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賢杰
【摘要】當下在高中所有課程中,信息技術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這是教育信息化建設產生的需求,也是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提出的新的要求。然而在實際的教學中,高中在信息技術上,一直存在教學水準和素質要求的差距,對于人才培養來說,并不能完全適應社會各界對人才的需要。因此摸索出一條滿足現實需求的教學途徑是教育界和學術界這些年來的重點探究內容。本文以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為研究對象,對項目式教學應用進行探討,希望能夠提升該領域的教學水準。
【關鍵詞】高中 信息技術 項目式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9-0135-02
信息技術為社會的進步發展提供了極大的動力,而社會建設發展也不斷對信息技術提出新的要求,尤其是近年來隨著基于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的社會創新發展,信息技術更新和成果應用非常快,導致對信息人才的需求非常高。對于企業來說,考察信息技術的掌握是人才引進必要的程序,而高中的信息技術教育對學生的影響極為深遠,目前信息技術教育水平并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探索以切合學生生活和學習實際為主題的項目,讓學生提高知識運用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教學形式,是一種全新的嘗試,具有很高的教學研究價值。
一、項目式教學的概述
項目式教學是將教學與實踐結合的教學模式,是建構主義的體現。它通過建立項目和任務來讓學生融入到教學的環境中,讓學生的學習熱情得到充分的激發,提升了課程的教學效能。從而擺脫傳統教學形式的枯燥與刻板,也是與傳統的課堂最大的區別所在。這種教學模式的主體是學生,通過具體的項目和任務作為整個課程的主要架構,讓學生圓滿完成項目任務并將知識掌握作為教學目標。這種模式在高中的信息技術課程中充分發掘學生的潛力有著非常顯著的作用。同時,通過項目式教學,培養了學生的職業意識、人生規劃能力和創業精神。
二、高中信息技術課程項目式教學的特征
(一)教學內容上
與傳統的課堂設置不同,項目式教學以學生的生活和實際的學習情況為參照,設計出一些具有實踐性和代表性的“項目”活動形式,在內容上則是以活動為主要形式,例如在“PhotoShop圖形處理”教學中,以“校園交通安全宣傳畫設計”為項目主題,涵蓋本章以及本冊中能夠涉及到的知識內容。其中包括基礎知識和實踐操作,并滲透多種學科的內容。另外,項目式教學中對學生信息資源的收集和處理能力,也比傳統課堂有更多要求和培養。
(二)組織形式上
傳統課堂只需要一間教室,教師在講臺上對知識進行講解[1]。學生則是以提問的方式讓問題得到解答,也就是一對多的教學方式。項目式教學完全不同,其主體是學生,組織形式則是以活動為主。所謂的項目就是一些經過獨特設計的活動,具有復雜性和關聯性,這些活動則是以任務的方式分配給學生,讓學生真實地參與項目的設計、管理、實踐和評價,要求其要在一定的時間,借助工具以及信息資源將其完成。通常是由學生組成合作小組,小組內的成員進行分工,教師并不在活動中進行知識灌輸。
(三)教學方法上
在活動的實施過程中,教師扮演的角色是指導者[2]。例如小組確定項目的主題、項目計劃的制定以及如何進行分工,這些內容都需要教師的引導。而在完成項目時涉及到活動探究以及作品展示的過程也需要教師的進行“適時、適法、適度”的引導和促進。同時在項目完成后,教師還要對相關的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將其意見反饋給學生。因此在項目式教學的過程中,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需要付出極大的精力以及時間。教學方法從整體上來說就是實踐和合作。
(四)教學評價上
在高中的信息技術課程中進行項目式教學的嘗試就是為了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經驗,同時提升學生知識運用的能力。因此項目活動過程是個動態的過程,活動中涉及到的不僅僅是掌握知識,還有技能的培養、合作精神的培養以及價值觀的培養。以“項目”為引領,模擬了現代企業管理的模式,讓學生在項目式的教與學活動中,體會現代企業的職業行為方式。因此,結果并沒有過程重要,對學生的評價機制也是多元化的。實踐中,我們通過設置“項目計劃表”、“項目進度表”、“項目任務知識及成果評價表”等多種形式進行教學評價。
