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柳陽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升,科學技術得到不斷進步與發展,水稻機械化育秧插秧技術也得以興起并得到較為廣泛的應用。所謂水稻育秧插秧機械化技術,就是對插秧機進行充分利用,將經過農藝技術培育出的與插秧機技術要求相符合的秧苗規范地移栽到大田的作業技術,其在水稻生產的過程中,是農機技術與農藝技術相互融合的一個突出的生產環節,而且,水稻機械化插秧對于勞動強度的減輕與生產成本的節約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首先對水稻機械化插秧技術存在的主要不足進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對丘陵地區水稻機械化插秧提出幾點建議,僅供參考。
關鍵詞:丘陵地區;水稻;機械化插秧
所謂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產,就是在水稻生產過程中的耕、種、收等關鍵環節實現機械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對水稻機械化插秧技術進行廣泛推廣,能夠有利于實現水稻的全程機械化生產。機械化插秧技術是采取規范化育秧、機械化栽插的水稻移栽技術,對適合機械插秧的秧苗進行培育是十分關鍵的環節。以下主要對丘陵地區水稻機械化插秧技術存在的不足進行了分析,并針對今后的機械化插秧提出幾點對策和建議。
一、水稻機械化插秧存在的不足
1.機械化插秧水稻成熟期較晚
通常來說,機插秧苗的秧齡是比較短的,秧苗在盤中分蘗不好,再加上機插秧苗比較容易造成秧苗的根系出現撕裂,秧兜插入泥層的深度參差不一,從而使秧苗實際生長的過程中出現返青時間過長、營養生長期延長等諸多的問題,進而使得水稻抽穗揚花的時間推遲。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機械化插秧與人工栽插相比較來說,同期進行的水稻插秧,機插水稻的成熟期要晚7-10天。在某些地區,如果機插水稻在抽穗、灌漿期遇到低溫陰雨的天氣,不僅會使得水稻的成熟期延長,而且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機插水稻產量降低等問題。
2.育秧技術掌握難度較大
實踐表明,在水稻機械化插秧中,對于育秧技術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并且在秧苗的管理方面也比較復雜,在短時間內,農民在對育秧技術的掌握方面存在較大的難度:第一,育秧對于秧田條件的要求比較高,育苗需要對專用的軟盤或者是硬盤進行利用,而且在配制秧盤營養土的過程中程序比較繁雜,通常來講,營養土需要經過的工序包括:過篩、培肥、消毒、堆漚等。第二,在實際培育秧苗的過程中,如果對苗床內的水分、肥料及溫度等因素的控制存在偏差,就很有可能造成出苗不整齊、不出苗或者是高溫燒苗等問題。第三,在機械插秧的過程中需要對秧苗的生長期進行嚴格的控制,要做到田等秧,不能秧等田。
3.插秧機技術匱乏
