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幾年,伴隨著高校大學生逐年遞增的同時,突發事件的發生率也呈現了上升趨勢。針對突發事件的發生,各高校急需出臺相應的應對機制,切合法律規定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降低突發事件的發生率。
【關鍵詞】突發事件 分類 應對機制 法律探討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9-0030-02
根據國家統計局和教育部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共有在校大學生2682.3萬人,應屆大學畢業生795萬,普通本專科招生737萬人。伴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迅猛發展,在校大學生逐年遞增的同時,高校大學生的突發事件也呈現了上升的趨勢。突發事件的頻發,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嚴重影響了校園穩定,干擾了正常的教學和校園生活秩序。
一、高校突發事件的含義、特點和分類
(一)突發事件的含義
就目前國內學者對突發事件的研究情況而言,對突發事件的概念并未形成統一的認識,筆者認為高校突發事件主要是指以高校校園為中心的,可能由自然、人為、社會等原因引起的,突然發生,破壞高校的正常的生活秩序,危及學生的身心健康、人身安全和財產安全的重大事件。
(二)突發事件的特點
(1)突發性。突發事件主要包括學生自殺事件、打架或群毆事件、宿舍火災事件、交通意外或其他重大惡性事件等。突發事件的發生往往是預料之外突然發生的,它的發生常常使人措手不及,防不勝防。
(2)廣泛性。高校是與社會銜接較為緊密的院校,具有廣泛性。學校作為社會廣泛關注的地點一旦高校發生任何事故,很容易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例如2008年上海商學院火災事故,雖然是一起意外事件,但是當時引起了全國人民的關注。時至今日仍是各高校時時警醒學生的典型案例。
(3)破壞性。破壞性是突發事件的一個重要特點。高校學生突發事件的發生,不僅對校園的穩定、學校的經濟和學校的整體形象、榮譽造成影響,對學生心理也會造成一定影響,甚至有些突發事件直接危及學生生命安全。
(4)緊迫性。突發事件的發生往往沒有任何征兆,是突然發生的不能預見的事件。再加上突發事件的公共性、破壞性等特點,這就要求高校管理者在最短的時間內作出決策,把突發事件的傷害降至最低,在事故未惡化之前做出良好的處理決策,因此突發事件具有緊迫性。
(三)高校突發事件的分類
(1)刑事犯罪類突發事件。就目前大學生的總體教育而言,高校教育主要涉及的是學生的專業課程教育,而專業課程教育之外的法律課程的學習相對欠缺。在大學即使有高校涉及了法律學習的課程,也只是與專業相關的法律課程學習,這就導致了大學生的法律觀念淡薄,守法意識不強。刑事犯罪突發事件學生往往存在僥幸心理,類型單一,如故意傷害、盜竊等。
(2)高校管理類突發事件。大學生與中學生不同,他們是年滿18周歲的成年人,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如果高校在管理中失當、存在機制缺陷、信息傳達不到位,極易引發學生的對抗行為。
(3)自殺自傷類突發事件。近年來,由于大學生學業壓力、就業壓力、家庭環境、校園環境、人際關系、戀愛關系等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學生出現心理問題。所產生的心理問題主要包括抑郁癥、妄想癥、精神分裂癥、自閉癥等。據統計,高校每年的非正常死亡人數約占總數的0.005%-0.007%。
二、高校突發事件的應對機制
(一)制定突發事件應急預案
高校要針對本校內部以往經驗以及可能發生的各類突發事件,編制相應的應急預案,并發布給全校各職能部。同時要在預案發布后,定期組織全校師生進行演練,從而及時發現應急預案的不足,進行修改,以期預案的可行性、有效性。
(二)建立相應的應急機制。
突發事件往往是突發且無法預測的,為了在突發事件發生后不至于措手不及,高校應當建立相應的應急機制。
(1)成立突發事件應急處理小組。突發事件的發生往往給高校帶來很大影響,不僅影響高校的正常運轉,而且會給學校聲譽帶來一定影響。在此情況下,迅速成立突發事件管理小組,對于應對突發事件具有重要意義。
(2)建立科學有效的信息處理系統。由于現在處于自媒體時代,突發事件發生傳播迅速且傳播面廣,難免會出現信息誤傳的現象。為了避免突發事件的廣泛傳播導致的不利后果,高校應當建立一個科學的信息處理系統。全面準確的收集信息,掌握事件的發生發展情況,及時向處理突發事件的管理者提供信息,同時通過校內新聞、廣播等正面發聲把握輿論導向,減少各界猜疑,避免產生更大的恐慌。
(3)保持與政府和各個新聞媒體的溝通。首先高校突發事件是公共危機事件的組成部分,是政府危機事件管理的一部分延伸,高校應當保持與教育部門的聯系,突發事件發生時及時向各教育部門匯報,以保證政府部門的領導和支持。其次保持和新聞媒體的溝通。在自媒體時代離不開公眾媒體的引導,公眾新聞媒體作為一種重要的社會力量對輿論引導,公眾情緒的牽引起著重要作用。除校內新聞、廣播外,高校應及時與各新聞媒體溝通,在突發事件發生期間,正確引導公眾情緒,把對學校的不利因素將至最低。
三、對高校突發事件的幾點法律探討
(一)高校是否需要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六條規定,“對于高校自身原因未盡合理限度范圍內的安全保障義務以致造成學生人身、財產傷害時,應當按照一般侵權的原理承擔相應的責任。”以及《侵權責任法》第三十七條第二款規定“因第三人的行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第三人承擔侵權責任;管理人或者組織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可以看出,出于學校自身的原因造成學生人身、財產損害的那么學校應當承擔相應責任,但是對于高校以外的第三人造成的損害,學校只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
(二)是否有必要加強高校法制教育,提高學生法律意識
目前國內高校對于學生的法制教育相對欠缺,極少涉及法律課程的學習,導致現在的大學生法律意識淡薄,法律知識缺乏的現象。筆者認為高校有必要加強法制教育,提高學生法治理念和法律常識。在高校日常的學習過程中加入專業的法律課程的學習,將法律課程的學習列為大學生的必修課,以提高大學生的法律知識,將突發事件的發生率將至最低。
(三)是否需要針對突發事件加強立法
目前我國沒有專門針對高校突發事件的立法,高校突發事件的處理只能散見于《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等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但是由于突發事情往往特點不一,僅僅一些相關法條并不能涵蓋所有的突發事件,導致多數突發事件沒有法律支撐。另外,高校突發事件的預防和應對、相關負責人的法律責任以及突發事件的機構設置都沒有作出明確規定,這就導致在預防和處置高校突發事件時出現了各部門權責不明和相互推諉的現象。
總的來說,針對目前高校的突發事件,我國高校可以學習國外高校處理突發事件的方式方法,全面提高各高校的管理水平,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增強學生面對突發事件的能力,盡力將高校的突發事件發生率降至最低,建立一個穩定和諧的校園環境。
參考文獻:
[1]胡海華.我國高校突發事件應急法律制度評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1,(16).
作者簡介:
李新月(1986年12月-),女,漢族,河南省安陽市人,重慶大學城市科技學院輔導員,畢業于揚州大學,系法學院法律碩士(法學)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