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雅婷+張帥禎
摘 要 如果將人類社會發展史看作人類傳播史的話,根據不同時期占主導的傳播方式的差異,我們可以將人類文明進程劃分為3個階段,即從口頭文明到印刷文明再到電子文明。這只是一種通常意義上的分類方式,細究起來有很多缺陷。通過探尋印刷文明的傳播意義,并從這個視角下分析電子文明對印刷文明的沖擊有一定的意義。
關鍵詞 印刷文明;電子文明;傳播方式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7)191-0086-02
如果將人類社會發展史看作人類傳播史的話,根據不同時期占主導的傳播方式的差異,我們可以將人類文明進程劃分為3個階段,即從口頭文明到印刷文明再到電子文明。這只是一種通常意義上的分類方式,細究起來有很多缺陷。例如,在口頭文明之前存在一個很長時期的通過手勢、身體姿勢、動作和符號進行表意的前口語文明時代。又比如,許多學者認為文字是文明產生的標志,口頭文明不應當屬于文明的范疇。
此外,從字面上來理解,與口頭文明對應的是書面文明。無論是哪種觀點,對印刷文明傳播意義的考量應當將其置于整個人類社會發展歷史當中,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變遷相結合,而非將其從漫長而復雜的歷史長河中割裂出來。
在口頭文明時期,人們并不知道文字為何物。語詞成為人們相互交流和傳承文化的主要方式。然而,語詞受到人類本身記憶能力的限制。因此,在口語文明傳播過程當中大都是使用套語、格式化、記憶術的詞匯思考和交流。此外,不同地區、不同部落都有自己的語言,語言不通阻礙了族群之間的傳播交流。文字的產生使得語詞有了新的載體。文字起源不同學者有不同的說法,有的學者認為文字起源于記賬;有的學者認為文字的起源是一個漸變的過程;而有的學者認為文字是突然出現的;無論合理與否,以上通通都是一些關于文字起源的猜想。目前世界上的文字主要包含兩大類,一類是以字母表為基礎的表音文字,如英語、西班牙語、意大利語;另一類是以象形文字為基礎的表意文字,如漢語、日語。
文字的產生并沒有使得書面文化迅速取代口語文化。書面文化的發展還受到了書寫材料和書寫方式的限制。早期文字的載體主要是石頭、泥板、羊皮紙、莎草紙。這些書寫材料有些不便運輸,有些價格昂貴。此外,早期書籍大都是有抄書人、書吏手抄完成的。這使得每本書籍的出版都是耗時長且價格昂貴。書籍成為了貴族、教父們的專利。此外,這一現象也使得識字階層獲得了精英地位。15世紀中期,造紙術和印刷術的成熟解決了書寫材料和書寫方式的限制,使得書面文化在技術層面獲得了主導地位。而宗教改革又為文字的普及提出了社會需求。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印刷文明逐漸取代了書面文明成為了傳播的主導形式。
在這樣一個發展歷程當中,印刷文明的傳播意義有以下幾點:
第一,相對于口頭文明,印刷文明最直觀的就是傳播符號上的改變,由語詞轉為了文字、聽覺轉為了視覺。在閱讀的過程中,人們具有較大的獨立性,逐漸培養出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在口語傳播的過程中,人體的各個感觀都會參與到傳播過程。因此,印刷文明培養出了受眾的獨立人格。然而,根據沃爾特·翁的觀點“視覺是解剖性的感知,相比而言,聲音是一體化的感知”。
第二,西方文字主要是以字母表為基礎的。字母表可以有效地將一切話語都轉寫成文本,有利于不同族群之間語言的互譯,有利于不同地區、族群的傳播交流。同時,腦子就能從以前口語文明時期記憶的重負當中解放出來。這也就意味著多種形式的文字成為可能,如散文,而非一些格式化、套化的詞語。農作物收成播種的情況、交易的記錄、地區人口的分布情況等都能夠通過文字得以紀錄并傳承下去,文化傳承的效率提高。
