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目前,我地仍有部分農民盲目施肥。施肥量少了達不到目標產量,土地產出率低下;施肥量太高了不僅造成肥料浪費,增加生產成本,有時還會降低作物產量和產品質量。為了探索晚稻最佳施氮量,科學指導糧食生產,提高單位面積產量,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2014年我縣進行了氮肥施用量對晚稻產量的影響試驗,試驗設在晨光鎮桂花村劉經余責任田里。田塊排灌方便,砂壤土,土壤PH值5.43,土壤肥力:有機質37.35g/kg,堿解氮193.67mg/kg,有效磷4.37mg/kg,速效鉀53.51mg/kg,前作早稻生長均勻。試驗結果總結如下(全文設單位面積u=667m2)。
關鍵詞:氮肥;施用量;晚稻產量;影響;試驗
一、材料與方法
1.試驗材料
(1)水稻品種。欣榮優2660。
(2)肥料品種。46%尿素、12%鈣鎂磷肥、60%氯化鉀。
2.試驗方法
(1)試驗。共設7個處理,每個處理面積30.8m2,2次重復,各處理氮素施用量不同,磷、鉀肥即固定不變,P2o5,6kg/u、K2o,10kg/u,其它管理方法相同。
(2)氮素施用量。從8kg/u起,每增加1kg/u設一個處理,最高施氮量14kg/u(見表1,氮肥施用量表)。處理3為我縣比較普遍的施氮量,設定為對照(CK)。
(3)試驗處理。7個處理隨機排列,試驗四周設0.8m寬的保護行,每個處理四周筑有小田埂,并用地膜包裹田埂,防止串肥串水。每個處理只設一個排灌口,實行單灌單排。排灌口只有在排水灌水時使用,平時封嚴。
(4)田間管理。
①時間安排。7月3日播種,7月21日移栽,7月28日第一次追肥,8月4日第二次追肥,10月28日收割,全生育期116d。
②育秧移栽。采用塑盤育秧,手工栽插,行株距20×17cm,每個處理的橫行、豎行數目相同,兜數一致,栽插密度1.96萬蔸/u。
③施肥。基肥與追肥的比例和施肥時間依據肥料種類確定。氮肥50%用作基肥、50%作追肥(其中30%用作第一次追肥,10%作第二次追肥、10%用于抽穗后補施防早衰);磷肥容易被土壤固定,主要用于基肥,即80%作基肥,20%用作第一次追肥;鉀肥在水稻分蘗高峰期最需要,多數用于第二次追肥,即20%作基肥,80%作追肥(其中第一次追肥20%,第二次追肥60%)。追肥分三次進行,第一次在移栽后7d,第二次在移栽后14d進行,最后一次在晚稻抽穗期補施(見表2,肥料施用表)。
④水份管理。采用淺水插秧,淺水分蘗,夠苗曬田,寸水揚花,薄水灌漿。整個生育過程以薄露灌溉為主,做到了干干濕濕,前水不見后水。基本杜絕了串灌漫灌,以防止肥料流失,提高肥料利用率。
⑤病蟲防治。根據本地的病蟲害發生規律和水稻病蟲預測預報,我們對稻瘟病、紋枯病、三化螟、卷葉蟲、稻飛虱進行了重點防治,病蟲害控制得較好。
⑥理論測產。在收割前2天,我們對試驗田進行了測產,處理5理論產量最高,處理1產量最低(見表3,氮肥施用量對晚稻產量的影響)。
⑦收割。采用人工收割,各處理實行單獨收割、單獨脫粒、單獨曬干。
二、結果與分析
1.結果。處理5的稻谷實際產量最高,干谷產量521.6kg/u,比CK增產23.8kg/u,增幅4.78%,增產效果明顯;處理6產量次之, 7759.7kg/u,比CK增產19.5kg/u,增幅3.92%,增產效果也明顯;處理1純氮施用量8kg/u的稻谷產量為最低,458.9kg/u,比CK減產38.9 kg/u,減幅達7.81(見表3,氮肥施用量對晚稻產量的影響)。
2.分析。構成水稻產量的要素是基本苗、穗粒數、結實率、千粒重。氮肥施用少的小區結實率高,但基本苗少,穗粒數也少,不能奪取高產;氮肥施用偏多的處理基本苗多,但結實率低,株平實粒數少,不僅成本增加,產量也不高;氮肥施用量適中的小區,有效地解決了群體與個體的關系,從而獲得高產。根據試驗結果分析,中等肥力田塊的晚稻氮素純量施用量在8-12kg /u之間時,隨著施氮量的增加,產量也隨之增加;氮素施用量在13-14kg /u之間時,隨著施氮量的增加而減產。
三、結論與討論
處理5的干谷產量521.6kg/u,比CK增產23.8kg/u,增幅4.78%;比產量第2位處理6少用1 kg/u氮肥,節省肥料錢2.2元,增產稻谷4.3 kg/u,增加11.6元,二者相加增收13.8元;比處理4多施用1 kg/u氮肥,增加投資2.2元,產量提高8.6 kg/u,折款23.2元,進付相抵后仍增收21元kg/u。
氮素施用量有一定的適度,用量低了基本苗不夠,產量也就低。但也不是施用氮量越多產量就越高,氮肥施用超過適量時反而會造成晚稻減產。
根據試驗結果表明,中上等肥力田塊的晚稻最高產量施氮量和最佳效益施氮量(純量)是12kg/u。
作者簡介:陳治承,尋烏縣農業技術推廣站,農藝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