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2年末,歐美18家博物館館長聯(lián)合發(fā)表《關(guān)于普世性博物館的價值及重要性的宣言》,以“博物館的普世性”為理由支持大英博物館拒還希臘大理石雕。然而,解讀大英博物館海外收藏的歷史與現(xiàn)狀,宣言中的博物館普世性無非是歐美博物館為保衛(wèi)其既得利益做出的自我辯解。
關(guān)鍵詞:普世性博物館;大英博物館;海外收藏
一
2002年12月11日,美國的芝加哥藝術(shù)學(xué)院、波士頓美術(shù)博物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俄羅斯的圣彼得堡艾爾米塔什博物館和法國的巴黎盧浮宮博物館等七國十八家博物館的館長在德國慕尼黑聯(lián)合發(fā)表了一項《關(guān)于普世性博物館的價值及重要性的宣言》(以下簡稱《普世宣言》),主要內(nèi)容如下:
“國際博物館界公認必須嚴厲阻止非法販賣考古文物、藝術(shù)品及民族工藝品,但是我們應(yīng)該以不同的感受及不同的價值來看待那些在早期獲得的、反映了那個時代特點的作品。那些幾十年前,甚至幾百年前就已陳列在遍及歐美的博物館中的文物和紀念作品,是在和現(xiàn)在完全不同的情況下入藏的。
長期以來,無論是通過購買還是通過捐贈等形式獲得的文物已經(jīng)成為保存它們的博物館的一部分,并已延伸成為它們所在國家的遺產(chǎn)的一部分。今天,我們對作品的原生背景十分敏感,但我們也不應(yīng)忽視一個事實,那就是博物館也為那些很久以前就脫離了其原生環(huán)境的作品提供了一個有效和有價值的環(huán)境。
如果不是世界各地的觀眾能在各大博物館欣賞到反映古文明的藏品,對古文明的熱愛不會像現(xiàn)在這樣普及并深入人心。的確,古希臘雕塑就是這一觀點及在公眾收藏方面重要性的絕佳例證。對希臘藝術(shù)的追慕之風古已有之,到文藝復(fù)興時期的意大利又再度興起并傳到歐洲其他地區(qū)并遠播美洲。世界各地博物館的希臘藏品體現(xiàn)著希臘雕塑對全人類的重要意義及其對當代世界的持久價值。此外,在這些作品被觀摩研究,被用來與其他偉大文明做近距離比較時,這種希臘藝術(shù)的典型性體現(xiàn)得更加明顯。
呼吁歸還多年來一直由博物館收藏的文物已經(jīng)成為博物館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雖需針對個案具體分析,但我們應(yīng)該承認,博物館不只為某一個國家的公民服務(wù),還為每一個國家的公民服務(wù)。博物館是文化發(fā)展的媒介,它的使命是通過一個不斷的詮釋進程來增進知識。每一件文物都服務(wù)于這個進程。對藏品豐富多元的博物館的收藏重點進行限制就將是對所有觀眾的損害?!?/p>
就在《普世宣言》發(fā)表的同時,希臘正要求大英博物館返還19世紀被英國貴族埃爾金勛爵運到英國,目前收藏在倫敦的大英博物館內(nèi)的古代希臘帕臺農(nóng)神廟的部分雕刻與建筑殘件(又稱“埃爾金大理石雕”)。
早在1982年8月,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上,希臘政府便向英國追索這件文物,這一要求以多數(shù)票得到大會通過,但投票沒有強制力。此后,希臘多次向英國提出歸還要求,兩國的外交關(guān)系還幾度受到“埃爾金石雕”的影響。還有人不斷在帕特農(nóng)神廟前向各國游客散發(fā)材料,要求英國歸還雕塑。而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前,希臘的這次呼吁更是得到了國際上的廣泛關(guān)注。
