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中東部地區石窟、寺觀壁畫考察與研究之四"/>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魏 臻 李慧國 (河西學院 734000)
天梯山石窟北魏和唐代壁畫之比較
——河西走廊中東部地區石窟、寺觀壁畫考察與研究之四
魏 臻 李慧國 (河西學院 734000)
不同的審美造就了不同的時代風尚,不同的時代又表現出不同的審美視角。時代雖然會過去,但是時代所產生的藝術不會被人們拋棄,就像是一部跨越時間的長卷,把優美動人的故事以視覺的符號形式流傳下來,為后世展現出絢麗奪目的優美畫卷。
天梯山石窟;北魏壁畫;唐代壁畫
天梯山石窟,位于甘肅省武威市南黃羊河畔,在很多時候不準確的也叫涼州石窟。根據相關史料記載顯示,天梯山石窟最初開鑿于天然洞穴之上,鑿建始于公元412年,直至439年完成,是我國開鑿最早的石窟之一,是云岡石窟、龍門石窟的源頭,距今已經有1600年左右,被大多數學者稱其為中國石窟鼻祖。
天梯山石窟僅存3層,大小洞窟17處。因歷史原因壁畫損毀嚴重。現在剛開始修復開發,只開放了一個唐代的主體建筑大佛窟(第13窟),內有一尊28米高、10米寬的釋迦牟尼坐像(圖1)。大佛含笑,面水而立,右臂前伸,朝向前方的磨臍山,佛像巍然端坐,更有一種雍容典雅、莊嚴肅穆之態,仿佛能夠氣吞煙霞,揮斥乾坤。在釋迦牟尼的兩側還刻有文殊、普賢兩位菩薩、迦葉、阿難等6位尊者以及廣目、多聞天王的造像,造型形象生動,更加體現了威嚴之態。在石窟的內部南北兩壁上,繪制了大幅明代壁畫。其中南壁上部繪制云紋青龍,中部繪制大象、梅花鹿、雄獅(圖2),在大象的背部馱著炎炎發光的佛家經卷,下部則繪制的是猛虎與一些樹木花草;而北壁的上部則繪制了青龍、雙虎,中部為白馬、墨虎、菩提樹,其中馬背上也馱著經卷;下部繪制了牡丹花卉。整體給人一種清新、艷麗之感。

圖1 天梯山石窟大佛

圖2 天梯山石窟第13窟壁畫局部
只因連年戰亂,災害頻繁,天梯山石窟遭到嚴重的破損,尤其是1927年發生大地震,更是對石窟造成了嚴重性的破損,九層貫樓以及多數洞窟霎那間震毀,窟內多數塑像遭到破壞,幸存完整石像僅剩8窟,大佛坐像安然無恙。石窟里面有北魏、隋、唐時期的漢藏手寫經卷,唐初絹畫菩薩像,唐、五代、西夏(宋)、元、明、清各代塑像、壁畫、經卷等。天梯山石窟雖地勢險峻但是卻擁有豐富的藏品。該石窟的開鑿,引起了佛教界的廣泛關注,曾吸引了大量西域高僧來到涼州講經說法、翻譯、傳播佛經,這也使得天梯山石窟聞名于天下。天梯山石窟在其開鑿時,也培養了諸多善于石窟開鑿的能工巧匠,尤其是曇曜等人,在天梯山石窟這一工作完成后,在政治形勢以及佛教中心的變遷下,成為了北魏時期佛教開窟造像的領袖人物,也因此在我國佛教石窟的發展歷史上開起了一種嶄新的“涼州模式”。
天梯山石窟形制大體分為三種,一是五塔型,窟內呈長方形,后部有中心柱,窟四角各有一分層方型立柱,形成五塔式;二是中心柱型,窟內呈正方形,有直通窟頂的中心柱,龕頂四面向下形成斜坡;三是覆斗頂型,窟內呈正方形,三面開龕,頂部傾斜呈覆斗型并有藻井。前兩者多為北涼、北魏,后一種多為隋唐。
天梯山石窟壁畫保存不多,壁畫又被多層覆蓋,表層多為元、明之作,剝離之后顯現出北涼、北魏及隋唐的一些壁畫。在第1窟殘存的北魏時期的說法圖中,菩薩端莊而坐,面相清秀,垂眉含笑,身材修長,線條挺拔流暢,應當是受到中原畫風的影響。菩薩身后的千佛,比例勻稱,側身而立,頭部呈長圓形,盤束堆發,眼眉細長,皮膚白底作色,左手于胸前作印,身穿紅綠白等色相間袈裟,設色清麗,筆意灑脫,形態飽滿,帶有行云流水之意,氣韻生動。后上方飛天,五官加以白色點染,寬額粗頸,袒露上身,體態修長生動,做“U”字型,衣帶寬大,設色濃艷,線條粗獷,灑脫奔放。這時期一改北涼時期菩薩像大眼、直鼻、厚唇的西域樸拙之美,體現出中原漢族人的體態特征和俗世文化。

