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睿
摘 要:隨著人們對生活質量和品質的不斷提高,對于食品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而藍莓作為市場上備受大眾喜愛的高營養價值漿果,如何能夠通過種植技術,在確保藍莓質量的同時提高其產量成為了種植戶們所關注的主要問題。為了能夠有效實現這個目標,需要種植戶從藍莓的栽培管理和病蟲害防治技術兩方面入手來進行保障。
關鍵詞:藍莓;管理;病蟲害;質量
藍莓是原產于北美的且具有較高營養價值的野生水果,它除了含有有機酸、維生素和礦物質這些一般水果物質元素之外,還富含有對人體有益的花青素、不飽和脂肪酸、VE和B維生素等物質含量,所以被養生學家稱為保健養生功效較高的新型健康食品,也正是因為藍莓的各種有益價值使得它一直熱銷于市場,而其栽培管理以及病蟲害防治技術也需要我們不斷完善。
一、藍莓的栽培管理
1.對于栽培園地的選擇
雖然藍莓是野生植物,但是不同的藍莓品種對于氣候的要求也存在著極大的差異,主要分為高叢藍莓、矮叢藍莓和兔眼藍莓三個種類。比如在南方就比較適宜種植兔眼藍莓,因而在選擇種植園地之前要先對栽培區域的氣候條件進行準確判斷,進而選擇適宜生長的藍莓種類。除此之外,還要確保所選擇栽培園地的土壤疏松、有機質含量豐富并且有良好的排灌條件,比如栽培園地選在山地的話,中、下部且坡度小于15°的位置最佳。對于坡度超過15°的山地,則需要依靠修筑梯田來對其園地條件進行改善,一般情況下梯田的寬度為2米即可,荒山、改造產量較低的松林和退耕的坡地都非常適合種植藍莓。
2.定植
藍莓主要的種植時期為春季和秋季,一般適宜早種而不宜遲種是春季典型的種植特點,但是種苗在秋季定植相對而言成活率會更高。除了種植季節有講究之外,種苗的苗齡也存在最佳時期,正常情況下最易成活生長的種苗苗齡為2年。就種植株距而言,株距對于土地較為貧瘠的地方可適當少些,而株距對于土地較肥沃則可適當大些。比如兔眼藍莓的種植株距,其最適宜的株距大多為1.5m×2.0m或者是1.2m×2.0m,1.2m×2.0m。除了是兔眼藍莓的最佳株行距之外,也同樣適宜南高叢藍莓的種植,而其定植數量主要控制在4500株/hm2左右。在對藍莓種苗進行定植之前,還需要挖出10厘米到15厘米左右深、20厘米到30厘米左右直徑深度的小坑,其實際小坑的尺寸大小還需要以定植種苗的大小而定。另外,還可以合理利用定植環境周邊的資源,將土壤、稻草、枯腐的樹葉或者樹皮以及木屑等有機物覆蓋在定植之后的栽植穴上面,以此形成一個10厘米左右厚度的表面覆蓋層,這樣不僅可以使土壤的溫度得到調節,還能夠使土壤中的水份維持平衡,確保能夠促進苗木的健康生長。藍莓花授粉成效是決定藍莓品質和產量的重要因素,所以在定植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藍莓花的授粉影響。為了避免藍莓所結果實會由于藍莓自花授粉的原因而導致不良,通常可以采用異花授粉的方式來保障藍莓產量和品質,同時注意用作產量提升的授粉樹品種一般選用1—2個。
二、藍莓栽培的病蟲害防治技術
1.僵果病
在藍莓的栽培生長過程中,僵果病是最為普遍但是其危害性又不容忽視的,其是由MCCI7III-CWJ6OSI真菌所引起的。當藍莓植株受此病害侵入時,新葉和花的表面會在侵害初期出現成熟孢子萌發的現象,不僅葉片細胞內外俊會發育菌絲,其花表面的細胞內外也同樣會發育菌絲,在這樣的情況下細胞會相對較易發生破裂甚至死亡,新葉、莖干、苗芽和花序等部位進而萎蔫、變褐。在其發展過程中,在3-4周左右的時間,還會出現藍莓葉片葉脈、莖尖、花柱等部位被一種粉狀物所覆蓋。這里的粉狀物就是由真菌所形成的,它能夠通過傳播給開放的藍莓花朵,進而再次對藍莓進行侵染。藍莓的果實也會在這種被侵害的情況下呈現萎蔫、失水、脫落等狀態。這種僵果病最大的特性就是能夠逐年循環,真菌袍子通過附著在僵果上度過漫長的冬季之后,在來年多雨溫熱的春季能夠再次發育對藍莓進行侵害。為了能夠確保藍莓不受此病害的影響,其藥劑的使用需要根據病害發展階段的不同而進行調整,目前市場上針對此病最為有效的殺菌藥劑為嗪氨靈。
2.樹干枯萎病
藍莓在生長過程中受季節的高溫高濕影響容易發生枝干枯萎病,水漬狀的現象較易出現在當年新生的枝條基部,并且會隨著時間的增長而變得越來越黑,最終導致枝條萎蔫直至枯死。藍莓枝條頂尖出現死亡現象是樹干枯萎病最為顯著的癥狀,為了有效的對此病進行防治,可以將被該病所感染的所有枝條剪除后集中進行燒毀,同時還要在藍莓植株的基部噴施多菌靈或者甲基托布津溶液,以此降低該病的發生率,并有效降低該病所帶來的危害。
三、結語
藍莓的質量和產量需要通過栽培管理和病蟲害防治兩方面入手進行保障,這主要是因為栽培技術是藍莓生長過程中的主要影響因素,只有對藍莓生長過程中的情況進行掌握,并根據不同時期的需求針對性的采取應對措施,才能夠確保藍莓生長的健康安全,而高水平的藍莓種植技術對藍莓經濟效益的提高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王志穎.郭衛東.南方藍莓病蟲害防治技術[J].今日科技. 2013(11):56.
[2] 劉佩旋.鄭雅楠.辛蓓.藍莓主要害蟲發生防治現狀與展望[J].中國植保導刊. 2015.35(6).
[3] 李佳林.藍莓主要病蟲害及其防治簡介[J].南方農業. 2015.9(15):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