但2003年2月23日,大英博物館館長麥克格雷戈明確表示,埃爾金大理石雕永遠不會歸還給希臘。
很顯然,《普世宣言》為大英博物館繼續(xù)收藏這件原本并不屬于英國珍貴的文物找到了合理的理由,讓其在洶涌的輿論中站住了腳跟。這個理由就是博物館的“普世性”,即大英博物館是一座普世性博物館。
二
大英博物館館藏豐富。其藏品由跨越世界文化史的800多萬件文物組成,從原始人類的石器到20世紀的版畫,藏品范圍幾乎遍布世界上的每一個角落。其中東方收藏達14萬件。僅中國收藏就有2.3萬件,長期陳列在中國館的約有2000件,涵蓋了7000多年的歷史和整個藝術(shù)類別。
大英博物館這些普世性的收藏究竟從何而來?我們就從其最著名的海外收藏說起。
埃及展廳無疑是大英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王”。展廳的入口處就是被稱為“博物館最偉大的收藏之一”的羅塞塔石碑。石碑制作于公元前196年,刻有埃及國王托勒密五世詔書,最早是在1799年時由隨拿破侖出征埃及的法軍上尉皮耶-佛罕索瓦·札維耶·布夏賀在一個埃及港灣城市羅塞塔發(fā)現(xiàn),隨后被送往拿破侖在開羅設(shè)立的埃及研究所。1801年,拿破侖的大軍被英軍打敗投降,羅塞塔碑輾轉(zhuǎn)到英國手中,自1802年起保存于大英博物館中并公開展示。在埃及自己的博物館中,也只有復(fù)制品。
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亞尼的死者之書也陳列在這個展廳中。其創(chuàng)作于公元前1250年。收藏家,或者也可以說是盜墓者佛里斯班士于1887年在尼羅河中游克索西岸的墓室中發(fā)現(xiàn)。
除此之外還有拉美西斯二世頭像。1818年由英國駐埃及總領(lǐng)事捐獻給博物館。
在非洲展廳中比較引人注目的是西非貝寧象牙面具和銅鑄頭像。1897年英軍侵入貝寧,流放了貝寧國王,并將王宮中的青銅和象牙雕刻藝術(shù)品洗掠一空[1]。
大英博物館也是收藏中國流失海外文物最多的一座外國博物館。在專門陳列中國文物的33號陳列廳中,幾十平米的敦煌壁畫上被當年所謂的“西方探險家”切割的傷痕清晰可見。在敦煌藏經(jīng)洞的4萬多件經(jīng)書書稿中,也有1.3萬件在大英博物館里。這些便是敦煌藏經(jīng)洞被盜的始作俑者斯坦因從王道士手中買來的珍品。
而在不對外開放的斯坦因密室里,還藏著另一件珍貴文物——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唐代摹本。這原本是乾隆皇帝的心愛之物,收藏于圓明園中。1860年從圓明園中被盜走,1903年被大英博物館收藏,成為該館最重要的東方文物。北京故宮博物院現(xiàn)收藏有《女史箴圖》宋代摹本,其藝術(shù)價值遠低于這一件。
上述藏品還只是大英博物館非凡收藏中的冰山一角。這座普世性博物館曾自豪地宣稱:“縱覽今日館藏,無論文化地域或年代范圍,均可稱首屈一指?!钡?,首屈一指的收藏卻有著不光彩的來源。它們是英國殖民掠奪來的戰(zhàn)利品?!坝鴱娛r領(lǐng)土增加了111倍,從殖民地巧取豪奪的文物增加了100倍”[2]。endprint
而隨著殖民時代日益遠去,亞非拉被殖民國家紛紛取得獨立,近些年來要求大英博物館返還掠奪來的文物的呼聲也越來越強烈。尼日利亞要求歸還貝寧象牙面具,贊比亞提出收回舊石器時代“布羅肯山”人,埃塞俄比亞索要英國探險隊拿走的王冠,斯里蘭卡開了一張清單,上面列出了35件珍稀文物[3]。
對此,大英博物館的回答也很明確——不會歸還。因為“長期以來,無論是通過購買還是通過捐贈等形式獲得的文物已經(jīng)成為保存它們的博物館的一部分,并已延伸成為它們所在國家的遺產(chǎn)的一部分”、“博物館不只為某一個國家的公民服務(wù),還為每一個國家的公民服務(wù)”。
