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敏
【摘要】隨著我國高校的大量擴招,高等教育在學生的素質能力培養方面,需要進行深層次地變革與創新,在專業素質教育之外開展非專業素質教育。非專業素質可以看做是人為后天養成的素質,是指除了針對某項工作而所學的專業知識外,應該具有的為人處世的理念、品格、能力、知識、方法等。本文以目標教育為基礎,提出體育院系大學生非專業素質培養的理論框架“一條主線、兩個目標、三方陣營、四個階段”,以期提高全社會對于體育院系大學生非專業素質的關注,并切實幫助大學生提高非專業素質,從而增強其就業競爭力和提高求職成功率。
【關鍵詞】目標教育 非專業素質 體育院系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9-0028-01
1.前言
隨著我國高校的大量擴招,接受高等教育的學生人數激增,但大學生畢業后難就業,畢業即失業的現象確逐年突出。雖然造成這樣狀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學生在經過高等教育階段的學習后,所掌握的實際素質能力與我國高等教育的目標并不完全契合是其根本原因之一,高等教育在學生的素質能力培養方面,的確需要進行深層次地變革與創新,需要在專業素質教育之外開展非專業素質教育,這樣才能實現我國高等教育為培養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接班人的最高目標。
非專業素質可以看做是人為后天養成的素質,是指除了針對某項工作而所學的專業知識外,應該具有的為人處世的理念、品格、能力、知識、方法等。在目標視域下大學生非專業素質教育不僅僅是學校教育的義務與職責,更需要社會教育延續與加強,用以保證大學生進入社會能夠更出彩,尤其是體育院系大學生與一般大學生相較而言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對于目標教育視閾下體育院系大學生非專業素質的培養理論、概念體系、現狀、路徑的研究則勢在必行。
2.理論框架
我們將目標教育視閾下體育院系大學生非專業素質培養理論框架稱為“一條主線、兩個目標、三方陣營、四個階段”。
2.1一條主線
一條主線,構建體育院系大學生非專業素質培養路徑,滿足體育院系大學生在就業和個人發展方面的現實需求,實現體育院系大學生對人、在校、處世的更高要求。高校大學生非專業素質教育對于促進青年一代全面發展,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始終圍繞目標視域下,體育院系大學生非專業素質培養路徑這條主線展開研究。
2.2兩個目標
兩個目標是指培養體育院系大學生非專業素質的短期基礎目標和長期發展目標。體育院系大學生由于專業的實踐性較強,因此在個人價值觀方面不僅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本質目標,更要結合具體實際來培養自我,如團結、明禮。
在心理方面體育院系大學生在校多面對競技性比賽或事件,因此主要培養其面對抗壓以及面對失敗的受挫能力和自我調整能力,平衡心態等。長期心理目標則在短期心理目標的基礎上更要加強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心理抗壓能力,全面鍛煉其面對社會壓力的能力。
2.3三方陣營
三方陣營,就是社會、高校與個人三方面。大學生的非專業素質教育現階段主要還是依靠高校來完成,在學校教育中為大學生提供非專業素質方面的培養。在體育院系大學生非專業素質培養路徑的構建中,高校應樹立以目標引領發展、宏觀指導方向、微觀滲透理念為始終,按照學生成長與發展規律做好非專業素質的培養。因此,在結合高校、社會以及個人三方陣營力量下,探討合理構建體育院系大學生非專業素質培養路徑具體形式和實施規劃。
2.4四個階段
本文通過角色適應目標規劃、綜合能力初步教育、綜合能力全面提升、綜合能力檢驗四個階段規劃與構建體育院系大學生非專業素質培養路徑。
(1)角色適應目標規劃。大學生在入學時需要其盡快轉換角色、適應大學生活。但此階段的大學生多處于高中階段既設目標已基本達到,未來長期目標未設或模糊的狀態。體育院系大學生因專業的特殊性該角色適應期相對較短,而且在大學前較強的專業素質要求前提下,存在不重視或忽視非專業素質的培養。因此初入學階段是角色適應目標規劃的黃金時期。
(2)綜合能力初步教育。在體育院系大學生學習生涯目標規劃階段,大學生的非專業素質基本為目標設立和理論講解,同時由于在初始階段學生僅在專業技能等單項能有所顯現,呈現綜合能力弱,專業素質突出不明顯的現狀
(3)綜合能力全面提升。該階段體育院系大學生已完全適應大學生活,經過前兩個階段的教育培養,學生未來發展方向基本確定,但容易出現兩極化發展狀態。因此,這個時期應進一步加強對體育院系大學生的綜合能力的培養,以目標影響個人,以學校顯性和隱性教育相結合的方式促進大學生非專業素質和專業素質的全面提升。
(4)綜合能力檢驗階段。大學生在該階段屬于學校課程已經基本完結,與社會開始初步接觸,進入準就業時期。該時期體育院系大學生的綜合能力將會得到全面檢驗,與社會企事業單位之間存在一種檢驗與被檢驗、考核與被考核的關系,這也是大學生在職業目標下的全面提升階段。
3.結論
非專業素質可以看做是人為后天養成的素質,是指除了針對某項工作而所學的專業知識外,應該具有的為人處世的理念、品格、能力、知識、方法等。因此,在目標視域下大學生非專業素質教育不僅僅是學校教育的義務與職責,更需要社會教育延續與加強,用以保證大學生進入社會能夠更出彩,尤其是體育院系大學生與一般大學生相較而言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以目標教育為基礎,提出體育院系大學生非專業素質培養的理論框架“一條主線、兩個目標、三方陣營、四個階段”,以期提高全社會對于體育院系大學生非專業素質的關注,并切實幫助大學生提高非專業素質,從而增強其就業競爭力和提高求職成功率。
參考文獻:
[1]朱曉明,我國大學生素質教育研究[J].哈爾濱工程大學,2006
[2]李亞東,田凌暉,主體性評價及其模式初探[J].教育科學研究,2015(3)
[3]侯曉明,我國部分高校實施通識教育的探索[J].中國教育報,2014(1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