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波 楊文耀
【摘 要】本文針對非電類學專業《電工與電子技術》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結合筆者實際一線教學的經驗,從課程內容、課程實驗、網絡平臺利用三個方面探討了教學方法, 以期探索出適合非電類專業學生《電工與電子技術》課程的教學方法,從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關鍵詞】電工與電子技術;非電類專業;教學方法
0 前言
應用型本科院校培養的學生要求其具有動手能力,以及在工作中的解決的實際問題的能力[1-2]。重慶文理學院定位是一所高水平應用型本科院校。《電工與電子技術》作為一門專業基礎課程很多專業中開展。課程一方面以典型的電子元器件和電路為背景來組織內容,另一方面隨著電子技術和集成電路技術的發展,電子電路及電子元器件獲得了飛速的發展,課程體系理順了理論與實踐、知識掌握與能力培養、基本要求與新技術掌握之間的關系。該門課程要求掌握常見的門電路特點、模擬電子器件原理及電路,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電子電工專業人才。同時,隨著各學科的交叉融合、學科間的界線越來越不明顯。《電工與電子技術》也在許多非電類專業擔當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例如:化學工程與工藝、高分子材料與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金屬材料工程、制藥工程等非電類課程。課程主要培養學生在實際工作中結合實踐環節,進一步掌握課堂所學的理論知識。初步具備故障排除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讓非電類專業的學生學好《電工與電子技術》這門課程很有必要。所以,探討《電工與電子技術》課程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顯得尤為重要。
1 教學問題及分析
《電工與電子技術》這門課包含了三大板塊:一是電路分析部分:這部分主要側重電路的基本分析方法和正弦交流電路,這些知識點要求學生具有相應物理學的知識和高等數學的基礎;二是模擬電路部分:該部分著重學習半導體電路基礎和放大電路。這些知識點對于是全新的,完全沒有相應的概念,所以學生接受起來比較困難;三是數字電路。課程內容非常多、知識點也非常多。對于電類學生這三個模塊分別是三門課程,總學時超過200。然而,對于非電類專業的學生,這門課程只有短短的48學時,同時,非電類學生對本門課程的學習積極性本身就不高,學生提不起對《電工與電子技術》課程的學習興趣。由于本門課程前后內容銜接緊密,前期沒有學懂,后面就更難跟上學習進度及學習節奏。從而,引發一些學生產生厭學、懼學現象。加之該門課程還需要物理學、高數等基礎知識,學生沒有相應的基礎知識的儲備,學生基礎較差,接受新事物慢。所以本門課程對于非電類專業的難度也是非常之大。
2 教學方法探索
針對上述情況,筆者結合自身一線教學工作經驗,總結如下教學策略與方法。
2.1 重新整合教材相應內容,精簡知識結構降低學習難度
非電類學生的《電工與電子技術》課程的學時為48學時。其中,16學時為實驗課程,32學時為理論課程。要想用32個學時去講一個包含200個學時的課程是不可能的。因此,在教學內容上必須要進行一定的精簡,要針對非電類專業學生對該門課程的需求去設計教學內容。
首先,電路分析部分:該部分涉及到較多的基本概念以及定理定律,如果把時間花在原理,定理的推導上會得不償失。因此,對于這部分內容主要解相應的分析方法。至于涉及到具體的計算更應該弱化。課程中的公式推導要一帶而過,直接給出公式;其次,模擬電路部分:內在的物理過程不必過分深究,學生聽起來也乏力,興趣也不大。所以,該部分內容應簡化元器件內部電子、空穴具體的傳輸過程(如:三極管),重點強調器件的外部特性的應用,從而簡化教材內容、以便于學生理解、應用;第三,數字電路部分:這部分內容對于非電類學生是全新的,也比較抽象,接受起來非常困難。數字電路關注的是輸入輸出的邏輯關系。因此,邏輯基礎是關鍵。同時,配以相應動畫、視頻等方式便于學生理解。另外,在知識結構上要不斷梳理邏輯線,串聯各個知識點。讓學生 “跳出來”看待各個知識點的全貌[3]。
2.2 重視實驗,反哺理論課堂
《電工與電子技術》這門課程配有相應的實驗課程,總共16學時。實驗項目10選5。教師可根據學生掌握的具體情況,選取的相對應的實驗項目,學生通過實驗課的具體操作,從而鞏固相應知識點。大多學生對于動手操作的比較感興趣,通過實驗能提高學生解決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并提高學生創新意識,具備基本電路的設計能力。培養學生檢查與排除電路故障、分析和處理實驗結果、分析誤差和撰寫實驗報告的能力;另外,通過實驗的積極參與,也能調動學生學習理論課的積極性,解決非電類專業學生對《電工與電子技術》學習積極性不高的問題。從而,反哺理論課堂教學。
2.3 網絡教學平臺和網絡資源利用
學校在內網上建立了網絡教學平臺,教師可以將相關資料上傳到網上,學生可以查閱、復習相關知識點。另外,網絡教學平臺還可以積極與學生交互,出練習題、答疑,及時反饋《電工與電子技術》的教學效果。作為一門開設較為廣泛的課程,《電工與電子技術》課程的優秀課件、精品課程視頻、精品實驗操作視頻等在網上也可輕松獲取。教師下載這些資源,針對重難點精心篩選整理后,利用網絡教學平臺可與學生分享。通過期末考核激勵的方式,促進學生觀看、學習。從而達到學習目的。
3 總結
筆者結合自身一線教學經驗,探討了通過整合教材內容、精簡知識結構降低學習難度,結合實驗反哺理論課堂、網絡資源及平臺利用三個方面來提高教學質量。經過實踐證實,效果良好。更多的教學方法,需要一線教學人員進一步的探索。
【參考文獻】
[1]呂小蓮,林植慧,吳衛明,等.應用型本科院校“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的研究[J]. 大學教育,2016(7):23-25.
[2]孫澤平,漆新貴,何萬國.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構建的實踐與探索——以重慶文理學院為例[J].重慶高教研究,2013,1(1):54-58.
[3]謝守勇.《電工與電子技術》課程教改探析[J].教師教育學報,2007,5(4):168-170.
[責任編輯:田吉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