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樂
摘 要:當下,畜產品質量安全問題越來越受重視,已不斷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問題。為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應當找出問題所在,尋求解決辦法,對癥下藥。因此,強化對畜產品質量安全的監督與管理工作已經迫在眉睫,應當同心協力,不斷完善監管制度,建立完善的管理體系,強化對不法行為的懲罰力度,為畜產品安全生產保駕護航,讓人民群眾吃上“放心肉”、喝上“安全奶”,同時也為推動畜牧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畜產品;質量安全
隨著人們生活質量提高,畜產品需求量增大,相應畜產品的生產規模也在不斷加大,有些畜產品生產者對產品的質量安全并不是很重視。僅是為了快速回籠資金,獲得更多經濟利益,這使得畜產品生產者,往往置消費者生命安全于不顧,不擇手段地采取各種措施來確保畜產品快速流通。近些年來,有關畜產品質量問題事件不斷發生,像三聚氰胺、禽流感、塑化劑、瘦肉精、蘇丹紅等質量安全問題,嚴重危及了人們生命安全。同時,也暴露出了我們的畜產品安全存在很多問題。需要采取一定對策進行改進完善。
一、畜產品質量安全存在的問題
1.人畜共患病。人畜共患病屬于生物性污染類型,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對自然界的開發,全球環境的惡化,導致生物群內生態鏈的破壞,物種之間固有的保護屏障被打破,病原微生物通過突變和漸變實現自生的變異和進化,導致人畜共患病的發生出現新的特點,加大了疾病控制的難度。很多危害動物和人類健康的烈性傳染病和寄生蟲病,如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狂犬病、結核桿菌病和旋毛蟲病等人畜共患病在國內外廣泛流行,它通過同源生物鏈在動物與動物之間和人與人之間傳播,又可以通過異源生物鏈在動物與人之間或人與人之間進行傳播。病源主要載體是家畜排泄物,畜產品加工工業污水和畜產品自身,人食用有疫病的畜產品后,可能造成感染或病源毒素的損害。人畜共患病給對外貿易和養殖業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同時對公共衛生,尤其是相關從業人員的健康造成威脅,甚至導致感染死亡。
2.獸藥殘留。為了提高生產效益和飼料的利用率、促進動物生長、預防疾病,生產中常常出現濫用或非法使用獸藥和違禁藥品,過量的藥物在動物體內,當人們食用了殘留超標的動物食品后,會在人體內蓄積,產生過敏、畸形、癌變等不良后果,直接危害人體的健康。動物長期或無節制地食用抗生素、磺胺類藥物及生物制品會使病原微生物產生抗藥性,導致動物性食品中抗生素殘留。這類產品長期被消費者食用,同樣可以引起人的抗藥性反應。殘留有激素、興奮劑等藥物的產品被人類長期食用,可引起激素調節紊亂。人食用殘留有硝、堿、色素、漂白粉的畜產品可引起慢性中毒。
3.飼料質量。在生產植物性飼料時,產地土壤與水源存在被重金屬污染、雜質超標、農藥超標、病蟲害污染等;在生產動物性飼料時,面臨的污染主要有霉菌毒素污染、雜質超標、細菌超標等問題。另外,原料的儲存運輸過程中發生霉變、氧化、蟲害等污染。受利益驅使,人為在飼料中大劑量加入抗菌劑、生長劑、鎮靜劑等違禁藥物(如瘦肉精),結果導致動物產品中殘留超標,進而影響人體健康。
4.加工過程污染。主要來源于多種非化學性的雜物,雖然有的污染可能不威脅消費者的健康,但嚴重影響動物性食品的感官性或營養價值,如肉中注入水、奶中參入糖等。屠宰過程中主要是屠宰場加工條件差,設備簡陋,污水、糞便不能及時處理,造成動物性食品的二次污染,屠宰的畜禽酮體污染比較嚴重,尤其是食源性細菌等在肉品中的檢出率較高,是影響肉類出口受阻的重要原因之一。運輸過程中沒有專用的運輸工具,灰塵或被蚊蟲叮咬等,也能導致動物性食品的污染。
5.生態環境污染。環境污染包括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工業“三廢”對農業環境的污染正由局部向整體蔓延,有害物質和有害因子進人環境中發生擴散、遷移。畜禽生長過程中通過呼吸、吸收或進食、飲水時環境污染進人或積蓄在畜禽體內,從而影響畜產品的質量安全,這類食品被人類食用后,可引起急性中毒或各種嚴重疾病。
二、提高畜產品質量的對策
1.加強動物疫病的監測與預警。加快建設動物疫病監測網絡。根據區域劃分、合理布局的要求,建設好省級、縣級疫情監測中心和鄉級測報站。按照疫情檢測內容定期測報,及時上報,建立報表報告制度,隨時反映監測境內的動物疫情狀況。
2.建立健全獸藥體系。加強省、市級獸藥監督所的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檢測能力,承擔畜產品中藥物殘留檢測、監測、獸藥安全評價,地方標準制定。加強縣級獸藥監督執法隊伍的建設,完善執法手段,查處制售違禁和假冒偽劣獸藥案件,規范獸藥市場,定期向社會公布禁藥、限用推薦的獸藥目錄,控制和規范限用獸藥的使用。指導養畜戶在畜牧業生產中合理利用抗生素,嚴禁使用不符合規定的藥品、飼料和飼料添加劑以及獸藥。做好藥物來源,用藥品種和數量登記,達到科學用藥,以消除藥物殘留的危害。
3.建立飼料產品檢測體系。逐步完善和建立省、市、縣三級飼料監測網絡。健全和完善飼料標準化體系,建立飼料安全體系,提高飼料行業管理水平,提高飼料產品質量。對違法生產、經營、使用添加劑,影響飼料和養殖業安全的行為應給予處罰。加快新型飼料添加劑的開發、推廣,通過宣傳和教育,實現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生產、經營、消費的良性研發,并提高使用者對飼料安全因素的認識。
4.抓好畜產品加工和流通環節監控。一是嚴格執行畜產品加工資質認證制度,逐步規范加工企業的從業資格,推廣和完善定點屠宰場制度,逐步形成以加工企業為中心的畜產品產銷體系;二是要嚴格執行動物運輸檢驗檢疫制度,對異地銷售的畜禽要嚴格檢疫,防止疫情擴散;三是要加大市場流通環節的執法力度,嚴格執法。執法人員不能以罰替代管理,更不能以人情替代監管。
5.部門合作,社會參與。畜牧獸醫部門要嚴格執行動物運輸和屠宰檢疫,按照檢驗檢疫標準履行職責,加強動物疫病防控,監督管理獸藥和飼料添加劑生產、銷售。農業部門要加強農藥、蔬菜和化肥等的監管,嚴格控制并防止糧食、飼料作物污染。環保部門要加強工業“三廢”及生活垃圾的處理,控制環境污染。工商部門要加大執法監督力度,嚴厲查處不合格畜產品違法行為。
參考文獻:
[1]羅建學,蘇波.中國畜產品安全問題與對策[J].肉類研究,2010(2):42-45.
[2]王利民,王濟民.我國畜牧業產業化發展戰略和對策[J].農業經濟問題,2002(增刊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