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祥琦
近日,在杭州某企業實習的浙江大學應屆畢業生張某,在實習了一個多月后沒有拿到工資,為討要實習工資,張某與企業發生爭執。
雖然大學畢業生的勞動實習和一般教學實習不同,一般是以畢業后留崗為目的的實習,但由于實習生通常未與企業建立勞動關系,因此不受勞動合同法的保護。至于要不要給工資,需要分清是哪種性質的實習。
第一種是技能教學,實習目的是為了學習,單位不但需要提供設備,還需派“師傅”對實習生進行“傳幫帶”,而實習生的勞動成果與單位的生產經營無直接關系,此種情況下實習生不能向企業索要工資或補貼。
第二種是頂崗實習,實習生具體代班某個工作崗位,其工作為單位創造價值,此種情況下單位應對實習生支付勞動報酬。上述案例中,張某向單位討要實習工資能否成功,關鍵點在于是否能證明其實習勞動為單位創造了價值。
第三種是勤工助學,學生以獲取報酬而不是獲取經驗為主要目的,此時學生與用人單位建立的是勞動雇傭關系,這種情況單位必須要給實習生與勞動相當的報酬。
如果實習生與用人單位的關系是上述幾種情況的混合,即實習生既從單位獲得學習體驗,也為企業創造價值,那么企業要不要給實習生支付勞動報酬?在實踐中已經有相關指導意見,《北京市高院關于勞動爭議案件法律適用問題研討會會議紀要》第23條對這一問題作出明確規定:“在校學生在用人單位進行實習,應當根據具體事實進行判斷,對完成學校的社會實習安排或自行從事社會實踐活動的實習,不認定勞動關系。但用人單位與在校學生之間名為實習、實為勞動關系的除外。”所以,具體案例具體處理,但無論如何,企業應該在招募實習生時,把一切用人條件、要求和待遇說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