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偉雄 (廣東省博物館 510000)
作為大眾文化的博物館展覽設計
駱偉雄 (廣東省博物館 510000)
作為大眾文化的博物館展覽及其形象對社會文化與國家經濟的發展都會帶來很大的促進作用,對增強城市形象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博物館文化展示的是城市中的獨特之處,也是各種文化的體現,更是地方歷史、科技、經濟等方面的縮影。研究城市中博物館展覽的發展方向并研究它的形象設計,就是用展覽形式來推廣城市文化的良好思維,進而快速的增強城市的文化及經濟實力。
大眾文化;博物館展覽;形象設計
博物館文化是一個城市歷史文化的展示,是以一個城市的歷史文脈傳承、地方特點、民俗文化、現代科技等為核心來建設的博物館,并以各種先進的文化核心來充實它的基本內容,用最佳的形象來表現其狀態的主題文化活動。博物館展覽是城市廣大人民群眾實施文化教育、文化傳遞、旅游開發、對外貿易和經濟進步的載體。現階段,我國城市為此建成許多新的博物館,但仍然無法滿足當今社會文化發展的需求。基本上會出現以下問題:首先,內容缺乏,不夠充實;其次,沒有把文化發展成為產業鏈條,不能發揮其更廣泛的作用。第三,忽視對博物館整體形象的創新,使其發展的渠道過于狹窄。本文主要圍繞著作為大眾文化的博物館展覽的規劃進行研究,希望能夠給我國各地博物館的運營和管理提供幫助。
據了解,2013年在文物行政部門報送備案的博物館已達4165家,其中國有博物館3354家,非國有博物館811家,據文化部統計,全年接待觀眾數量超過6億人次,博物館由此成為除其他文化設施外大眾休閑、學習的又一文化場所,也是大眾對文化的新需求。
廣東省博物館是綜合性博物館,是國家一級博物館,自新館開館7年以來,已經接待了超過15000萬人次,成為廣州市民日常休閑參觀的場所,也是外地游客到廣州必游和了解廣東省歷史、自然和藝術文化的一個窗口,也是廣東省內具有代表性的博物館。
文化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勵小捷說,博物館不僅是歷史文化記憶的寶庫,也是廣大人民群眾借以認識過去,把握今天,探索未來的教育機構,肩負著用優秀文化資源凝聚人心、引領風尚,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構筑社會進步和諧的使命。
1.博物館文化不但要滿足人們的需求,還要充分發揮對社會發展的帶動作用。人們在實現物質生活不斷提高的同時,逐漸對文化精神世界有了新的向往和需求。物質生活水平的上升促進了人們對精神文化的追求,這就是博物館賴以生存的源泉。人們能夠開發出新的博物館展覽內容和形式來滿足不斷增長的大眾追求。開發出多樣的、獨樹一幟的、鮮明的博物館展覽,是博物館發展的必經之路。
2.對城市的文化資源不斷地進行自我檢驗,創造出多彩多樣的展覽文化。一個城市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氣候是特定的,但它能夠開發出帶有地方特色的人文精神。再次回顧當地的歷史、經濟或自然,都可以從中創造出各具特色的文化資源。
3.博物館文化是文化產業鏈條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創新思想在其中具有至關重要的地位,能夠創造出帶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產業。目前,城市的進步與文化產業的管理密切相關,博物館文化屬于文化產業鏈條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種城市文化品牌的標志。文化是城市的根基,以城市的歷史、人文和特色等為核心,開發出帶有地方特色的博物館文化產業,以博物館為核心,并創造出展現文化的實體景點,能夠把博物館、旅游、娛樂等相融合,進而形成整體文化產業特色。
4.博物館展覽的形態需要實施形象的足夠發揮,這不但是一種形象展示,也是整體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開發具備吸引力的形象是完成博物館形象塑造的必要條件,博物館要想打造出新形象,就要不斷充實它的文化內涵。然而,從銷售市場上而言,獨特形象系統的籌劃與創造也是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目前,我國正致力于文化產品開發、文化事業發展、文化產業繁榮的偉大實踐。由于經濟發展的速度越來越快及發展方向逐漸改變,博物館作為精神文化產品的制造單位逐漸從文化產業的邊緣地帶轉移到核心地帶。博物館產業需要改變原來的建設和管理模式,不斷借鑒、研究國外的先進成果,實現從單一性到復雜性博物館的轉變,尋找一條融合產業可持續性發展的道路。然而,從目前的法律條令而言,博物館依舊是一個不以收益為目標的公益性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屬于兩個不同的方向。若想完成二者的有機聯合,推動博物館邁上產業化發展的道路,還有很多理念和政策問題需要解決。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可以利用館藏文物策劃展覽提供豐富的文化產品,逐漸充實博物館的內容和形式,吸引觀眾的視線。
