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巧蘭
摘 要:鑒于農業技術推廣具有很強的公益性和社會性,農業技術推廣是一種全社會都受益的公共產品投資,本文提出堅持以政府推廣機構作為重要主體、財政作為推廣經費主要來源的前提下,大力發展合作推廣,建立多渠道資金投入機制。在反復的實踐和試驗中最終實現政府出資,農戶培訓的義務教育模式,使廣大農戶在低成本下接受廣泛的農業教育培訓,提高自身技能實現增收。
關鍵詞:農業推廣;技術進步;公益性;農業科技
在提高農業技術效率方面,發達國家的做法主要是:運用經濟杠桿來調動農業科技推廣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建立多層次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提供推廣工作的組織和人力保證;采取多種途徑來進行農業技術推廣;大力開展農業職業教育與培訓,對于正規教育與社會教育采取并重的方針,采取多種教育形式,教育過程中,注重實踐能力的提高。
一、強化政府的農業技術推廣主體地位
農業推廣具有很強的公益性和社會性,農業技術推廣是一種全社會都受益的公共產品投資,世界上許多國家都非常重視對農業推廣的投入。由于農業推廣成果的知識產權保護較難,使得私人企業僅可在極其有限的領域投資農業推廣活動。在主要發達國家,國立公共研究機構主要從事一些基礎性、長期性和關系農業發展的重大課題,民間力量主要從事應用性研究。私人企業必須在政府投入大量的農業基礎研究和具有較為完善的制度保障,以及擁有一定經濟實力的條件下,才能進入農業科技的投資領域并得以發展。在我國以及云南地區,由于農戶分散經營,土地細碎化與井田化,農戶的生產難以上規模,農業推廣成果知識產權保護的成本較高,這就更增加了私人農業企業投資農業推廣領域的難度,對于政府來說,除了增加農業推廣的財政撥款投入的職責外,另一項重要職責就是必須進一步強化農業科技成果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引導民間資金、社會力量與私人企業投資到農業推廣領域中來。
二、強化政府在農戶教育培訓中的作用
一方面,政府要增加對農戶教育培訓的經費投入,建立農戶教育培訓和科教興農專項資金。同時政府要設法增加農戶收入,加大對農戶的經濟補貼,從而促使他們有能力接受教育培訓;另一方面,政府除了提供資金支持,還要提供技術、機構、政策支持。政府應加大對農村教育基礎設施和教育培訓基地的建設,培養優秀的農戶教育師資隊伍,為農戶接受教育提供條件。此外,要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的多元化資金投入體制,積極鼓勵和支持農業社會團體、農業協會以及個人培訓機構的發展,讓其參與農戶教育培訓,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投入機制和體制,使農戶教育培訓進入良性循環軌道。
針對不同地區、不同收入、不同文化程度、不同類型的農戶的教育培訓需求的差異,對他們開展不同類型的教育培訓以及采用不同的教育培訓方式。例如,針對地區的教育需求,對他們開展種養栽方面的技術培訓以及非農技術培訓,組織農技人員下鄉指導,并在田間開展現場教學,讓農戶切實地掌握種田以及養殖方面的技術。此外,根據當地需要開設培訓課程,聘請農業專家、高級技術人員進村授課,補充農戶理論方面的知識。
三、構建多元化的農業推廣組織與投融資機制
從世界農業推廣投入模式演變過程中不難看出,非政府部門的農業推廣投資在總投資中所占的比重不斷上升,政府和私人部門對農業推廣的投資領域各有側重。私人投資的范圍主要集中在物化程度比較高、市場潛力比較大因而競爭力比較強的科研成果的推廣上,而政府投資則逐漸側重于公益性的技術推廣項日。在投入機制及管理體制的改革上,大多數國家逐漸向基金制、分包制管理方向發展。
對于云南省各級政府來說,農技推廣投資應當有所為,有所不為。對于非政府部門能夠參與且有效開展的推廣工作領域,政府可以逐步退出。在制定推廣項目計劃時,要根據各類農業技術的特性,重點放在企業和私人難以參與的農業技術推廣項目上。應借鑒國際農業推廣分權的各種形式與經驗,發展非政府推廣事業,擴大農業推廣中非政府投資的比重。非政府投資可以利用商業投資、資本市場、民間資本及外資等多種形式。不管發展哪種形式,關鍵是要建立和完善依靠非政府資金開展推廣工作的機制,這需要有比較完善的市場機制、產權機制、動力機制、經營機制、用人機制、技術創新機制等。在強化財政撥款的主渠道方面,應當通過立法與行政手段,保證政府財政每年投放到農技推廣的經費占農業總產值的份額逐步提高。還可以通過制定法規條例的方式從以下幾個方面籌集推廣經費:適當提高從流通環節和農產品加工環節提取農業技術改進費的標準并適當擴大提取的范圍;從農業發展基金及各種農業綜合發展項目資金和農業生產基地建設資金中提取一部分用作農技推廣資金,并保證專款專用。政府財政農技推廣投資應當起到一種刺激和調節地方和私人投資以支持推廣事業的杠桿作用。云南省級財政農技推廣投資須更多地用于跨地區和跨行業、跨學科的項目。本著調動地方積極性的原則,應當通過立法形式,保證各級地方財政支出中提供對等的匹配資金用于技術推廣。省級財政財政對各地的農技推廣直接撥款數量除了適當考慮政策傾斜外,應主要根據各地農業與農村人口、農業產值、耕地面積等在全省所占的比重來確定。除了直接撥款外,省財政投資的資助機制可更多地采用競爭性的項目競標制和非競爭性的特別項目制。同時要求地方各級更多地關注推廣項目的質量和效果,并以此作為地方接受省財政撥款資助的條件。地縣鄉各級都應建立農技推廣專項基金,用于實施農技推廣項目農業技術培訓和農技推廣設施建設。鄉鎮農技推廣資金也應列入各級財政預算,同時可以從鄉鎮以工補農、以工建農資金中提取部分資金或采取統籌方式收取一定的農技推廣費,用于本鄉鎮農技推廣工作的開展。同時要增加鄉鎮農技站建設的補助經費和設備購置費。
參考文獻:
[1]小議農業技術推廣的現狀與發展[J]. 尹同利. 農技服務. 2016(17).
[2]淺析農業技術推廣對我國農業發展的影響[J]. 張長城. 科技創新與應用. 2017(06).
[3]農業技術推廣的現狀及改善對策[J]. 張思繁,李萌,楊萌萌. 南方農機.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