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桂
(桂林市衛生學校,廣西 桂林 541001)
動態病例情景模擬教學法在產科學及護理實驗教學中的應用
張慶桂
(桂林市衛生學校,廣西 桂林 541001)
目的 探討動態病例情景模擬教學法在中職助產專業產科學及護理實驗教學中的應用及效果。方法 將我校2014級中職助產專業109名學生按班級分成實驗組(56人)和對照組(53人),實驗組采用動態病例情景模擬教學法進行實驗教學,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法進行實驗教學。課后發放自行設計的教學效果評價問卷,比較兩組學生的課堂技能測試成績、綜合技能考核成績、理論考核成績和對本組教學方法的效果評價。教師通過聽課,對動態病例情景模擬教學法的效果進行評價。結果 實驗組課堂技能測試成績、綜合技能考核成績、理論考核成績及對教學方法的滿意度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1)。教師均認為動態病例情景模擬教學法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可促進教師成長、增強課堂教學效果,有利于有效課堂的建立,值得推行。結論 動態病例情景模擬教學法應用于產科學及護理實驗教學中,可有效增強學習效果及教學滿意度。
動態病例情景模擬教學法;產科學及護理;實驗教學;助產專業
產科學及護理是助產專業一門重要的專業核心課程,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和應用性,需要理論聯系臨床實際才能學懂、學通、學會。但由于產科檢查暴露的部位較特殊,孕產婦對學生見習和實習不配合以及醫護人員醫療風險意識增強,使學生產科學及護理的學習變得極其抽象,不利于學生對產科學知識和技能的理解與掌握。為適應21世紀新的護患關系和醫學倫理學的要求,走出目前醫學生臨床見習難的困境,我校在產科學及護理的實驗教學中采用了動態病例情景模擬教學法,以臨床真實病例為引導,采用各種模擬手段,再現臨床真實工作場景,為學習者提供了一個無風險的學習條件和環境[1],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現介紹如下。
以2014級三年制中職助產專業兩個班學生為研究對象,隨機抽取助產1班56名學生為實驗組,助產2班53名學生為對照組,兩組學生均在第3學期開設產科學及護理課程,由同一教師組織教學,所用教材均為薛花、程瑞峰主編的《產科學及護理》第2版,教學內容、學時數完全一致,研究期限為1年。兩組學生均為女生,初中畢業入學,入學時中考成績、年齡、性格等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在開設產科學及護理課程前已完成了公共基礎課程和專業基礎課程的學習,第1、第2學期各門課程理論和操作技能考核成績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1 實驗組的教學方法
實驗組采用動態病例情景模擬教學法,將特定的臨床病例按教學目標和病程發展設計成數種逼真的臨床場景,由學生根據每個場景完成一系列決策和操作,較單純案例教學更具有真實性和連續性[2],其精髓是以臨床案例為引導、以情景任務為主線、以能力培養為本位,循序漸進地達成教學目標。
2.1.1 課前準備(1)教師準備。①編寫案例:首先分析教學對象,教師在編制案例前必須明確案例所服務學生的情況[3]。中職學生普遍基礎較差、自信心不足、學習興趣不高、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較差,教師在編制案例時不僅要體現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具有一定的知識內涵和代表性,還要把握好難易度,關注全體學生的培養和發展;同時,設計的工作任務應具有科學性、針對性和邏輯性,由淺入深,環環相扣,既體現知識結構的條理性,又利于學生正確思維的形成[4]。其次教師集體備課,根據培養目標和教學大綱要求,結合臨床護理活動和護理崗位能力需求編寫案例,每個案例設置多個情景,每個情景設置1~3個工作任務,所編案例必須經全組教師討論、試用,并請臨床一線資深護理學專家審核,反復修訂后再應用于教學過程中;同時,要求教師邊使用、邊反饋、邊修訂,力求既能展示教學情景、啟發學生思維,又能強化操作技能,培養學生整體護理的臨床護理能力[5]。以產前檢查技能訓練項目為例,展示動態病例情景的設計、工作任務及學習目標,詳見表1。②錄制視頻:教師課前根據教學目標錄制技能操作視頻,如產前檢查教學中將骨盆測量和腹部檢查的操作步驟及要領、常見錯誤操作拍攝后通過QQ或微信發給學生。③培訓學生:教師利用1~2個學時對學生進行集體培訓,培訓內容包括動態病例情景模擬教學法的目的、要求、教學流程、角色扮演及查找資料的方法。由3名教師演示1個案例的整個過程,向學生展示動態病例情景模擬教學法如何進行。
(2)學生準備。①學生分組:根據學生的學情、性格、年齡、成績等按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分成4~5人一個學習小組,每組推選1名小組長。②課前預習:教師于課前1~2周將教學案例和操作視頻發給學生,由小組長組織組員討論、查找資料、做出決策,并互換角色進行預演,做好充分的預習演練。
