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妍
良好的閱讀習慣有助于學生感悟、積累、運用語言,提高語文能力,對學生來說受益終身。課外閱讀不僅僅是學生求知的手段,更是提高學生素養的有效途徑,在一個人知識積累與品格形成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要切實培養小學生的課外閱讀習慣,作為語文教師要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培養閱讀的興趣
首先,努力為學生營造一種良好的讀書氛圍,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讀書活動,如朗誦會、讀書報告會、讀書筆記展等,為學生提供展現自我的舞臺,盡情享受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課外閱讀的興趣。其次,立足教材,向課外延伸拓展。例如在學習了《少年閏土》一課后,學生對魯迅與閏土之間的深情厚誼感受頗深,此時話鋒一轉,成年之后的魯迅和閏土重逢時,又會是一番怎樣的情景呢?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學生主動閱讀《故鄉》就順理成章了。再次,教師和家長要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用榜樣的力量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以此來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
二、指導閱讀的內容
課外閱讀益處多多,但開卷未必都有益,所以指導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課外讀物非常重要。首先,課外讀物要主題鮮明、內容健康。受年齡、閱歷限制,小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還不夠強,所以優秀的課外讀物可以幫助學生明辨是非善惡。其次,課外讀物要適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如低年級的學生可以選擇有注音、彩圖的童話故事等;中年級的學生可以選擇短篇的小說等;高年級的學生可以選擇長篇小說等。再次,課外讀物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學生對課外讀物的喜好千差萬別,有的喜歡文學,有的喜歡歷史,有的喜歡科技,有的喜歡自然……所以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自由選擇課外讀物。總之,作為語文教師要精心指導學生課外閱讀內容的選擇,以擴大學生的閱讀視野,提高學生的閱讀質量和語文素養。
三、掌握閱讀的方法
作為語文教師除了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指導閱讀的內容,還有必要教給他們一些課外閱讀的方法,讓他們掌握一定的閱讀技巧,在獲得豐富知識的同時,提高閱讀能力和閱讀效率。首先,指導學生運用不同的方式進行閱讀。閱讀的方式有很多:泛讀、精讀、通讀、跳讀、速讀、略讀等,指導學生根據閱讀的內容和目的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閱讀方式,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指導學生邊讀邊寫筆記。常見的筆記方法有四種:一是批注式筆記,在閱讀時隨手進行,把讀書時產生的心得、評語、疑問等隨時寫在書頁的空白處。二是摘錄式筆記,把讀書時發現的好詞佳句摘錄下來。三是提綱式筆記,將篇幅較長的書或文章以提綱形式摘錄下來。四是寫讀后感,把讀書時的心得體會以寫成小短文的形式保存下來。
總之,教師只要能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興趣,指導閱讀的內容,教他們掌握一定的閱讀方法,讓他們持之以恒地進行課外閱讀,學生就會積累豐富的閱讀經驗,不斷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和文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