首先,從法律意義上而言,對現代博物館的概念進行精準定義。對現代博物館的經營理論進行精準敘述,對現代博物館的社會職能進行精準確認。營造最佳的博物館文化產業發展的法律和政策氛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我們掌握和了解現代意義上的博物館,進而實現博物館的創建、經營和管理,為博物館的多元化發展奠定基礎。其次,從改革層面上而言,實行文化體制創新,把博物館歸為文化體制創新領域,借鑒國外博物館多元經營管理的成果,不斷創建現代社會博物館文化產業發展新道路,為博物館的文化產業發展提供條件。第三,從理論研究上而言,要提高博物館文化產業發展的實踐性研究工作效率,學習教育產業化發展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確認博物館領域自身的發展規律和運行機制,多元化發展得到理論成果,為完成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有機統一打下基礎。第四,從自身建設上而言,要堅持政府的領導、博物館主導、領域合作、企業參與及商業管理的原則,解放思想,從整體上加強博物館的文化產業品質。充分利用博物館的區位優勢,發展獨具特色的文化產品,如自然類文化產品、歷史類文化產品、政治經濟類文化產品等,打造特有的文化產業鏈條和拓展性文化產業項目,創建較為完善的博物館文化產業鏈。
廣東省博物館根據大眾和市場需求,制定了鼓勵館內人員利用本館藏品策劃更多的展覽。廣東地處祖國南方,有著得天獨厚的資源。館藏有歷史文化類、藝術類和自然資源類展品,對于開展展覽策劃具有資源優勢。策劃出的展覽品類豐富。每一年本館自主策劃的展覽基本上有四個,如在2014年展出的反映廣東考古成果的“嶺南印記—粵港澳考古成果展”;反映廣東外銷特色瓷器的“重彩華章——廣彩瓷器300年精華展”;古代文人藝術的“君子之風——傳統梅蘭菊竹繪畫展”;以及紀念歷史的“甲午海祭——紀念甲午戰爭120周年展覽”……。內容豐富多彩,滿足了大眾對歷史和藝術知識的需求。

“君子之風——傳統梅蘭菊竹繪畫展”展覽現場
博物館除了以展覽介紹本地文化之外,也會通過引進不同地域的博物館展覽進行文化交流,將外地文化介紹到本地,讓觀眾不用出外可以通過外來展覽了解不同的文化。“問鼎——湖北省博物館館藏商周青銅器特展”是國內博物館的交流展,讓本地大眾看到商周青銅器文明。而“曙光時代——意大利伊特魯里亞文明展”讓觀眾領略到意大利公元前的文明、“最早的美洲人——北美原住民藝術展”、“白銀圣境——墨西哥,歷史與未來”反映了北美洲和南美洲不同時期的文化。
隨著經濟改革的深入和發展,到國外旅游和旅行、工作的人越來越多,眼界也開闊了很多。新館開館以來,著重引進高質量高品位的展覽,特別是國外大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為廣大觀眾提供了很好的精神食糧,獲得社會大眾廣泛的贊揚。

“曙光時代——意大利伊特魯里亞文明展”展廳場景
1.設計理念
博物館展覽設計不但要向世人們展示精神文化的面貌,同時也是體現文化內涵的價值方法。每個城市的博物館在展覽設計的過程中都會根據自身的人文自然、社會風氣、經濟文化的特色來塑造,展覽的設計既存在大規律,也存在新樣式的開發。目前,展覽館的展覽設計思想逐漸發生了變化,由簡單的儲存、展示功能向交互式動態展覽方式改變,能夠把儲存、展示、談話、討論、公示、休閑娛樂等活動結合在一起,創造輕松愉快、親切溫馨的氛圍,這也給博物館的展覽設計思想提供了更廣闊的想象空間。以大眾文化作為核心的整體架構設計上,博物館就像是一本書,既有完整的封面、段落,又有充實的內容;也可以比作為一部交響樂,既有統一的主題,又有不同的樂章。所以,博物館展覽屬于具備個性特色的系統整體設計。
2.設計原則
傳遞現代城市博物館文化的博物館展覽在設計的過程中要堅持以下幾條原則:一是主題性原則。想要設計一個具備吸引力的整體形象,就要堅持正確的主題,這樣才能不斷充實博物館展覽的內容。主題就像是打開形象之門的鑰匙,博物館的外部環境和內部設置都要圍繞主題來設計。以主題來研發出不同的形象,并進行系統的、活性的使用,把主題貫穿到整體設計的每個環節中。二是功能性原則。博物館的每個功能區都有各自不同的形象設置。同時,這些功能區的設計都要服務于人們的需求。三是系統性原則。博物館內外環境屬于一個系統性整體,每個區域雖然都有各自的特色,但整體上要服從于大系統的領導。四是審美性原則。每個形態和平面視覺感受都要擁有形象審美的渲染力,視覺效果的創造和風格表現,都給博物館形象的個性化魅力產生影響。
3.設計要點
綜上所述,作為大眾文化的博物館展覽在設計的過程中,始終要堅持主題性、功能性、系統性及審美性四大原則。內部環境的每個功能區域中能夠設計出豐富的項目元素,如:文獻庫存室、休閑娛樂場所、展覽區等。相同的,外部環境也能夠設計出很多項目,如:售票亭、垃圾箱、建筑物建造等。另外,傳播系列也可以設計出相關項目,如:宣傳媒介、地理位置、贈送禮物等。
整體上來說,作為大眾文化的博物館展覽的設計屬于一項系統化工程,設計要使得參觀者可以在輕松愉快的氛圍里進行交流溝通、傳遞文化價值,逐漸形成凸顯人性化的表現特征。博物館展覽的設計要始終堅持以主題為核心,發現區別化并不斷保有創新精神,才能從根本上增強博物館的文化價值和品位。
[1]蘭馨.亞洲博物館運營權易主迷局,揭香港展覽業現狀[J].中國貿易報,2016.08(13):56-57.
[2]蔡琴著.博物館學新視域[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11(25):77-78.
[3]王天平;丁允鵬.博物館經濟與博物館設計[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5.07(11):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