第三、印刷術和造紙術催生了定期出版物,創造了一種新的傳播模式——大眾傳播。在前印刷時代歐洲各地遍布著四種類型的傳播網絡。第一種是由天主教堂創建和控制的,用于將教皇、教士和政治精英緊密聯系。第二種由國家或公國的政治當局所掌握,用于管理和維持當地的安定。第三種網絡與商業活動的擴張有關,連接不同地區和國家的貿易。第四種網絡主要是民間的商販、流動的藝人、民謠傳唱者通過地域流動傳遞外界信息。在15世紀中期印刷術成熟以后,大量的海報、小報和印刷品紛紛出現了。它們用于記錄災害、發表政令、報道社會現象。傳單和新聞紙被印制的數量達到幾千份,由流動商人叫賣。然而,這些都是一次性或不定期的出版物。定期出版物的出現要追溯到16世紀后半葉。當地報紙的起源就需要追溯到17世紀的前20年了,周刊開始出現。
因此,筆者認為,印刷文明提供了一種新的傳播模式。我們使用拉斯維爾德5W模式來對印刷文明的傳播意義進行剖析。首先,口語文明是一種雙向傳播,印刷文明是一種單向傳播。在口語文明時期,人們進行傳播活動需要動用身體的各種感官。然而,在印刷文明時期,人們只需使用眼睛從左到右的閱讀文字。其次,口語文明是一種一對一的傳播,而印刷文明是一種一對多的傳播。此外,口語文明的傳播符號是語詞,稍縱即逝。印刷文明的傳播符號是文字,長久保留。
然而,造紙術和印刷術的成熟作為印刷文明取代口語文明的理由是遠遠都不夠的。還需要有一些社會因素,例如,文字的學習。文字的學習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有一個專門的組織和機構,那就是學校。不識字無法通過印刷媒介獲取遠方的信息、本地發生的大事、國家頒布的新政令,也就是印刷文明為人們的傳播活動設置了很大的檻——文字。而之后的電子媒介又進一步破檻立檻。
在印刷術和造紙術發明之后,有一種新媒介不需要通過學習就能夠讓人們掌握外界信息——電視。電視通過聲音和畫面來傳遞信息,非常具有時效性和現場感染力。它充分調動了人體的各個感官,與單純的文字閱讀迥然不同。隨之而來的就是廣播。廣播和電視都是誕生在戰爭年代的,并且它們都是大眾傳播媒介。在戰爭年代,人們對于信息的渴望,對于發聲渠道的追求都異常的強烈。在那個時候,互聯網也產生了。互聯網最早用于軍用,20世紀后半期改為民用。在伯納斯·李和眾多互聯網之父的推動下,互聯網走進了千家萬戶。互聯網與之前的大眾媒介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分享”“互動”“個性化”。從技術層面來說,互聯網最大的特點是“數字化”,任何信息都是0和1。
互聯網對于印刷媒體造成很大沖擊這是眾人皆知的事實。那么,印刷媒介該何去何從。通過上文對印刷文明傳播意義的探討,我們可以借此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印刷文明的最大意義從根本上是提供了一種新的傳播模式。互聯網也是如此。但是,是不是說互聯網與印刷媒體就不能并存呢?當然不是。互聯網是當代的主導傳播方式,但并不意味著印刷媒體無處可去。互聯網通過超鏈接的方式使得人們在進行閱讀的時候無法集中注意力,進行深入思考。許多學者都提出互聯網毒化了我們的大腦。與之對立的是印刷媒介,印刷媒介有利于我們的獨立思考,深入閱讀。因此,應當發揮印刷媒介的優勢充分培養人們的理性。
此外,人們在使用互聯網和印刷媒介時都是單獨一個人,但是印刷媒介屬于大眾傳播,從而塑造想象的共同體。互聯網則致力于小眾,不斷細分受眾,實現個性化定制。許多學者都在感慨互聯網使人變得越來越自我、孤僻。其實社會和媒介是一個相互互動的過程,純粹的技術決定論永遠都是有失偏頗的。互聯網、印刷媒介都應當考慮社會現實、受眾需求去合理思考自身定位。
參考文獻
[1]戴維·克勞利,保羅·海爾.傳播的歷史:技術、文化和社會[M].董璐,何道寬,王樹國,譯.5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