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輝
摘 要:農村蛋雞養殖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初步形成了集約化、規模化的養殖模式,為農村蛋雞養殖夯實了基礎,目前,農村蛋雞的養殖方式有舍飼、放養、舍飼與放養相結合三種飼養方法,在飼養過程中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問題,為使蛋雞養殖健康有序發展,針對目前蛋雞養殖存在的問題應采取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蛋雞;飼養;對策
一、蛋雞養殖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本人從參加工作以來一直從事基層畜牧獸醫工作.經常服務于大型養雞場之間,實施養殖生產、疫病防控等技術指導與監督管理.各養雞場存在的問題也各不相同,歸納起來主要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1.產蛋率低且不穩定。多數蛋雞養殖場平均產蛋率不足70%,一般在68%左右.特別是進入嚴寒冬季和炎熱的夏季.產蛋率更不理想。一般在50%左右,高者不足55%,有的甚至40%,而且起伏較大,低而不穩。
2.雞蛋品質不高。雞蛋品質主要表現在雞蛋蛋殼的厚度、硬度、蛋殼表面清潔度和蛋黃色澤等方面。有的雞場雞蛋的蛋殼厚度和硬度都較低,出現薄殼蛋、砂殼蛋和軟殼蛋:有的雞場蛋殼的清潔度普遍較差,甚至蛋殼上布滿黑點、沾滿糞便和污染物;多數雞場的蛋黃色度較淺。
3.雞場發病率偏高。多數雞場發病不斷.或出現呼吸道疾病.或出現消化道疾病,或出現體內外寄生蟲病.個別雞場還偶爾發生內臟型雞馬立克氏病。夏天普遍熱應激突出。
二、產生問題的原因分析
由于不同雞場的具體情況不同。產生的原因也不盡一致。但共性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1.環境溫度不適。產蛋雞要求溫度范圍是8~27℃。最適溫度是13—24℃。如果環境溫度過低,不僅降低產蛋率,而且還會導致采食量增加,飼料損失,養殖成本加大。如果環境溫度過高,雞的代謝增強,采食量下降,產蛋率自然降低。對于放養的蛋雞,當環境溫度低于5℃、高于28℃時。應停止放養.在圈舍內實施保暖和降溫。但是,個別雞場在環境溫度降到5℃以下或升到30℃以上時仍在室外放牧,溫度低時不實施保暖施,溫度高時不實施降溫。
2.光照時間不足。特別是在陰雨天或者冬季,很多雞場雞舍的光照時間每天不足10 hf自然光照加人工光照)。個別放養雞場雞舍沒有電源,根本沒有補充光照。
3.飼料投放不足。放養雞場沿用放牧期補料的數量和方法,每天補料在45~60 g,少數達到90 g。對沒有保溫或降溫設施,處于野外放牧的產蛋雞來說,其飼料投放根本不能滿足產蛋雞的營養需要。
4.營養水平失衡。配料隨意,有啥喂啥。有的雞場按照籠養雞標準配料.有的雞場按照放養雞標準配料,有的雞場投放肉雞料,有的雞場因飼料價格較高而用廉價原料。營養嚴重失衡,主要表現在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嚴重不足、蛋白能量失衡、礦物質比例失衡、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失衡等。
5.缺乏蛋黃增色物。放養的蛋雞進入枯草期.盡管有時蛋雞在野外放牧,但不能獲得含有大量葉綠素的青綠飼料,影響蛋黃的色度。
