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立光
蛋雞的生長發育包括育雛、育成兩個階段,雛雞階段生長發育最快,2周齡體重為出生重的3倍,3周齡體重為出生重的5倍。所以,在蛋雞育雛期應從分利用雛雞5周齡前生長快的特點提供給充足營養、易消化的日糧,最好能在日糧中配比一定量的優質動物蛋白,如優質魚粉等。日糧粗蛋白含量應不低于18.5%,代謝能1.19x l0(-7)焦耳/千克,賴氨酸、蛋氨酸、維生素、微量元素都應含有很高的濃度。實踐證明,把蛋雞的育雛期由原來的6周改為8周齡,能夠增強雞群抗病力、提高產蛋期的產蛋量、降低產蛋期的死淘率。
在育雛和育成期重點是抓骨骼的發育即脛長的增長,其次才是體重的增長。因為骨骼和體重的生長發育規律不同,骨骼在最初10周齡發育最快,它是雞體的早熟部分,8周齡時骨骼達到成年時的75%;10周齡時達到82%;12周齡達到成年骨骼的90%以上;20周齡時完成骨骼的全部發育。體重增長則不同,它在整個生長期是不斷增長的,比骨骼的生長發育相對慢一些,8周齡體重僅完成最大體重的27%,直到36周齡才完成最大體重的增長。
根據蛋雞生長期骨骼和體重的增長特點, 8周齡以前的雛雞,讓其自由采食并延長光照時間,增加采食量,保證雛雞采食到足夠的營養。如在8周齡前脛長不達標而體重達標 則不能換育成料,應連續飼喂育雛料;如脛長達標而體重不達標,則可以換成育成料,育成料主要用于體重增長和部分骨骼的發育。
在育成雞的中后期(12-18周齡)飼養管理的重點是雞的體重增長,對脛長的增長可以放到次要地位,因為母雞要在育成中后期體重增加400-500克,而骨骼只增加15-20克,這時增加的體重主要是生殖和消化系統及部分體脂肪,育成雞的體重不超過體重標準的10%,不需要限飼,如果育成雞體重達不到標準,雞體瘦小時可以用提高飼料能量水平的方法進行調整,增加采食量,體重就能很快趕上去,如情況相反則降低飼料能量水平,減少飼料量并向飼料中添加0.1-0.2%的氯化膽堿,增加多種維生素的用量等營養措施,從營養上進行調整。
育成雞12周齡以后對光照很敏感,光照時間應縮短,光照強度也不能增強,避免性成熟和產蛋提前,只有體重達到開產體重時,把光照時間延長到14小時,光照強度達到25-30lx,同時把飼料也換成產蛋高峰料,光照時間達到14小時后,每周再增加半小時,一直增加到16-17小時,光照強度維持25-30 lx,雞群則進入產蛋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