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勝麗
〔摘要〕開展高效的心理輔導課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如何促進學生有效參與,體現學為中心?本文立足于一線課堂實踐與觀摩,從心理活動課的內容選擇、暖身活動、課堂阻抗、關注生成等方面思考,從學生的需求出發,選擇學生喜愛的形式,使其有所體會與感悟。
〔關鍵詞〕心理課;生成;有效參與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17)23-0021-03
新課程理念提倡“學為中心”,以學定教,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心理輔導活動課由于其課程的特殊性,能有效地體現這些理念。
“心理輔導活動課是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社會需要,有目的地開展,旨在促進其有效地適應學校學習和社會生活的一種教育課程。”它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教師根據學情確定主題,通過游戲、情境演練、角色扮演等方式組織教學。與學校其他課程不同,它更要求教師能在整個活動中關注每一個學生,讓他們通過體驗獲得情感上的感悟。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探討如何有效地組織教學活動和讓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到心理活動課中來就顯得極為重要。本文立足于一線課堂實踐與觀摩,從心理活動課內容的選擇、暖身活動、課堂阻抗、關注生成等方面思考,從學生需求出發,選擇學生喜愛的形式,使其有所體會與感悟。
一、內容選擇——符合學情
心理輔導活動課內容的選擇是上課的第一步,選擇什么主題要根據所參與學生的年齡或學段。根據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八階段理論,中學生(12~18歲)正處于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階段,針對這一階段的特殊性,心理活動課的內容也要側重這方面的發展性輔導。
近年來,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引起社會的重視,在2012年新修訂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中,對學校心理健康的相關內容有了更明確地指導。其中,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規定了分階段的教育內容。初中年級主要包括:幫助學生加強自我認識,客觀地評價自己,認識青春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適應中學階段的學習環境和學習要求,培養正確的學習觀念,發展學習能力,改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積極與老師及父母進行溝通,把握與異性交往的尺度,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鼓勵學生進行積極的情緒體驗與表達,并對自己的情緒進行有效管理,正確處理厭學心理,抑制沖動行為;把握升學選擇的方向,培養職業規劃意識,樹立早期職業發展目標;逐步適應生活和社會的各種變化,著重培養應對失敗和挫折的能力等內容。
如,浙江省第三屆優質課賽課的12節課中,活動內容涉及生涯輔導4節、青春期心理1節、自我同一性4節、自制與堅持2節、樂觀與希望1節。例如“青春,八卦”“畫條航線給自己”“有一種( )叫堅持”“種下希望的種子”等課,選擇的主題符合初中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也是學生在平時的生活中可能碰到或是急需與他人交流、解決的內容。
以學生的需要為主體,設計教學內容和環節,能更好地使教與學渾然一體,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因此,心理教師要根據學情選擇主題展開輔導,以學定教,讓學生在課堂中有“實話”可講,有“真情”可發。
二、活動暖身——引人入勝
心理輔導活動課成敗的關鍵在于班級氣氛是否和諧,學生之間是否互相信任,學生在團體中是否有效參與,而這與僅僅花時3~5分鐘的團體暖身活動有著密切聯系。好的暖身猶如好的片頭,能引發人的興趣。心理輔導活動課通常采用與主題相關的故事、小游戲、視頻等方式暖身引入,既能引發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同時也自然而然地引入本堂課。
以親子關系為主題的“為愛亮起綠燈”為例,導入采用情境選擇“愛的選擇1”:他很愛她,她很漂亮,但她出車禍毀容了。
教師:他還愛他嗎?覺得他愛她的請舉綠牌,他不愛她的請舉紅牌。現場采訪學生。
“愛的選擇2”:她很愛他,他很英俊,但他生意破產了。
教師:她還愛他嗎?學生選擇。
教師:做個假設,如果情境中的他/她是父母,當孩子破相破財時,父母還會愛她/他嗎?
同時正是因為教師精心設計跌宕的“愛的選擇”這一游戲進行暖身,緊緊地扣住學生的心弦,從而順理成章地導入了“親子關系”的問題。關于親子關系的內容,我們的學生已經聽得太多,道理誰都明白,但真正理解卻并非易事,甚至從一開始學生的內心就會產生抵觸情緒。而本課例中教師層層深入,不斷深入主題,“這個世界上,有一種愛,亙古綿長,無私無求,不因季節更替,不因名利浮沉,這就是父母的愛!有一種關系普遍、穩定而又久遠,那就是親子關系。”一個沉悶的話題由此也得以順利進行,并很好地達成整堂課的輔導目標。
三、打破阻抗——多備無患
阻抗指在心理課活動中學生對教師、對教學內容所產生的抵觸、排斥和反感情緒,是心理活動課中客觀存在的一種消極的心理現象。在課堂中,如果處理不當,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學生參與的有效性,進而影響教學目標的實現。作為一名成熟的心理教師,備課時除了備教學環節外,還會精心地備學生、備預生成、備環境等等。
例如,在“豐富多彩的情緒”一課中,教師讓學生表演各種情緒,雖然很受學生歡迎,氣氛活躍熱烈,但由于教師備課中所選擇的情緒詞語難度不當,或太易或太難,從學生的表現反饋可知學生對課堂內容較為敷衍,實則為阻抗。
又如,在“做時間的主人”一課中,教師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你的時間管理存在哪些問題呢?”有學生回答“很多問題”。教師繼續問:“有哪些問題呢?”學生答:“太多了,不知道從哪里說起。”教師問:“那你最大的問題是什么?”學生答:“是……”從學生的回答看,他采取了敷衍的態度,我認為,如果教師能在備課中,對這一環節中的預生成精心備課,課堂中將會減少不必要的阻抗的出現。
同時,心理輔導活動課不同于思想品德課,在一些觀點上沒有絕對的對錯。當學生愿意講述自己的故事或是觀點,教師首先要給予肯定,這也是在學生與老師建立一個良好關系的基礎上才能達到的效果,同時當學生在表述中有一些觀點存在爭議時,教師不應立即指出或做出正確錯誤的評價,可以課后向學生單獨了解情況。唯此,才能盡可能消除心理課上出現的阻抗現象,實現真實安全的課堂。當然,在實施的過程中,我們要切實避免那種表面熱烈的假討論,避免表面上的“熱鬧”,為學生塑造一個真正的能產生思維碰撞的課堂,做一個生命的牧者!