圖3 天梯山石窟第2窟“拈花菩薩”
唐代彩塑和壁畫中的人物造型,在審美觀念的影響下其表現形式也隨之改變。其主要原因在于,自從隋唐統一之后,社會便開始趨于安定。在這種社會環境下,人們的主觀想象開始減少,認識到物質生活的現實。再者由于生活已經可以保證溫飽,因此所設計的形象無論是壁畫還是彩塑,都已經脫離了以消瘦為美的時代。這一時期所塑造的神也開始與現實社會相接近,因此形象設計比例更加接近于真人,然而這并不具備完全性。自唐代之后,特別是盛唐時期,當時社會的物質十分昌盛與豐富,所以更加追求健康的、豐滿的美,更加體現社會中常見的人情味,即便是神或菩薩,也與北魏時期存在很大差別,藝術創作者認為神和菩薩也要接近于人間,通過神和菩薩幫助人們解決問題。在第2窟所繪盛唐三立佛和拈花菩薩(圖3)的形象中,菩薩并非是高不可攀的,豐肌秀骨、十指纖細,完全像一位現實生活中嫻靜的仕女,更加接近于主觀的事實,仿佛能夠獲得幫助的權威,與世俗的人們更為親近,這是人與神相結合之后描繪的形象。“此時的宗教形象已完全世俗化了,并具有了渾圓、真實的立體感。宗教意義減弱了,繪畫的審美性加強了。”再者,西方凈土充滿歡聲笑語,在這種環境下人物形象也更加圓潤、豐滿,所以不再追求秀骨清像之美,所表現的人物線條也更加秀麗了,與南北朝時期的急促性存在很大差別。
隨著時代、宗教宣傳的改變,藝術風格也逐漸趨于變化。“唐代前期壁畫是對南北朝寺觀壁畫的吸收消化整合的階段,天梯山第二窟初唐時期供養人像最為典型。此時的女像已不是“面如恨刻,削為容儀”之像,而是面相豐腴,體態修長,比例適當,動態自然,自信大方的世俗婦女形象”。在第2窟留存的唐代壁畫中是以供養人為主,這一時期供養人的形象已經占據了大部分的洞窟。在這一過程中菩薩的形象逐漸縮小,而人的思想也實現了改變。天梯山石窟唐代壁畫與莫高窟類似,當時社會中的建筑物數量逐漸增加,釋迦牟尼所欣賞的便是歌舞升平的人情冷暖,然而以前的時代卻無法看到這種故事。唐代壁畫中取而代之的便是西方凈土的歡愉與快樂,用以解決現實社會中存在的問題。并且在壁畫中已經開始使用金銀,人物形象都佩戴了非常多的首飾,這主要是因為當時社會經濟水平增長,在主觀理念中認為菩薩也富裕了。而北朝時期的菩薩卻相對較為單純,并沒有很多的裝飾品。
時代更迭,印證了佛教藝術與本土文化的交融與演變,也傳遞出政治、經濟和文化對佛教石窟的影響。天梯山石窟中的北魏與唐代壁畫正是這一特征在河西佛教發展中的具體體現,是佛教石窟藝術傳播的重要代表。
劉塨.天梯山壁畫藝術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7.
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資助“河西走廊中東部地區石窟、寺觀壁畫考察與研究”(項目批準號:16YJC760024)課題成果。
魏臻,男,1977年生,甘肅蘭州人,碩士,河西學院美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繪畫創作與理論。
李慧國,男,1983年生,甘肅古浪人,碩士,河西學院美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中國美術史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