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
摘要:宋代文學家族往往起源于寒族,在家族政治勢力和經濟實力下降的同時,需要依靠文學影響力,從而保證家族聲譽的維持。宋代文學家族所提倡的道德教育主要以氣節為前提,重視禮儀人品,宋代文學家族更加關注圖書的積累以及博學風氣的養成,這對后期宋代文學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家族文學作品大多具備相似性和變異性兩個方面,在相似性和變異性兩方面的影響下,不同家族文學大多表現著共同的思想意識,通過本文對宋代文學家族與家族文學的研究和分析,以便進一步加深自己在這一方面的理解和認識。
關鍵詞:宋代;文學家族
由于受到宋代右文政策以及其他方面的因素影響,文化家族在宋代出現并得到進一步發展,其經歷時間較長,作為文化家族一大次生態發展形態,文學家族更加受到當時的關注,且表現極為突出,在當時社會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通過本文對宋代澶州晁氏以及眉山蘇氏等較為著名的文學家族為研究內容,從而深入了解和認識宋代的文學家族和家族文學。
一、宋代文學家族及其特征展現
所謂宋代文學家族,就是指以文學為主要顯現的宋代家族。一個家族的一代人或者是兩代人、三代人甚至更多都是以文學能人出名,或者是以文學著稱在世的家族成員,這種家族就可以被稱為文學家族。經過初期考察發現,宋代文學家族的數量較多,遍布范圍較為廣泛,且具有較高的聲譽和影響力。宋代一代人以文學著稱的家族不在少數,比如以“二宋”(宋庠、宋祁)著稱的雍丘宋氏家族、以“四洪”(洪朋、洪炎、洪芻、洪羽)著稱的南昌洪氏家族等等。而宋代兩代人或者三代人以文學著稱的家族更是之多,比如眉山蘇氏(蘇軾、蘇洵、蘇轍)、東萊呂氏(呂公著、呂本中、呂祖謙)等等。除此之外,宋代當時也有很多文學大家在獲得能文之名之后就已經淡出了后人的視野,但是其家族歷史和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仍舊可以人人稱道。
宋代文學家族的分布可遍及南北各個地區,除去上述提到的文學家族之外,還有不少知名之人。比如山東省的章丘李氏(李格非、李清照)、湖北省的蘄春林氏(林敏功、林敏修)以及福建省的邵嚴氏(嚴羽、嚴仁)、莆田劉氏(劉夙、劉克莊、劉克遜)等等。其分布地域呈現出不平衡的發展狀態,但是普遍存在著一定的規律性,大多集中在文化教育的發達區域,且以江西、浙江為主要聚集地。宋代文學家族既在地域分布方面具備著鮮明特色,在興起的方式也有其自身的獨特之處,宋代很多家族往往依靠文學起家,并得到了極為顯著的成就,可以說,文學在宋代可以承擔起一個家族的振興和發展,宋代文學家族大多在政治地位下降且經濟實力薄弱的情況下通過文學創作使其家族屹立不倒,家族聲譽之所以保持不敗之地,也大多是因為文學的價值和影響。
二、宋代文學家族的教育以及對文學的影響
宋代文學家族是文化家族的主要類型之一,所以更加重視家族自身的文化教育,其中主要涉及了兩個方面:道德品質和文化素養,相當于宋代當時極盡宣揚和贊頌的道德和文學(古人對文學概念的定義較為廣泛,從文體的角度分析,主要包括純文學性質的文體和實用性文體)。文化教育會對家族文人產生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不存在這一文化教育,宋代文人很有可能無法具備那些儒雅風流,宋代文學也很有可能失去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蘊。
宋代文學家族的道德教育首先強調敬宗睦族、悌孝仁愛的家族禮法傳承。由于缺少六朝世族如此的世襲特權和制度保護,作為一種補償,宋代家族往往比前代更加重視以血緣為基礎促使家族以一個社會團體為核心戰勝重重困難,進而可以長久保存下來。敬宗睦族、悌孝仁愛是保證一個家族團結友善的基礎保障,如果不存在這種思想,那么很容易出現內訌,最終造成一個家族的分崩離析。在政治地位和經濟實力無法得到長期保存的情況下,宋代的多數家族逐漸認識到文化教育是保證家族處于不敗地位的關鍵渠道。宋代文學家族的文化教育途徑主要涉及圖書的積累、博學風氣的培養以及對后代文學創作才能的發現等等。擁有豐富化的藏書,既有利于保證弟子可以接收到更為優越的文化條件,也可以逐漸培養起家族的濃厚的文化底蘊和讀書意識,最終構成了家族成員在科第和文學方面的成功范例,這也是保證一個家族長盛不衰的關鍵。另外,除去豐厚的藏書,文學家族成員必須嗜學且博學,進而潛移默化地養成優良的學習風氣。宋代文學家族的優勢在于對后代文學才能的教育,通過不遺余力地贊賞、培養和呵護,從而為后輩的發展創造可靠保障。
結語:
綜上所述,文學創作體現著一個家族的文化底蘊和創造性的才能,每一人都存在于一個家族之中,文學創作與家族相互作用,不可分割。宋代文學家族進行創作的重要題材取向主要包括兩個方面:敬祖和親情。文學家族通過文學創作得到生存,文學家族的興起和發展則涉及多個方面的因素影響,宋代文學家族的出現是家族發展的必然產物,家族是十分重要的社會單元和歷史因素,家族的出現在文學歷史上是極為關鍵的部分。
參考文獻:
[1]張劍,呂肖奐.宋代的文學家族與家族文學[J].文學評論,2006,04:128-136.[2017-08-04].
[2]湯江浩.北宋臨川王氏家族及文學考論:以王安石為中心[D].福建師范大學,20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