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應洪
摘 要:最近這幾年,農業綜合開發都是朝著改善農業的基礎設施,提升農業的綜合能力,為現代農業服務的目標在進行著。并且根據相關的部署要求,以農業綜合開發中低產田為改造的重點,加強相關的領導,進行科學的規劃,將國土、水利以及農委等部門項目資金進行一定的整合,全方位的促進高標準的農田建設的腳步。集中推進高標準農田示范區建設,不僅僅是提高國家農業項目投資效益的重要手段,也是發展現代農業的物質基礎,還是體現現代農業文明,促進農業產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關鍵詞:農田建設;農業發展;農業文明
開展高標準的農田示范工程項目建設,是農業綜合開發在新的歷史階段采取的一個新舉措,同時也是提升中低產田改造水平,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客觀需要。本縣積極的抓住機遇,進行精心的謀劃,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的建設,并取得了相關的經驗,再此便為農業的整體發展進步提供一些借鑒。
一、整合項目,按照園區化建設高標準農田
進行項目的整合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統一思想以及統一規劃。縣政府建立了榮縣高標準農田聯席會議,并且定期或不定期召開相關的會議,按照園區化的理念,集中建設的方法,統一縣級各部門的思想。建設高標準農田,一定做到統一規劃,統一地域,統一標準以及統一施工。
1.整合項目,科學布局
本縣圍繞著高標準項目的相關建設標準,堅持高標準的建設、高起點的科學規劃布局。在整體的規劃中,遵循超前性、綜合性以及可行性的三大原則,對相關的項目區進行科學的規劃、布局以及設計。根據相關工作人員的整理,我縣累計合財政、農業、牧業、扶貧、發改等項目16個,總投資4.8億元。另外,對于農業基礎和自然條件好的區域,以旭水河流域的鼎新鎮、樂德鎮為代表的12個村,有關他們的項目一定要充分考慮其之間的相互協調,合理布局。
2.調查到戶,設計到田
按照項目的要求以及農戶生產需求,進行了細致的勘察,為項目科學設計提供了有力的基礎。最終實現設計到戶到田。
3.強化監管,提高質量管理
根據相關的高標準農田建設要求,采取一些綜合的措施,不斷的提高項目建設的標準,對其進行精心的施工,對質量管理進行嚴格把控,將項目真正打造成一個“亮點”工程。由于高標準農田項目的工程實施時間相對比較短,任務也比較艱巨,建設標準要求還高,因此,為了讓工程的質量可以經得起人民群眾以及時間的檢驗,對項目法人制、監理制、招投標制以及公示制等等各項相關工作制度都進行了完善與健全,除此之外,關于施工隊的選擇,也是按照公開、公正的要求,選擇技術過關以及施工水平好的一些施工團隊。
4.因地制宜,引導發展促進農民增收
第一,做好產業發展規劃。因地制宜發展產業,將其規模化以及系統化。第二,加強相關技術的培訓,大力開展相應的各類專業技術培訓工作。最后,做好相關的產業服務。目標成立6個專業合作社以及培養35位經紀人。
二、取得的顯著成效
按照《四川省榮縣“十二五”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11-2015),堅持高標準高質量,集中成片,規模建設的原則,打破行政區域界線,以雙石鎮石羅、大竹村;鼎新鎮鯉魚、永勝村;樂德南華、回龍殿村等12個村為核心,規劃建設高標準農田示范區1.2萬畝,其中核心區0.8萬畝。通過2011年到2014年連續四年建設,高標準農田示范區全面建成。
項目區涉及12個村,155個村民組,7480戶農戶,22103人,耕地面積28717.8畝,其中水田17426.8畝,旱地11291畝。累計整合項目11個,總投資1.88億元,其中各級財政資金0.84億元。建成村組道路168.9公里,其中路面硬化61.2公里,泥結碎石路107.7公里;山平塘438口,蓄水池128口,囤水田756口;排灌渠84.5公里,便民路106公里,提灌站58站,裝機容量1589.5千瓦,有效灌面43699畝。實現了田網、渠網、路網配套,土地流轉加快,生產能力提升,農民收入增長,產業不斷優化強化,農業經營主體不斷擴大,實現新的突破新的發展。