2.1.2 課堂教學(1)角色扮演:教學過程中,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工合作,1人扮演孕婦,3人扮演助產士,每人負責1~2個情景模塊的工作任務(交換進行),按事先設定的臨床場景對護理對象實施整體護理,包括病史采集、體格檢查、提出護理問題、實施護理措施、進行健康教育等部分內容或全部內容。教師巡回指導,在學生不知如何做或出錯時,以適當方式提示學生,幫助其順利完成工作任務。(2)成果匯總:任務結束后,以小組為單位輪流表演,其他組學生觀看,最后教師點評,表揚優點,糾正錯誤,補充不足,總結本次實驗涉及的溝通技巧、操作技能和臨床實際工作過程。(3)課堂技能測試:每次課結束前,隨機抽取模塊中的任意操作(如產科腹部檢查)進行隨堂測試,檢測學生對操作技能的掌握情況。

表1 產前檢查動態病例情景的設計、工作任務與能力目標
2.2 對照組的教學方法
按教學計劃與教學進程,上完理論課后安排相應項目的操作技能訓練,采用以下模式:課前布置學生預習→教師講解實驗目的、意義→規范示教→學生分組模擬練習→總結評價→課堂技能測試。
2.3 評價
2.3.1 理論考核 采用雙盲法,考前授課教師對兩組均不出題、不輔導、不監考、不改卷,且使用同一份試卷(百分制),以保證考核結果的信度和效度。
2.3.2 課堂技能測試 由任課教師在每次課結束前,采用我校自編的產科學單項技能考核評分標準,隨機抽取學生進行測試,以該生的測試成績作為小組成員的成績。
2.3.3 綜合技能考核 由評委組(4名教師)根據教學大綱和臨床崗位需求設置4個考試模塊(正常妊娠期護理、正常分娩期護理、產后出血護理、胎兒窘迫護理及新生兒復蘇),采用我校自編的產科學綜合技能考核評分標準,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考核。由相同教師評分,并取4位教師的平均分作為學生的最終成績。
2.3.4 學生對本組教學方法的評價 課程結束后,向兩組學生發放自行設計的教學方法及教學效果滿意度調查問卷,采用不記名方式填寫問卷,當場發放,當場收回。共發放問卷109份,收回有效問卷109份,有效問卷回收率100%。
2.3.5 教師對實驗方法的評價 隨機抽取一個模塊的教學內容,邀請學校各科室教師共11人(內外科和護理學基礎教師各1人、醫學教育研究室主任1人、教務科長1人、本組教師4人、醫院護理部主任和護士長各1人)現場聽課,聽課結束后當場發放調查問卷11份,當場收回有效問卷11份,有效問卷回收率100%。問卷內容包括是否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是否有利于增強課堂教學效果、是否有利于教師成長、是否值得推行。
2.4 統計學處理
采用PEMS 3.1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兩組學生課堂技能測試、綜合技能考核及理論考核的平均成績均采用u檢驗,兩組學生調查問卷結果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3.1 兩組學生課堂技能測試平均成績、綜合技能考核平均成績、理論考核平均成績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學生課堂技能測試平均成績、綜合技能考核平均成績、理論考核平均成績比較(±s,分)

表2 兩組學生課堂技能測試平均成績、綜合技能考核平均成績、理論考核平均成績比較(±s,分)
組別 人數實驗組對照組56 53 uP --課堂技能測試平均成績85.74±4.47 79.43±6.22 6.05<0.01綜合技能考核平均成績80.29±5.94 71.13±7.79 6.88<0.01理論考核平均成績79.66±6.12 69.23±9.10 6.98<0.01
3.2 兩組學生對本組教學方法及教學效果的評價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學生問卷調查結果比較[n(%)]
3.3 教師評價
11名教師均認為動態病例情景模擬教學法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可促進教師成長、增強課堂教學效果,有利于有效課堂的建立,值得推行。
實驗組課堂技能測試成績、綜合技能考核成績、理論考核成績及對本組教學效果的評價均優于對照組(P<0.01),所有參與評價的教師均認為動態病例情景模擬教學法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可促進教師成長、增強課堂教學效果,有利于有效課堂的建立,值得推行,說明動態病例情景模擬教學法存在以下優勢和不足。
4.1 實現教學相長
動態病例情景模擬教學法對教師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在授課前要做充分的準備。一個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轉歸涉及許多專業基礎課程與臨床課程的內容,教師在編寫案例時要掌握與該疾病有關的基礎知識,并將基礎理論與臨床實踐緊密聯系,以編制出適用、經典的案例,設計出合理的教學情景與工作任務。在教學中,一方面,教師扮演編劇、導演、學科專家等多重角色,對全局和細節進行統籌安排,組織課堂教學,確保教學質量[4],這就對教師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及課堂掌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通過共同研討,不但可以發現自己的弱點,而且能從學生討論中得到大量感性材料,促進自己不斷鉆研教學方法,不斷掌握新知識、新技術,不斷提高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從而更好地實施有效的教學方法。