三、信息技術課程項目類型
(一)主題探究
目前課程的要求是將主題與學生的生活、身心發展、自身興趣、道德規范、教學價值以及學習情境進行結合,讓學生在項目活動中能夠將其掌握的知識以及資源通過工具應用到過程中,同時要在活動結束后進行成果交流。例如在“Access數據管理”教學中,以“校運會成績管理”為主題,進行問題分析、問題解決。這樣的主題設置不僅讓學生的知識掌握更有效率,也能夠培養出正確的價值觀和學術態度。小組合作也能培養其團隊意識,并將知識和生活實際相結合,讓學生將知識成果應用與實踐,從而使學生整體素質得到提升。
(二)作品創作
作品創作是項目式教學的另一形式。是教師綜合考慮課程的內容,為學生營造出和生活相關聯的情境,也要設計合適的主題,在活動中對學生提出要求,引導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作品創作。這樣的形式可以讓學生通過活動,掌握基礎知識和技能。例如文字編輯課程,教師通常會選擇以學生“環境保護”、“地方風情”、“班級風采”……與學生生活實際相結合的主題,讓學生進行電子板報設計,具有非常實際的目的性。學生在活動中需要使用軟件完成對文字和段落的編輯,并初步掌握排版的技巧。根據板報的內容還要掌握藝術字等技巧,在內容的設計上還要進行資料收集,這一活動完成,學生能夠掌握軟件的使用,也能鍛煉學生在生活中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
四、發展信息技術課程項目式教學的建議
(一)項目式教學與驅動教學
驅動教學同樣是以活動為形式的教學模式[3]。教師把基礎知識融入到課堂活動并讓學生在進行深思熟慮后解答問題,或者完成活動,達到掌握知識的目的。項目式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與學生會一同參與到項目中。項目活動中的各個部分有很強的關聯性,以實踐為基礎。可見,二者雖有很多相通之處,但對教學要求和目標達成的程度上仍有較大的差異。項目式教學這一模式的應用是在驅動教學之后,而驅動教學總體來說依舊是教師為主體,在實踐性上比不上項目式教學。在實際教學中,應該將兩者進行區分,不能混為一談。
(二)以學生為主體
傳統的課堂之所以無法滿足現實的需要就是因為主體上的限制,教師為主體雖然有其優勢,在知識的講解上更有效率,但學生并不能自主參與其中,完全是被動的。信息技術則是一門對實踐性要求非常強的學科,所以并不適合傳統教學。在項目式教學中,將教師的角色是項目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促進者”,要求其將知識和技能要求完全融合到活動中,并保持與學生的交流。在策劃能力上要不斷提升自己,將活動融合到實際中。
(三)激發學習興趣
項目式教學是一種創新的教學模式,其目的就是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而實際的教學中經常會出現有學生對活動提不起興趣的情況。這正是因為,雖然強調了教學的主體和形式,但教學中依舊是教師布置,學生被動完成,忽略了學生主體和興趣。教師應該以學生的興趣為出發點,通過項目主題選擇、項目情境創設,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從而再結合實際,制定項目計劃。
結論:項目式教學的最終意義就是提升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效果,與其說是形式上的改變,不如說是理念上的變化。這一變化讓信息技術教學迎來新的機遇,當然也對信息技術教師的教學提出新的挑戰,通過這一模式能夠讓學生掌握知識的效率更高,運用知識的能力更強。
參考文獻:
[1]馬長利.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方法的分析[J].中國新通信,2016,04:161-162.
[2]高永祥.淺析新課程背景下的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4,21:86-87.
[3]陳旭.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應用主題式教學的實踐研究[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 2015(4):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