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世界經濟格局的變化使社會對商務英語人才的需求量增加。但商務英語專業人才的培養在我國各高校進行得并不順利,突出表現在課程設置和教學模式不盡合理。本文從ESP理論出發,引入“項目式”學習模式,探討商務英語教學中存在的普遍問題,并分析了教學模式改革的幾點方法。
【關鍵詞】ESP;商務英語;項目式;教學模式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加強,“一帶一路”政策的實施,中國與國際經濟貿易的交流愈發頻繁和深入。新時代的經濟發展需要大量優秀的商務人才,這對各高校的商務英語人才培養模式也提出了挑戰,促使高校在商務英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上不斷探索和改革。
1 存在的問題
1.1 教學目標不清
2008年,商務英語專業被教育部批準為一個獨立的專業。商務英語作為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檢驗其教學效果及合理性的有效方法便是學生畢業后的就業情況。然而,就用人單位和畢業生的反饋來看,現有的課程設置和教學模式似乎并未產生預期的效果。用人單位和高校人才培養產生了嚴重的信息不對稱,高校在設置商務英語課程時難以預測市場對人才需求的變化,導致人才與需求之間的脫節。
1.2 專業課專業化程度較低,與基礎課契合性不強
商務英語是一個很廣泛的概念,不僅包括國際貿易,還涵蓋了旅游、金融、會計、物流、勞務、保險等許多層面。而各高校只開設如國際貿易實務、外貿單證、外貿函電等課程,面對突飛猛進的改革開放和層出不窮的商務活動,這些商務英語產生早期的、順應當時經濟發展的專業課程難免顯得力不從心。
傳統的商務英語課程模式是:英語基礎課+商務專業課。這種傳統的2+2模式使得學生專業知識的浸入量不足,對實踐性很強的專業知識只知皮毛。同時,英語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之間完全不具有交互性,學生很難從兩者之間尋找契合點。
1.3 教學模式單一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老師說,學生記”,這種刻板的教學方式禁錮了學生的創新性能力的培養,忽視了商務英語實踐性強的問題。由于專業和課程的性質,專業課的授課教師很難達到全英文授課,造成學生的英語課和專業課不能形成互補,語言和專業知識的浸入量都不足。
2 改進商務英語教學模式的理論依據
2.1 基于ESP理論的課程需求分析
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專門用途英語,指與某一學科或某一職業相關的英語,是為了滿足學習對象的特定需求和特殊目的而設計的英語課程(Hutchinson & Waters,1987)。Strevens (1988:1-13) 認為ESP的目的和內容取決于學習者對英語學習的實際需求,它具有四個區別性特征:1)教學目標必須能夠滿足學習者的特定需求;2)教學內容必須與某一個專業、職業及其實踐活動密切相關;3)教學重點落在與特定的專業或職業相關的詞匯、語法和語篇運用上;4)必須具有與通用英語(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相對照的特征。“需求”是ESP理論的核心環節。根據ESP的特征,商務英語的教學環節應該滿足以下兩個需求:學生對專業課程所期望達到的學習目標需求。指學生對專業課程的要求和期望;專業課程所能滿足的工作能力需求。指學生就業后,所處的工作環境對學生專業能力的需求。這種需求分析是商務英語課程教學模式的基礎和出發點,也是指引我們進行教學研究和改革的指導方針。
2.2 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教學導向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給予的,而是外界刺激與認識主體內部心理過程相互作用的結果;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獲得的,而是學生在一定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幫助,利用充分的學習資源,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的。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的課堂任務是借助各種教學手段,把學生帶入到某種專業知識的情境之中,讓學生自主提升其學習能力和專業水平。
2.3 基于項目的學習理論
基于項目的學習理論是將學習融入解決問題與產品開發過程的學習理論。它注重合作、創造、展示、交流,讓學生在“做中學”,是提高學生發展創新和合作能力進行課外自主學習的有效載體。
3 項目式商務英語教學模式的架構
基于ESP理論的項目式商務英語課程教學模式順應了商務英語的特點,出于應對市場對人才需求變化的趨勢,高校商務英語課程教學模式的改革也勢在必行。
3.1 提升教學團隊整體質量,培養“雙師型”教學團隊
教師在商務英語課程教學過程中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要發揮其知識載體和橋梁的作用,引領學生自主、創新地提高知識水平和學習能力。培養和建立“雙師型”教師隊伍。鼓勵專業課的教師到企業中去接受培訓、帶職工作,掌握國際商務人才需求的一手資料。
3.2 校企合作,協同開發教學項目
首先,遵循“走出去,請進來”的原則,通過校企合作,聘請企業專家和一線從業人員到學校開設專業講座,使學生能夠緊跟商務領域最新資訊,明確自身學習需求。其次,選取典型企業的業務流程,開發出真實的教學案例,設計與該行業進出口相關的國際商務教學項目,使課堂教學圍繞生動的“項目”進行,并及時進行調整,充分體現商務英語專業課程的時效性、生動性和開放性。
3.3 課堂教學內容生動,引入“雙證書”制度
商務英語屬于跨學科的復合型專業,所以,商務英語學生在通過英語專業等級考試的同時,又要具備相關職業資格證書??梢宰寣W生自選如BEC、商務英語翻譯證書、單證員、阿里巴巴電子商務認證中的一到兩種修習,條件允許可以職業資質證書代替學分,課堂教學中整合融入職業等級考試的內容,以考帶教,以考帶學,以考帶練。
3.4 利用虛擬技術,實現協作學習
為了使商務英語專業課程的教學內容不再局限于“紙上談兵”,可以利用虛擬業務場景,通過布置模擬談判室、辦公室、外貿業務現場等方法,使課堂教學更加豐富多彩。同時,適當購入商務英語模擬化操作平臺、模擬單證操作流程等,縮小課堂教學與實際工作的差距。在課堂內容設計中,讓學生組建虛擬公司,建立虛擬的職能部門和職務,把教室變為仿真國際商務辦公場所。
互聯網科技的發展使學生、老師之間的互動變得更為輕松。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和技術,安排學生自主學習、教師課外指導、下達任務,實現學生課程知識與職場上的無縫銜接。
綜上,商務英語教學模式在相關理論指導下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各高校應結合自身的辦學特色和定位,適時調整自身商務英語專業課程的設置及相關教學方法的改革,以順應不斷發展的經濟形勢,培養出高水平的國際商務人才。
【參考文獻】
[1]Hutchinson, T & A, Waters. 1987.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Strevens, P. 1988. “ESP after Twenty Years: A Re-appraisal”. In M. Tickoo (ed.) ESP: State of the Art. Singapore: SEAMEO Regional Language Centre.
[3]楊楓、孫凌,2013, 關于大學英語教學ESP論的一點思考,《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3年第3期.
[責任編輯:張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