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冶迪
【摘要】課程統整是在新課標推行的過程中逐步為廣大教師所重視的一種教學手段,它能夠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課程統整主要包括課內、課外和跨學科三個方面,如能有的放矢地應用,不僅能讓學生更好地掌握課堂語文知識,而且能讓他們將其他學科的知識與語文知識相整合,實現語文教學的綜合性。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 課程統整 綜合性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9-0062-01
最新的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初中語文教學要注重體現“綜合性”,加強初中語文課程統整,不光要滿足學生語文知識的學習愿望,還要拓寬他們的視野,讓學習語文和應用語文的領域都得到拓展,要讓學生在多種不同內容相互交叉、相互整合和相互滲透中獲得“立體”的知識,形成更強、更深厚的語文素養。在教學改革的實踐的過程中,許多教師也切實體會到了課程統整的優勢,它讓學生在學習語文時更有全局意識,也能更全面深入地理解語文知識。想要加強語文課程統整,讓初中語文教學更有綜合性,我們可以從三方面入手:
一、課內知識整合
以往的初中語文教學,教師大都是循著教學大綱的思路,按部就班地進行教學工作,語文知識點的講授相對比較零散,有些原本是在同一系統內的、完整的語文知識,卻被分在相隔很遠的教學日程中,導致語文知識被割裂了,缺少聯系,不利于學生掌握和理解。現如今,知識整合變成了科技發展的必然趨勢,語文課程統整也是新課標的明確要求,因而作為初中語文教師不能再“袖手旁觀”,而應在教學中多注意知識的聯系,幫助學生“關注”“勾連”不同的語文知識點。具體來講,語文課內知識的統整應該有如下兩個重點:一是課程統整圍繞的中心應該是學生。教師在進行統整的時候要事先了解學生所處的學習時段現有的知識經驗、興趣特點等,在此基礎上實施針對學生的主題教育。二是教師要注意整合的章法,讓學生在學習教師所給的主題時,能夠實現知識系統的循序漸進。雖然現有的教材也有很多內容是有意識地進行了劃分,但其分類標準與教師教學過程中想要傳達給學生的肯定還是有所偏差的,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進行自主的“組隊”,比如,可以微調教學中具體課文的講授先后順序,把有相似點或者共通點的課文放在一起進行對比教學,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的同時又能夠少分散教學精力。
二、課內課外整合
想要初中語文教學充分體現“綜合性”,單純地依靠課內知識的“精雕細琢”是遠遠不夠的,語文學科的最大特點就是課外資源豐富多彩,這對于語文教學的拓展工作是特別有利的,但優勢也是劣勢,正因為課外知識的浩如煙海,這給教師的知識整合工作增加了難度。因為并不是所有的課外知識都能夠與課內知識達到有機地融合,而且就算課外與課內的知識契合不是問題,課堂上的教學時間也是有限的,這就需要教師依據相應的教學內容對課外的資源進行精心的篩選,選擇與課內知識難易程度、藝術特色等各方面契合點比較緊密的,再經過教師有意識的深入挖掘,使課內、課外知識連成有序的脈絡,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理解能力等的全面發展。比如,可以借助課外許多新穎、流行的學習形式,比如朗誦、背誦比賽等,變換知識的傳達方式、表現形式,達到讓學生提升個人綜合能力的同時,加深對語文知識的理解。
三、跨學科整合
早有學者指出:對學生的真正的教育,是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為他們建立起各個學科之間的有機聯系,讓他們學會將各個學科的知識有機地整合在一起的方法,成就他們的綜合能力,使之能夠知行合一,學以致用。具體到語文學科本身來說,還是首先從自身的教學任務出發的,只是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忽視與其他學科的聯系,要注重與其他學科知識的交融和互補,最終目的是實現知識的“實用”與“實現”。通過長期以來的教學實踐,許多教師都發現了跨學科整合教學的益處,將不同學科相關聯的內容整合在一起進行教學,讓學生轉換不同的思維、不同的角度來理解相關知識,比如,用美術的畫筆、用音樂的音符來展現、描繪語文課本上富有形象性和感染性的內容,可以讓語言文字插上聲音的翅膀,穿上絢麗的彩色外衣,從而讓學生對語言文字所表達的內容有更加清晰的認識、更加真切的感受,這樣進行語文課堂教學,把語文、美術、音樂知識有效整合,讓課堂氣氛異常活躍,教學效果也必然翻倍。
初中語文課堂統整,是實現初中語文教學綜合性的有效手段之一,但其實施還需廣大教師們細致鉆研,這樣才能密切各部分之間的聯系,使之恰如其分地發揮作用。
參考文獻:
[1]吳曉.以課程統整實現初中語文教學的綜合性[J].中學教學參考,2017(3)
[2]楊花.如何有效改善初中語文綜合性教學[J].考試周刊,201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