總體上來說,插秧機技術匱乏主要表現在以下三點:第一,在某些情況下,例如水太深、大田不平整或者是泥腳過深等情況,使用機械插秧可能會對秧苗產生不利影響,出現漏插、漂倒等問題,特別是在插秧機手對于操作技術掌握不全面,或者是育秧質量存在問題的時候,會造成更為嚴重的后果。第二,一般來說,機插秧的秧齡在30-45天,苗高通常為12-18cm,每穴1-3株,在移栽大田之后大面積分蘗;而人工插秧的秧齡一般為45-60天,秧苗的高度與機插秧相比較而言也比較高,大約20cm以上,每穴宜栽種5-6個莖蘗苗。機插秧與人工插秧比較,秧苗在生長的前期其長勢是比較弱的,因此,農民會對其產生一定的誤解。第三,土地規模化經營存在問題,會在一定程度上使規模較大的機插作業在組織方面存在較大困難。分散經營的土地,由于每戶在耕地面積上是有限的,田塊小、不規則、零散分布等問題,會與機械化大規模作業存在較大矛盾,因而會在很大程度上使插秧機的作用得不到有效的發揮。
二、丘陵地區水稻機械化插秧的幾點建議
1.對機械化插秧育秧技術進行不斷地探索與創新
(1)育秧操作技術方法。首先需要結合氣候特點,因地制宜,對抗病蟲、品質好、產量高、適應性強的秧苗進行選擇。在實際育秧操作之前,還需要對營養土進行配置,具體配置方法如下:每畝大田需備細土90kg(底土70 kg,蓋土 20 kg),選用粘砂適中、無雜草、土壤肥沃的菜園土、經冬炕的稻田土,不能選用近期使用過除草劑的田土和麻枯土。過5mm篩后,消毒培肥,比例為土:敵克松:45%復合肥:壯秧劑=1000:0.2:0.5:0.5;注意蓋土不得加壯秧劑。拌藥肥后蓋膜堆悶7~10天,堆后土壤水分為25%~30%手捏成團,落地即散,禁止用尿素,碳銨,未腐熟糞肥,草木灰等。
育秧操作方法主要有兩種,即人工撒播與流水線播種。前者操作方法:鋪盤,每廂橫排兩行,盤與盤邊緣重疊緊扣,盤底與床面緊密貼合;撒底土,可用瓢取3.3~3.5公斤左右土直接倒入盤內再用木條刮平,厚約2cm;便分次細播,力求均勻,種子要分廂稱量,(每盤干谷70~100克,或芽谷90~130克)一次粗播,再補播三次,保證每平方厘米有1~3克粒芽谷;撒完種后就撒蓋土,厚約0.2~0.5cm,以不見種子為宜,要注意蓋土是沒有拌壯秧劑的,沒有用完的底土不可作蓋土。然后放水上廂面(忌淹沒秧盤)待1.5~2小時盤土浸脹飽和,立即排水低于廂面。而流水線播種方法與人工撒播不同,其直接完成裝土、灑水、精密播種以及覆蓋表土等各個工序。秧盤播種灑水須達到秧盤的底土濕潤,且表面無積水,盤底無滴水,播種覆土后能濕透床土。播前做好機械調試,確定適宜種子播種量、底土量和覆土量,秧盤底土厚度一般2—2.3厘米,覆土厚度0.3—0.5厘米,要求覆土均勻、不露籽。
最后廂面兩端距秧盤20cm呈“X”形插竹片2片,再每隔40~60cm、兩側距秧盤8cm左右插竹片(防膜壓壞秧苗)蓋膜(拱高40-45cm)控溫保濕促齊苗,注意四周封實。
(2)對育秧關鍵技術進行熟練掌握。
① 水育旱管育秧關鍵技術。為使土壤的疏松、肥沃度得以保證,可以添加適當量的粉碎之后的秸稈和油枯在營養土之中,嚴禁直接將未腐熟的廄肥以及尿素、碳酸氫銨等添加在營養土中。在實際播種工作開始之前,使水分能夠從秧盤底孔得以充分地滲透,從而使秧盤中的營養土能夠全部的濕透,但是,在此期間,還需要防止水從秧盤頂部直接灌入。在播種之后,蓋土時需要注意土層要薄,谷種若隱若現適宜,排水至廂溝半溝水。秧苗在立針現青之后,需要立即對內膜進行抽取,揭開外膜兩端保持通風暢通,防止出現高溫燒苗的問題,廂溝中應該保證水滿溝,從而使廂面的濕潤度得以保證。為防止秧苗出現青枯病或者是立枯病,可以采取秧苗1葉1心期用70%敵克松兌水500倍液噴霧進行。若日平均氣溫穩定在15℃以上,秧苗在2葉1心期就可以完全揭掉外膜。