4.2 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習能力
傳統教學方法是將單一的技能項目加以強化,教師是演講者、知識的灌輸者,學生只是被動接受,按照教師演示的操作步驟練習,理論與實踐教學嚴重脫節,學生覺得枯燥乏味,學到的知識較為單一,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也使學生缺乏整體的護理理念。動態病例情景模擬教學法將單一枯燥的技能訓練融入仿真案例當中,學生在分析案例時強化和鞏固了理論知識,同時體會到技能訓練只是疾病護理中的一項重要措施,培養了整體護理理念。學生由被動聽課轉為主動參與教學活動,通過查閱資料、學習相關知識、練習專業操作技能,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培養了學生主動學習、學會學習的能力,對今后的職業生涯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4.3 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動態病例情景模擬教學法以情景和工作任務為主線,學生在完成工作任務時需要不斷學習有關的理論知識,查閱資料,并將搜集到的信息進行分析、整合、推理,最后得出結論,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推理能力。通過分析案例情景,列出存在的護理問題,選擇適當的護理措施,使學生學會了正確的臨床思維和推理方法,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了學生評判性思維能力,從而提高了知識綜合應用能力[6]。同時,隨著工作任務的不斷變化,有利于學生知識和技能的融會貫通及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有利于學生盡快適應臨床工作流程和工作環境。學生小組內分工合作,扮演助產士、孕產婦及其家屬,通過采集病史、練習操作、健康教育等環節,培養了溝通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
4.4 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1)增加了教師的工作量:教師在編制案例的過程中,需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增加了工作量和工作難度,這就要求教師經常到臨床一線學習,不斷積累案例素材并加以改編,以備教學之用;(2)影響教學進程:動態病例情景模擬教學法耗時多,而教學時數有限,常常影響教學進程,因而需要學生課前充分預習演練,課堂教學時教師應具備駕馭課堂的能力,在有限時間內達成教學目標;(3)與臨床工作場景有差距:模擬患者不能代替真正的患者,模擬操作與臨床實際操作有一定的區別,因此在實驗教學中應用動態病例情景模擬教學法,應與臨床見習相互補充、有機結合。
案例教學體現了“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教學宗旨,變灌注式教學為啟發式教學,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能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分析問題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和評判性思維能力,增強了臨床適應能力,縮短了教學與臨床的距離,值得推廣應用。
[1]田朝霞,劉愛梅,楊支蘭,等.綜合模擬實驗教學法在產科護理實驗教學中的應用[J].中華護理教育,2011(11):493-495.
[2]金靜芬,王進.動態病例情景模擬在急診不同層次護士CPR培訓中的應用[J].中華護理教育,2011(10):449-451.
[3]周雪,孫建萍,陳濤,等.仿真教學中案例的設計與研制[J].中華護理教育,2012(1):15-17.
[4]徐麗蓉,謝秀霞.案例-導學式教學在中專升大專學生婦產科護理教學中的應用[J].中華護理教育,2011(3):117-119.
[5]羅先武,姜小鷹.護理專業本科生臨床能力評價指標的建立與論證[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6,22(19):10-12.
[6]鄭鳳莉.“名片案例簽”在基礎護理技能操作考核中的應用[J].中華護理教育,2012,9(3):105-106.
G526.5
B
1671-1246(2017)16-0093-03
2015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立項重點項目(中職)“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中職產科學及護理實踐教學改革研究”(桂教職成[2015]2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