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勇

玉米是高產的糧食作物,在我國糧食生產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的種植面積僅次于水稻和小麥,位居雜糧之首。然而,玉米上的病蟲害卻多達300種左右,特別是玉米螟,又名鉆心蟲,對玉米的健康生長構成嚴重威脅,因此,如何防治玉米害蟲,使玉米豐產豐收,確保玉米在我國糧食生產中的主導地位,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大課題!
玉米螟,屬鱗翅目,螟蛾科,又名玉米鉆心蟲,是一種世界性大害蟲,在我國除西藏.青海尚未見報道外,各省(市.區)均有發生,尤以東北.華北.華東和西北的為害最重。玉米螟食性極雜,寄主植物達200多種,主要為害玉米.高粱.谷子等,有時也為害棉花。它以幼蟲蛀莖為害,谷類莖桿組織遭受破壞,影響養分輸送,同時易遭風折,穗部發育不全,籽粒灌漿不滿。在玉米穗期還常蛀食穗軸,咬食花絲及籽粒,引起籽粒霉爛。發生嚴重地區,春玉米減產10%左右,夏玉米可減產20-30%;谷子苗期被蛀,造成枯心,枯心率可達10-30%。在棉花上1-3齡幼蟲主要蛀食嫩頭和主莖,使上部萎蔫,大齡幼蟲多蛀青齡,引起棉齡腐爛及落齡。
由于地區不同,玉米螟一年發生的代數也不一樣,隨各地和海拔增高而減少。玉米螟成蟲大多在夜間羽化,白天躲藏在茂密的作物或雜草叢內,夜間活動,飛翔力強,有趨光性,成蟲羽化后當天即可交尾,1-2天后開始產卵。卵期3-4天,幼蟲孵化后,群集卵殼上,取食卵殼,約1小時后開始分散爬行。幼蟲4齡前表現為潛藏,4齡后則大量鉆蛀。后期鉆蛀為害,蛀孔外常有大量鋸末狀蟲糞,是識別此蟲的明顯特征。幼蟲期在生長季節約20-30天,老熟后,一般在被害部位附近化蛹,蛹期4-10天,越冬代蛹期較長。
玉米螟對作物危害極大,必須全面加以防治。防治玉米螟,必須采用田內.外相結合,越冬期與生長季節結合,農藥防治與其他方法相結合的綜合防治策略,重點抓好心葉末期,特別是第一代幼蟲的防治工作:
1.農業防治法:處理越冬寄主,壓低蟲口基數;選用抗蟲品種;因地制宜地改革耕作制度和作物布局,避過玉米螟嚴重為害期。
2.生物防治法:釋放赤眼蜂;白僵菌防治,用1公斤含孢子量為每克50-100億的白僵菌粉,兌煤渣顆粒10公斤,于心葉中期每株施入2克效果可達60-88.3%。此法特效期長且很少傷害天敵,但在蠶區不能使用。
3.化學防治法:各地經驗以心葉末期施用顆粒劑最經濟有效。可用含有效成分1%一六0五顆粒或2%辛硫磷.2.5%螟蛉畏及1-2.5%西維困顆粒劑均有良好效果。
4.誘殺成蟲:有條件時可利用黑光燈或性誘劑誘殺成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