四、關注生成——靈動分享
心理活動課重體驗輕結果,因此心理課中會出現一個個意外的生成,那么,教師又該如何巧妙關注,力求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接納的分離氛圍,讓學生有話可說的同時,有話敢說呢?心理課堂的最終目標是讓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所以在活動中教師的語言要機智,在輕松的環節可以相對風趣,在情感共鳴時要與學生感同身受、語言柔和;當然在課堂中,如果出現一些突發情況,教師也要及時調整,改變原有計劃,做出良好地引導。
如“囧囧,也有形”一課,金老師根據搖中的點數產生一名幸運者,幸運者分享自己的囧事經歷及當時的真實心情和感受。一名女生若有所思的表情引起了老師的注意,這時老師走到她身邊,請她分享。
女孩支支吾吾地說:“老師,我原本覺得自己長得還不錯,直到有一天,我和我的同學在一起講笑話時,因為我的直率,我笑得有點夸張。這時,我的好朋友說,‘你瞧你,暴牙,多難看。我覺得這事好囧,自那以后,我再也不覺得自己長得還可以了。”
女孩說得很真誠,充滿無助與迷茫,眼角閃爍著晶瑩的淚光。這時,金老師輕輕地抱住這個女孩,似乎抱著一只受傷的小兔;金老師纖細的手指輕輕地拂過女孩的發梢,然后發自肺腑地說道:“謝謝你的真誠流露,孩子,其實你很美!”此時,課堂中響起一片掌聲。
在這里,當女孩真情流露并陷入迷茫時,老師輕輕一抱、柔柔一撫,給女孩帶去了一種精神鼓舞,課堂因這個生成而精彩,女孩也因這個細節而釋然,很好地達成了輔導目的。
又如,“有一種( )叫堅持”一課中,年少的鄧亞萍多次在省隊選拔中落選,面對這樣一個沉重的打擊,周老師引導學生進行角色扮演選擇,有同學認為如果是自己會堅持,也有同學說如果是自己可能會放棄。
這時,有個小男生怯生生地舉起手,漲紅了臉,小聲地說道:“老師,我也很難選擇,因為我也很喜歡打籃球,可是我的同學會笑我矮。”周老師摸摸這個男生的頭,還沒開口,這個男同學看起來很急的樣子:“老師,教教我,讓我不會因為個子矮而自卑。”男生的這句話一出,底下的聽課老師們也跟著著急了:男生的求助與本堂課的主題完全不相關,可周老師又不能不點評,這可是現場生成啊。可是,如果點評久了,又會跑題了,以后環節的時間又怎么控制呢?令我們沒想到的是,周老師向這名同學的真誠表達感謝后,請他站了起來,然后幽默地說:“你看,都比我高了呢,和我站一起,你就有自信了吧。再說,一代笑星潘長江說‘凡是濃縮的都是精華!”這時同學們都笑了,小男孩也露出了靦腆的笑容。
課堂中的這次意外生成如果處理不當,會使這個男孩處于尷尬境地,直接影響本次活動課的績效,甚至小男孩今后的人格發展都會受到影響。而周老師對現場生成的熱切關注,和對生成的巧妙點評,令在座的教師們贊不絕口。她真正做到了抓住每個教學生成,努力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其中。
在心靈深處耕耘,看心靈之花遍開,心理輔導活動的開展從主題的選擇、環節的設計、展開,都能以學生為出發點,緊緊抓住學生心理,設計精彩有趣的環節,讓學生樂在其中,并且在參與中有所收獲有所體驗,促進有效參與深入課堂,這才是心理輔導課開展的真正目的。
參考文獻
[1]姚本先.當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消極傾向與發展趨向[J].中國教育學刊,2000(4):26-29.
[2]王雪瑩.對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的幾點認識[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 2011(19):120.
(作者單位: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區廿里中學,衢州,324012)
編輯/張 帆 終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