不僅不會歸還,借用都不可以。當1977年貝寧要借用象牙面具時,大英博物館答復(fù):“象牙面具很容易破碎,不適于空運,而且那里氣候也不適宜?!?001年希臘要向大英博物館永久借用埃爾金大理石雕時,大英博物館館長答復(fù)說:“英國是這些石雕的最好歸宿,因為大英博物館能在更廣闊的古代世界中展示這些希臘雕刻藝術(shù)成就?!盵4]
為了留住這些收藏,大英博物館甚至不惜對歷史作出特別的解讀。其紀念冊中是這樣描述埃爾金勛爵肢解一部分帕臺農(nóng)神廟石雕后并將其運回英國這一事件的——“1799年,埃爾金勛爵被認命為駐君士坦丁堡大使,出于對古希臘遺址被毀的憂慮,他召集一組藝術(shù)家和建筑師對遺址的幸存部分予以記錄,而后獲當局允許將其運走,這批雕刻1802年抵達英國,埃爾金向公眾做了展示。十四年后,由于經(jīng)濟拮據(jù),他把它們賣給了政府”[5]。
對于這一系列的行為,蘇東海先生曾撰文指出:“放在我這里比放在你那里更好,因為我是普世性博物館。這就是這套強權(quán)邏輯的‘理論核心。[6]”
三
博物館不僅是一個收藏機構(gòu),還是一個教育機構(gòu)。普世性博物館有了普世性的收藏,就應(yīng)該承擔普世性的教育。
《普世宣言》中說:“博物館不只為某一個國家的公民服務(wù),還為每一個國家的公民服務(wù)。博物館是文化發(fā)展的媒介,它的使命是通過一個不斷的詮釋進程來增進知識。每一件文物都服務(wù)于這個進程。對藏品豐富多元的博物館的收藏重點進行限制就將是對所有觀眾的損害?!倍聦嵣鲜?,殖民時代遭受文物掠奪的不幸命運的國家在今天幾乎都是發(fā)展中國家,這些國家的絕大多數(shù)公民終其一生也沒有一次出國旅行的機會,更不要說是去發(fā)達國家的普世性博物館欣賞自己國家的古老文物了。普世性博物館主要還是在為發(fā)達國家的公民服務(wù)。
而文物大量集中在歐美發(fā)達國家的博物館中,造成了歐亞博物館收藏嚴重不平衡的現(xiàn)狀!“一方面普世性博物館收藏與展示著普世文物,另一方面不平等的受害國的博物館典藏匾乏之極,不要說外國文物,就是本國文物的收藏也難望普世性博物館之項背。[7]”
1761年的第一本博物館指南中說:“求知欲幾乎遍及全球…而保存這一時代豐富知識的最佳途徑莫過于在每一個國家都建立象大英博物館一樣的收藏機構(gòu)?!泵恳粋€國家的公民都需要一個象大英博物館這樣的收藏機構(gòu)來滿足他們的求知欲。許多受害國的公民沒有能力赴歐美參觀普世性博物館,自己國家的博物館又缺乏用來進行教育的收藏,他們在博物館中接受教育的機會實際上變相地受到了損害。
“通過那些仍然存在的古跡和傳統(tǒng),我們才能明白我們是誰,我們從哪里來又到哪里去”[8]。國內(nèi)博物館收藏貧乏不僅損害了受害國家的公民接受博物館教育的機會,還損害他們進一步了解自己的國家和民族,再一次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機會。
我們承認在某些特殊的歷史時期,普世性博物館“為那些很久以前就脫離了其原生環(huán)境的作品提供了一個有效和有價值的環(huán)境”。但是正如這些博物館自己所說,這些文物是全人類的共同遺產(chǎn),保護它們是全人類的義務(wù)。普世性博物館不能以盡了應(yīng)盡的義務(wù)作為拒絕返還文物的理由。文物不同于其他物品,文化價值是它最重要的價值。“失去了所蘊涵的文化價值,文物也就很難稱之為文物了”[9]。而將文物與其原生背景人為地割裂,就是對文物文化價值的一種破壞。
