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金杜
摘 要:社會的發展,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在日益提高,城鎮化的進程加快,工業的發展,給生態環境帶來了巨大的考驗,農村也面臨著垃圾成堆而無人處理的問題,原本山青水美的農村自然環境遭到嚴重的破壞,農村垃圾問題成為一個制約“三農問題”解決和實現農村可持續發展的突出問題。
關鍵詞:農村垃圾;生態化處理
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大歷史任務,并將“村容整潔”列為重要內容之一;2012財政部、環保部又聯合頒布《關于加強“十二五”中央農村環保專項資金管理的指導意見》,提出深化“以獎促治、以獎代補”政策,整合各方資源,吸引社會資金,鼓勵農民投工投勞,大力推進農村環境的連片整治工作。但農村的環境問題并沒有隨著農村經濟的加速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得到改善。由于缺乏專門有效的垃圾處理設施,農戶的生活垃圾仍舊是隨意堆放、就地焚燒等非科學方式。農村生活垃圾作為農村環境問題的重要病癥,需要對其產生的病因進行剖析,在此基礎上對癥下藥,提高農村環保工作的效率。 自2013年以來,來賓市忻城縣投入了5000萬元整治改善農村環境。
一、農村垃圾的基本概況
1.河流、洼地、溝渠成為天然的垃圾填埋場。村內有一定數量的池塘和溝渠,降雨較多,地勢崎嶇,在低洼積水地區很容易形成天然的池塘,所以村中池塘、洼地密布,蓄水灌溉、養魚也就成了村民的最佳選擇。臨近村莊的河流、洼地和溝渠周圍堆放著一堆堆大大小小的垃圾,河流的水面上漂浮著一些塑料、紙片、樹葉等。這些垃圾是村民每天從家里清掃出來的生活垃圾,垃圾在堆放地日積月累就成了一個個“小山包”,逢下雨天和刮風天,雨水和大風通過沖刷和吹動,將垃圾帶進河流。尤其是一些養殖場建在河流附近,排出的污水直接進了河流,如今的河流早已經失去了清澈。
2.村舍前后樹蔭下垃圾隨處可見。村民會在房前屋后栽種一些樹木,課題組成員站在丘陵或者黃河大堤上遠觀樹蔭環繞的村莊,到處充滿生機和活力,美麗無比。走近村莊,細看樹叢,卻發現樹蔭下面除了覆蓋著大量的植物落葉外還堆放著大量的垃圾。樹叢中的垃圾有廢棄塑料制品,也有紙屑、塵土、果殼、布帶等,當強風襲來,輕巧的垃圾隨風起舞,飛向半空,塵土便又揚起,吹入院子內。
3.垃圾隨農家肥進入農田。雖然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村的機械化作業在逐漸增多。但傳統的耕作方式并沒有完全被現代化的生產方式所取代,還有部分村民家里養著黃牛或者耕牛,黃牛和耕牛除了幫助村民干農活外也是村民增加經濟收入的一個途徑。同時農戶家里一般也會養一些雞、鴨、鵝等禽畜,受傳統生產、生活方式的影響村民不會輕易將禽畜的糞便丟棄,而是沿襲傳統的習慣用禽畜的糞便來漚農家肥。一些村民在處理家庭垃圾的時候,為了方便,便會直接將垃圾丟棄在院子里的漚肥池里,當農家肥被運往農田的時候,塑料等垃圾便隨之一起進入農田。
二、農村垃圾的處理方式及存在的問題
1.農村垃圾的處理方式。傳統農村條件下,農村垃圾的循環利用和農村環境的自凈相結合,完全可以解決農村自身產生的垃圾。但隨著農村垃圾數量的增加,成分的復雜,傳統的農村垃圾處理方式已經不能滿足農村垃圾處理的需要。當前情況下,村民在一定程度上保存原有垃圾處理方式的基礎上,更多的開始采用填埋、焚燒、漚肥等方式來處理農村垃圾特別是農村的產業垃圾。
2.農村垃圾處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處理簡單、隨意,環境污染嚴重。村民在面對數量大、成分復雜的垃圾時開始采用焚燒、填埋、漚肥等看似比較科學的方法來處理。但是與城市的焚燒、填埋、漚肥等垃圾處理方式相比,農村的垃圾處理缺乏完善的垃圾處理系統和運作機制,呈現出處理主體個體化、分散化,技術水平低,處理不徹底,造成巨大的環境污染等特點。
(2)缺乏足夠的資金支持。農村垃圾的處理需要大量的資金,但是由于村莊可支配的公共產品有限,村莊自身無法拿出大量的資金來處理村莊內部的垃圾。市縣鄉等各級政府則會更多的將政府財政向城市和鄉鎮傾斜,大量的資金投入城市和鄉鎮的垃圾處理,基本沒有專項資金參與農村垃圾的處理,農村產生的垃圾無法得到及時有效的處理。
(3)村民的環保意識薄弱。農村垃圾處理問題的解決需要全民共同參與,需要農民的積極配合。但是當前村民“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思想嚴重,村民的衛生意識較為落后、環保意識較為淡薄、價值觀念滯后、生態意識不強、思想認識不足,成為制約農村垃圾處理的主觀因素。
三、農村垃圾生態化處理措施
1.新農村建設與農村垃圾處理有機結合。也就是把新農村建設與古村落保護有機結合,大力推廣沼氣工程,以清潔能源取代薪柴,改善了村莊環境;大力推廣豬-沼-茶-豬-沼-果等模式處理畜禽糞便,既促進了農業生產發展,又改善了農業環境;劃定畜禽養殖區,專門供農民建舍飼養牲畜,解決人畜混居問題,保護人居環境。
2.借鑒城市垃圾處理方式,有條件地構筑技術性垃圾處理體系。建設城鄉統一的污水管網和垃圾收集-中轉-處理網絡等基礎設施,建設垃圾焚燒發電廠,加快實施城鄉環保一體化。
3.完善鄉村垃圾處理基礎設施,引進垃圾處理產業,實行垃圾分類回收獎勵制度。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快鄉村基礎設施的建設,并開始有條件地建立垃圾處理產業,積極引進市場資金投資。在垃圾收購站,對可回收利用垃圾實行獎勵制度,比如用一定數量的可回收利用垃圾兌換洗衣粉、香皂、洗發水等日常生活用品。
4.加強行政引導作用。農村垃圾的處理既是村民的私事,也是公事,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一個方面。村民的自治力是有限的,政府有責任有義務履行管理公共衛生事業的職責,農村垃圾是引發農村公共衛生問題的一個重要誘因,由于農村與城市之間的相關性,政府更應重視農村垃圾的處理問題。政府在農村垃圾處理中的定位是一個引導者和一個管理者。引導者的角色就是引導政府有限資金投入到資源再利用產業,引導并鼓勵各類社會資金參與農村垃圾處理設施的建設和運營,逐步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運營主體企業化,運行管理市場化。
作為一個管理者角色,政府應將農村垃圾處理系統的建設納入規劃之中,并進行適當的財政政策的傾斜。垃圾處理系統是社會公共服務體系的組成部分,政府在城市已經構筑了一個完善的服務體系。在農村也應該把其囊括在內并不斷完善。尤其在以兩處調查地為代表的南北方經濟欠發達農村,在村民收入不高的現實狀況下,政府的財政支持是必需的,政府應切實承擔起相應的組織、協調、引導責任。
參考文獻:
[1]淺談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的現狀及對策[J]. 吳畏. 再生資源與循環經濟. 2011(06).
[2]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方式調查[J]. 胡春芳,閔文江. 河北農業科學. 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