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玉敏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9-0022-02
《幼兒園工作規程》明確地把“創設與教育相適應的良好環境,為幼兒提供活動和表現能力的機會和條件”作為幼兒園工作的原則提出,這一原則表明創設環境對幼兒園整體改革影響之重要。我們認為教育者有目的、有計劃地指導幼兒活動是因村施教,全面提高幼兒素質的重要途徑。我們的實踐與探討如下:
一、建立科學的活動區規則
我們建立活動區規則之一是進區人數,每個活動區最多只容納5人,娃娃家、大積木積塑區在地毯邊印有五雙小鞋印,鞋擺滿了,意味著該區人數已滿,其它區域分別掛有顏色、形狀各異的小標牌,入區時帶上標牌,出區時摘下標牌,如標牌已被帶滿,則該區暫不接納新人。
規則之二是取放材料物品規則,我們選則了色彩鮮艷的紅、黃、藍、綠四種顏色的塑料筐,整齊擺放在玩具柜中。幼兒用過材料后按照顏色放回原處。如剪刀放在紅筐里,油畫棒放在藍筐里,擺放整齊的圖書及各類材料似乎也在暗示幼兒用完后要放回原處。
規則之三是同伴間要友愛謙讓,不許大聲講話,對于謙讓者教師及時鼓勵,并在評比欄中將他的“小飛機”飛高一格。
二、注重幼兒需求及教育目標的體現,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設置活動區的目的,在于促進幼兒各種潛在能力的發展,較好實現教育目標。如果教師不掌握幼兒在活動區活動的情況,教育目標就不能落實到每個孩子身上,更談不上因材實教。因此,為了解幼兒園發展狀況及幼兒需要,我們為每名幼兒準備了自動手戳,每天每個區都放有畫好格子的卡片,幼兒進區活動時用自己的戳子在卡片上印章,教師每兩周做一次統計,從而使我們能夠及時了解每個活動區的使用頻率,了解幼兒是否進入某區,有無偏區現象,進區之后持續多長時間,從中也及時了解該區是否符合孩子的興趣及參與情況,如2012年3月份活動區活動使用頻次見表一:
從表一可看出,男、女孩選擇活動區活動存在著一定的差異,那些對幼兒發展有影響作用而恰被幼兒興趣所忽視的區域,需要教師積極的誘導,才能使幼兒獲得全面發展。為此我們及時了解原因,對活動區材料進行了及時調整。如美工區增添了各種動物類、交通工具類圖片等,深受男孩喜歡,我們還有意識地引導偏區幼兒積極參與各區活動,平衡了各區使用頻率,促進了幼兒全面發展。4月份幼兒活動區使用頻次見表二:
從表二可看出4月份各區使用頻率較為平衡,可見在教師有針對性的積極引導下,調動了幼兒參與各區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為較好地實現教育目標提供了保證。
活動區是幼兒活動極好的天地,它能夠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只有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幼兒才能在動手、動腦、動口的操作中發展探索精神,培養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才能使幼兒真正成為活動的主人。我們還將不斷探索,進一步總結經驗,為全面提高幼兒素質做出我們不懈的努力!
參考文獻:
[1]張虹、張明炯、韓康倩,幼兒教育,2016.1-12.幼兒教育編輯部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