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花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9-0068-02
所謂“史料”,就是指可以據以為研究或討論歷史時的根據的東西。在以往的教學中,很多教師忽略了史料的作用,一味講解理論,引導記憶,導致其價值被埋沒,無法達到理想的效果。對此,我們就要轉變觀念,積極運用,豐富史料呈現,利用其調動學生積極性,有效培養其理解能力,最終實現思維品質的提升,達到預期的能力目標。
一、以史料為基礎,樹立證據意識
歷史學科理論占大部分,學生需要記憶的內容較多,這就使得人們對學科產生了誤解,認為只有死記硬背才能學好。教學中,一部分教師受到固有傳統觀念的影響,過分強調記憶,將學生當作知識的被動接受體,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和學生興趣。針對這一問題,就要積極轉變觀念,豐富史料呈現,采取多元化引導,幫助其樹立正確的證據意識,有效促進良好史料觀的形成。
具體實施時,可圍繞史料設計問題,鼓勵學生思考解決,在其探究的過程中引導了解,借助史料尋找突破點,促進其思維的發散,最終實現問題的分析、總結,以此有效提升學生歷史證據意識。在運用史料的過程中,要適當拓展,采取不同的形式拓展學生對史料的認識,像區分原始史料和二手史料以及如何鑒別原始史料的真實性和二手史料的可信度等,都可在實踐運用的過程中完成,強化學生對歷史證據的了解。
此外,在接觸史料并引導運用的過程中,我們有必要讓學生了解史料的形式是豐富多樣的,不局限于單一的文字記載,像歷史進程中人們寫的文章、書信、詩歌甚至童謠等皆為史料,具有一定的價值,不容忽視。
二、以史料為內容,培養分析思維
史料的運用十分廣泛,不局限于單一的閱讀了解,設計教學時可根據需要圍繞目標設計一些開放性的問題,充分調動學生思維,讓其根據已有資源展開探究學習,在實踐中自主鄒忌資料,并借助不同的形式交流,可以是討論、交流也可以是小論文等,以此豐富教學,達到問題解決和興趣激發的雙重目標。
具體開展時,我會根據問題難度考慮是否開展小組學習,為學生創設合作氛圍,一方面促進學生思維的發散,有效培養其探究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分析能力,深化知識點理解,實現對內容的充分理解、掌握。在這一過程中,有必要讓學生了解到一點,那就是史料和歷史真實不完全相等,兩者不可混為一談。如果想要更深入、透徹地了解歷史,就要充分運用現有史料分析探究,從馬克思唯物主義的角度切入,由此在蕪雜的史料中找到歷史真相,有所感悟。在講解“羅斯福新政”中“以工代賑”的內容時,為了幫助學生深入了解這一舉措對于美國社會發展的作用,我就提供了幾段有針對性的歷史素材引導探究,并且開展合作學習加以輔助,鼓勵學生深入其中,分析思考。我所提供的素材主要是數據和文字,一是這一措施實施前后美國失業率對比;二是“以工代賑”實施后對美國人均消費與生產增長對比;三是實施后美國由于失業而導致的示威游行次數的對比變化;四是危機期間通過“以工代賑”興辦的公共工程對現如今美國社會的推動作用。由此,學生的文本探究就變得有所依托,不再是單一的閱讀背誦,而是在理解的基礎上自主分析,順著“史料”的藤摸索真相,無形中促進自身思維能力的提升,對教材理論也有了深入、全新的解讀。
三、以史料為突破,訓練搜集能力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我們提供的史料始終有限,能滿足學生一時的學習需求,但不能促進其自主學習。對此,就要在其掌握一定的運用、探究方法后加強指導,采取科學的方法培養和訓練其搜集史料的能力,讓學生通過借助途徑和方法掌握史料,在積累的過程中嘗試鑒別。長此以往,學生不僅會重新認識學科,掌握歷史研究的技能,還會培養自身歷史學習的興趣,有效提升學科素養。
在學生搜集史料的過程中,我們要及時指導,一方面強調不同的途徑,像上網、書籍、考查以及詢問等,潛移默化中指導學生運用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閱讀理解,無形中提高其對學科的敏銳度;另一方面傳授史料整理、分析的方法,引導學生抓住關鍵、重點分析,從浩瀚、龐雜的歷史文獻中找到有用的素材,更好地揭示歷史真相。在講解“王安石變法”一課時,為了有效引導學生分析王安石變法的評價和失敗的原因,我就先布置搜集任務,讓其在利用課余時間搜集相關史料,在小組里閱讀、分析,初步了解并總結出王安石變法最終失敗的原因。這樣一來,不僅實現了自主學習,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印象,讓其更好地掌握要點,還激發其學習興趣,從搜集、閱讀、分析的過程中感受學科內涵。需要注意的是,在學生整個搜集、探究的過程,我們要提供其充足的自主空間,盡可能地放手,注重方法點撥,讓其在掌握后能靈活運用,完成相應的學習目標。由此,就能在推進教學的同時促進能力培養目標,并有效增強學生學習信心。
總之,史料意識的強化是激活歷史教學的有效途徑,不僅能推進課堂,活躍氛圍,為深入的學科探究奠定良好的基礎,還能幫助學生養成正確對待史料的態度,合理運用,在此過程中逐漸養成自主搜集、分析的習慣,靈活掌握歷史研究的方法,以此實現學科素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