1.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壯大,土地流轉加快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受讓流轉土地面積擴大,種植效益提高。核心區土地流轉規模達到3869畝,占核心區面積的55.1%,其中四川大農和農業有限公司受轉土地980畝;新增家庭農場5戶,種植大戶39戶,受轉土地2889畝。農業公司、家庭農場、種植大戶受轉土地,看重的是田土大塊,生產、交通、水利等生產基礎條件好,能夠實現機械化耕種,規模化生產,降低勞力成本,發展特色產業,提高生產效益。
2.現代農業發展步伐加快,生產能力提升
示范區水稻耕種收實現了機械化,作物品種實現了良種化,菜地生產實現了標準化、規模化,特色產業實現了新的發展。項目區1.7萬畝水稻,2015年全部種植德香4013、川優6207等優質稻,優質稻比重達到100%。四川大農和公司訂單水稻0.35萬畝,占水稻總面積的20.6%,成為該公司穩定的優質大米原料基地。糧食復合模式生產技術標準日趨規范,水稻+番茄、水稻+茄子、水稻+黃瓜三種模式,成糧經復合生產主導模式。水稻、瓜果品種選擇,茬口銜接形成了固定的技術模式。鼎新鎮鯉魚村,水稻+番茄(大棚),水稻單產900斤/畝以上,茄果產量4500公斤/畝以上,收入1萬元,形成我縣獨具特色的“千斤糧、萬元錢”糧經復合模式,顯現出很好種植效益、經濟效益。鼎新鎮鯉魚村,今年,水稻+番茄(大棚)種植面積 畝,水稻平均單產900斤/畝以上,番茄產量4800公斤/畝,收入1萬元。近年,利用硬化后田埂不易損毀,保水性好的優點,發展稻+魚、稻+蝦(龍蝦)模式,省時、省工、省事、不影響水稻產量,受到水稻種植大戶、家庭農場的歡迎, 平均畝產田魚達到50公斤以上,龍蝦產量250公斤以上。
3.糧經產業快速發展,農民收入增長
鼎新、雙石、樂德鎮3個鎮,2010年--2014年,糧食總產從7.1萬噸增加到7.9萬噸,增長11.3%,農民人均純收入從5731元/年增加到13156元/年,增長129.6%,兩項增幅分別高于全縣平均水平5.3和43.4個百分點。三個鎮國土面積為全縣的12.3%,而糧食總產則占全縣的19.1%,產糧水平高于全縣6.8個百分點。2014年,項目區稻菜輪作面積達到0.6萬畝,占水稻種植面積 35.3%,新發展稻魚1000畝,稻蝦1200畝,新增產值9500萬元。
4.推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快速發展
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的經濟組織以及相應的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是促進農業的規模經營,提升農業現代化、市場化以及社會程度的一個必然要求。高標準的農田建設,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促進了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發展,相關的項目區已建成養殖、農機服務等等的專業合作社。相關的農村專業組織的建立,不僅僅擴大了經濟的規模,還對技術、資金、信息、市場以及品牌等資源的共享由很大的促進作用,真正的實現了農產品與市場的對接,提高了市場競爭的能力,進而促進了農產品的升值以及銷量,讓農民得到更多經濟效益,已經成為目前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增強農民組織化程度以及提高農民收入的一股重要力量。
三、結束語
高標準的農田建設一方面可以促進農業的增產增收,擴大農業的有效耕地面積,另一方面對農用地利用結構由優化作用,對農田基礎的設施條件有所改善,從而提高耕地的產量以及等級。所以,加強高標準農田的相關項目的建設,不但可以增加農民的收入,促進我國農業的快速發展,還可以保障國家的糧食安全,促進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參考文獻
[1]陽小民 . 高標準農田建設技術 (6) 障礙層次型農田高標改造 [J]. 湖南農業,2014(6):35.
[2]彭澧麗,龍方. 中國糧食生產政策對糧食生產影響的經濟學分析[J]. 糧食科技與經濟. 2014(01).
[3]丁云清,尤龍威,夏繼國,曾選偉,鄭仕科,肖寶剛,陳祖宏. 推動農業三產融合,加快現代農業發展[J]. 作物研究. 20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