6.雞舍環境欠佳。有的雞舍沒有保溫設施,造成舍內溫度低;有的密封嚴密,通風不良、濕度大,有害氣體濃度增加,病原微生物孳生;有的雞舍沒有降溫設施,以致舍內溫度過高,熱應激加大;有的管理粗放,應激現象不斷出現等,這些都是造成產蛋性能低而不穩和疾病增加的原因。
三、應對措施
在查找問題、分析問題的基礎上.根據蛋雞養殖科學技術。結合多年實踐總結,提出如下初淺對策,僅供參考。
1.合理保證光照。產蛋雞對光照有較強的依賴性。在陰雨天或者冬季自然光照時間較短的時候。人工補充光照是必不可少的。應根據雞的日齡和產蛋階段,將光照逐漸調整到合適的時間.使產蛋高峰期光照時間維持在16 h。生產實踐中可采取早晨補光或夜間補光或兩者結合。
2.科學配制飼料。采取放養的雞場多數養殖地方雞品種.其適應性和抗病力較強,活動量大。但產蛋性能與現代雞種有較大的差距.其飼料營養水平應針對雞的品種和生產特點而靈活掌握。采取舍飼的雞場選擇現代蛋雞品種。產蛋性能和營養要求高,完全靠人為供給營養,其飼料營養水平必須全價供給。
3.增加飼料投放。根據氣溫、雞的活動量、野外自由采食量和雞的產蛋率,酌情補充飼料。切忌雞的產蛋率低。限制飼料供給,結果飼料投喂量越少,產蛋率越低。
4.優化雞舍環境。隨時保持雞舍衛生.保持合理的飼養密度,保持清凈,保持適宜的溫度、濕度和空氣質量。
5.加強飼養管理。管理包括的內容很多.涉及到生產的諸多環節。但最關鍵的是應將防應激放在首要位置。蛋雞由生態放養過渡到以圈養為主。圈養和放養相結合的飼養方式:由低密度的山場自由活動變為較高密度的人工控制環境活動.飼養管理方式的改變要有一個適應過程.管理程序的改變也需要一定的過渡階段。要清楚蛋雞具有神經質的動物特性,避免應激因素的產生。放養的蛋雞。陰雨、炎熱、寒冬天氣應以圈養為主.適當室外運動。冬春季節晴朗的上午,當氣溫上升之后,約10點放雞,下午4時左右歸巢,即采取晚放雞,早回巢的辦法。在放雞的同時進行雞舍清理和換氣。若遇到不良天氣或氣溫驟降,不可放養。
6.調控雞蛋品質。放養的蛋雞.雞蛋品質會明顯提高.主要是雞在野外采食了大量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質(如昆蟲、草葉等),加之健康的機體和優越的生態環境。圈養的蛋雞,原有的生活環境改變,必須在飼料方面做適當的調整.以提高雞蛋品質。在飼料中添加一定的富含葉綠素和纖維的物質。可使蛋黃顏色加深、膽固醇含量降低,磷脂含量增加。
7.加強疫病防控。野外生態放養,由于環境較好,飼養密度低,空氣新鮮,采食很多具有生物活性的飼料,雞體健康,抗病力增強。因此,普通病和傳染性疾病的發生均低于籠養雞。實行圈養,環境變化。密度大。濕度大,通風差,相應的疾病接踵而至。有的發生呼吸道疾病,有的發生消化道疾病,有的發生寄生蟲病,有的零星出現內臟型雞馬立克氏病。在疫病防控中,不論是舍飼,還是放養,除了定期按程序注射有關疫苗外,要定期驅除體內寄生蟲,定期消毒滅蚊、蠅,改善雞舍環境、加強通風換氣、保持適宜溫濕度,提高蛋雞抗病能力,確保蛋雞健康。一是制定科學的動物疫病防控制度。明確管理人員、獸醫人員、飼養人員職責。禁止無關人員隨意出入雞舍:二是定期開展動物疫病監測檢測,制定科學合理的動物免疫程序,適時按程序實施免疫接種;三是嚴格免疫操作規程,禁止使用失效、過期、變質的疫苗,防止帶毒傳染和免疫失敗;四是定期使用無毒、高效、便捷、多樣的消毒藥品實施周圍環境和雞舍消毒,控制病原滋生;五是嚴格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徹底消滅傳染源;六是適時開展滅蚊蠅和防暑降溫、防寒保暖工作:七是禁止使用發霉、生蟲、變質的飼料,供給清潔飲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