。在這里,個體價值和家國情懷完美共謀,國家意志、國家形象與個人息息相關。
在這些大片里,我們成功地把自己的文化觀念、國家民族精神上升為一種現代化的、具有典范性質的國家形象。這也是每一個國家永恒的追求。
好萊塢,“鐵盒里的大使”
國家形象是國家力量和民族精神的表現與象征,是主權國家最重要的無形資產,是綜合國力的集中體現。每個國家都在追求本國的國家利益,有效利用大眾媒體塑造有利的國際形象,已成為左右國際外交局勢的重要因素。
好萊塢堪先驅。觀眾對好萊塢大片中體現的美國國家制度、國家行為、國家意志的認同,成就了有利于美國的國際輿論氛圍。
作為文化柔性傳播的工具,好萊塢電影被稱作是“鐵盒里的大使”,對美國軟實力的霸主地位確立居功甚偉。希拉里說的非常直白: “更重要的是讓中國的年輕人學會用美國的價值觀去思考、用美國的制度和規則去辦事”。
好萊塢從來都是美國最好的宣傳機器,對美國戰略的領會深入骨髓,不遺余力地宣傳美國的價值觀和全球戰略。比如,《環太平洋》中,強調日美同盟的重要性,宣講日本是其最忠實的盟友等論調,與美國當下的亞太戰略不謀而合。《安德的游戲》中,將軍對年輕的指揮官安德說:“所謂的和平就是在對方成為威脅前消滅他們!”這完全就是美國推行的國家安全戰略的縮影。
在《變形金剛》《鋼鐵俠》等超級賣座的巨作中,好萊塢始終將美國的個人英雄主義、和平使者和世界警察形象維護到底。《世界末日》《2012》到《天際浩劫》,這些與科幻相結合的災難片幾乎都是以一個人或幾個人為主角在美國政府的強大支持下化險為夷,將地球從世界性災難拯救出來。影片中包含了大量美國政府軍隊的高科技裝備等顯現強大的軍事力量的鏡頭。而狂轟亂炸個人英雄主義,讓全球習慣了美國電影的一個人拯救全世界的劇情,自然也習慣了美國人在現實層面的“世界警察”形象。
電影的敘事邏輯建構的是一種具有國家意義的“內在本文”。公眾對于國家形象的認同、對民族理念的首肯就在不知不覺中成為“電影觀眾的群體意識”。
國家人設與文化戰略
在某種意義上,我們認識的他國,其實并非真實,而是他國的銀幕形象和其他形象的博弈。
在新聞里,印度是童婚普遍、強奸多發、女性地位低下,但在寶萊塢電影里,印度人一言不合就開跳,生活似乎沒什么大不了。而《摔跤吧!爸爸》《三傻大鬧寶萊塢》等大片卻成功刷新了我們對于這個國家新能量的認識。印度只有一個阿米爾·汗,只有四個女摔跤手冠軍。但這些電影,卻成功沖淡我們對印度成千上萬悲慘女性的印象,讓我們把眼光放在印度女性的抗爭上。在某種意義上,這也是一白遮百丑。
《太陽的后裔》熱播后,韓國大兵的形象和韓劇傻白甜大妞的形象被全面更新。大兵哥的人設威武:即使槍口對著太陽穴,不該做的還是不能做。柳時鎮一出,韓國軍人在二戰中戰斗力之渣立刻得到完美刷新。韓劇的姑娘一貫傻白甜,但是姜暮煙一笑,韓國美眉立刻升級為有識有能會爭敢斗的美女漢子。真正的韓國青年是啥樣?我們知道的,不過是影視劇里經過包裝的人設,是韓國人想讓我們知道的韓國。
很多人都在追英劇,《是,大臣》《神探夏洛克》《黑鏡》《唐頓莊園》等等熱門英劇,都閃耀著同樣的黑色幽默、紳士克制。如果將英國在銀幕上的形象擬人化,那一定是一位穿著考究,眼神犀利的優雅紳士。實際上,她在向全球受眾推廣英式貴族的生活方式。其中的人設和禮儀,和英國小王子正式場合永遠的短褲一樣,和威廉與凱特的皇室形象一樣,都是一種英國國家形象和國家意志。
說到追劇,我們不能不提日劇《深夜食堂》。這部日劇的腦殘粉們被其中營造的日餐氛圍所蠱惑,成功地養活了一堆堆居酒屋、日料店,讓中國中產們紛紛從日本網購各種日料和餐具。看著滿大街的日料和韓餐,我們都得承認這是多么成功的營銷。
在影視敘事體系中,國家形象作為一種體現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的表意符號,是否能夠融貫于觀眾的心中,不論對于提升藝術作品的文化意義、擴大市場空間,還是強化審美價值,都是至關重要的文化戰略問題。
我們在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也早就在他國故事的講述之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