② 濕潤育秧關鍵技術。在播種之前的30天需要對秧田進行翻耕淹漚,通常來說,可以在每公頃的秧田中施撒腐熟的有機肥7500kg、油枯面225kg、水稻專用配方肥225kg,可在每公頃的秧田中用7.5-15kg敵克松來殺蟲滅菌,在實際播種前的3-5天需要平整秧田,并放干秧田中的水,廂溝底需要留淺水,在擺好的軟盤中將撈起的廂溝中的稀泥放入,并對植物根莖、石子等質地比較硬的雜物去除干凈,同時還需要對泥抹子進行利用來刮平稀泥,從而使稀泥的厚度控制在1.8-2cm之前,并且使秧盤內沒有積水,在第1秧廂全部的秧盤裝泥刮平之后應該立即進行播種,雜交水稻每盤應該播干谷種60-80g,分廂來對過稱谷種進行計算。干谷種需要對少許的水進行噴灑并攪拌濕潤,在對“旱育保姆”(5kg干谷種中拌入3-4包350g規格的“旱育保姆”),按廂分2-3次來進行均勻的播撒,一般來說,谷種浮在稀泥上面為宜,也就是說,谷種一半掩埋在泥中,一半露在外面,通常不需要踏谷入泥。如果發現谷種沒有粘泥的情況,可以對泥抹子進行利用輕輕地將谷種按壓。
2.對機插秧技術進行充分利用
機插秧技術需要在面積比較大的田地中應用,并且其對于田塊的要求比較高,要求田塊平整、整潔,無雜草、雜物等。表土硬軟度適中,標準深8~10cm,上細下粗,上爛下實,插秧作業時不陷機。泥漿沉實達到泥水分清,沉淀不板結,水清不渾濁。沙質土需沉實1天左右,壤土需沉實1~2天,粘土需沉實3天左右。注意藥劑防治田螺,特別是插秧后不能有田螺。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插秧機應保持直線行駛,合理密植,要求穩、勻、直、淺,插秧行距30cm,穴距15~20cm。漏插率小于5%,穴株數為0的穴數不能超過總穴數的5%。連續缺穴達3穴以上,則應人工補插。均勻度合格率應大于85%,或穴株數為1-3株的穴數占總穴數的85%以上。傷秧率應小于4%。翻倒率應小于3%。作業覆蓋面應大于95%。插秧深度在0~5mm(以秧苗土層上表面為基準)。
3.對插秧機的應用推廣力度需進一步的加強
(1)對合適的插秧機進行選購。在丘陵地區,水稻機械化插秧推廣的效果,除了保證育秧的質量以外,對插秧機的選擇也是十分重要的。在地勢比較平坦,交通暢通、稻田成片的地方,可以對乘坐式插秧機進行推廣利用;在田塊比較小、分布零散且交通條件比較差的地方,應將步進式插秧機作為主要的推廣形式。
(2)對插秧機操作人員的培訓力度需加強。目前,插秧機新機手在對機器進行購買之后,僅僅經過簡單的培訓就開始操作機器下田栽秧,這就會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傷苗、漂倒、漏插等問題,從而導致農戶對機插秧的諸多意見。一般來講,要經過一季的機插秧實踐之后,操作才能變得熟練,因此,有關管理部門應該對機插秧的操作技能培訓力度進行加強,多召開機插秧作業現場演示會,從而使機手的實際操作水平得以不斷地提升。
三、結語
丘陵地區的水稻種植面積占全國水稻種植面積的四分之一以上,發展丘陵地區的水稻種植機械化,對于整體提升水稻種植機械化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有關部門應切實重視丘陵地區機插秧的發展,加強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適當增加水稻生產機械化專項資金的投入,加大對插秧機等農業機械的購置扶持力度,培育壯大農機專業合作組織,加強農田綜合配套建設,加速農村土地流轉,為加快丘陵地區機插秧發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和物質支持。
參考文獻:
[1]黃立新.機插秧技術推廣應用的制約因素和對策[J].湖南農機,2011(05).
[2]孫太永.淺談水稻機械化插秧推廣發展緩慢原因及其對策[J].北京農業,2011(12).
[3]林世友.規范化標準化是機械化插秧的必由之路[J].農機科技推廣,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