盡管如此,如果要讓文物回歸其原生環(huán)境,普世性博物館又會以那些國家的文物保護技術(shù)落后、不能為文物提供最好的保藏條件為借口拒絕返還。就像大英博物館答復(fù)希臘那樣。不過,大英博物館這樣的普世性博物館真的是海外文物最好的保藏機構(gòu)嗎?這恐怕也不盡然。
我國的媒體就曾披露:大英博物館近三分之一的館藏中國文物沒有被正確保存;約90%的中國藏品被置于庫房之中難以展出;甚至本應(yīng)處于密閉保濕狀態(tài)下的中國宋代彩色木雕佛像,其密封條至少已脫落一年卻無人理睬……
那些沒有得到正確保藏的中國文物中包括上文提到的《女史箴圖》唐代摹本。“二十世紀初日本裝裱技術(shù)流行于歐美各國,大英博物館也將《女史箴圖》用日式裝裱方式進行裝裱,導(dǎo)致《女史箴圖》上許多文人書寫的題跋、題簽被裁剪下來,歷史就這樣無知地給割斷了;同時,為了減少開卷,大英博物館將《女史箴圖》攔腰裁為兩截,裝裱在板上懸掛,又由于長期地球引力作用,導(dǎo)致《女史箴圖》開始出現(xiàn)掉渣情況。[10]”
盡管大英博物館擁有頂尖的文物保護技術(shù),但是由于文物眾多,海外文物又與其本土文化存在較大差異,博物館對文物缺乏感情,也不一定具備相關(guān)的文物保護知識,海外文物在博物館中往往得不到最好的保藏。
收藏與教育是博物館職能中非常重要的兩個部分,連同大英博物館在內(nèi)的普世性博物館實現(xiàn)不了普世性的教育,也不一定是海外文物最合適的收藏機構(gòu)?!镀帐佬浴返母灸康木驮谟谝儚妱萋訆Z為偶然收藏、變不平等為普世性、變無恥為高尚、合理又合法地占有殖民時代通過各種行經(jīng)得來的不屬于它們的文物。因為如果所有掠奪來的文物都返還給其原屬國,歐美各國的普世性博物館將空空如也。
四
“普世博物館雖然號稱普世性,但實際上他們所有的只是占有普世的文物,并沒有普世的胸懷。他們只說普世文物對他們參觀者的價值,卻不說創(chuàng)造這些文物的人民要看到自己文化象征物的價值和情感。實際上他們并不是博物館文化全球化的真正擁護者,因為他們并沒有使全球博物館共同繁榮的理想和境界。[11]”endprint
法國大文豪維克多·雨果先生的有一段話留給歐美這些不可一世的普世性博物館:“有一天,兩個來自歐洲的強盜闖進了圓明園。一個強盜洗劫財物,另一個強盜在放火。似乎得勝之后,便可以動手行竊了。他們對圓明園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劫掠,贓物由兩個勝利者均分……兩個勝利者,一個塞滿了腰包,這是看得見的,另一個裝滿了箱篋。他們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歐洲。這就是這兩個強盜的故事。將受到歷史制裁的這兩個強盜,一個叫法蘭西,另一個叫英吉利……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凈凈的法蘭西會把這份戰(zhàn)利品歸還給被掠奪的中國,那才是真正的物主。[12]”
希臘向英國追討埃爾金大理石雕雖然沒有成功,但在此過程中,根據(jù)民意調(diào)查,有半數(shù)以上的英國民眾支持將埃爾金石雕返還給希臘。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前總干事阿馬杜·馬赫塔爾·姆博呼吁:“將不能替代的文化遺產(chǎn)返還其創(chuàng)造者。”
《普世宣言》中提出的博物館普世性或許可以為不光彩的掠奪和占有辯護,真相與正義卻依舊長存于人心。我們期待有一天,這些普世性博物館會將自己解放得干干凈凈,讓其中的普世性文物收藏在它們應(yīng)該在的地方,讓它們深深地與其原生文化相連接,這樣才是善待文物。
善待一個民族創(chuàng)造的文物就是善待一個民族的文化;善待一個民族的文化,就是善待一個民族的靈魂。
參考文獻:
[1]??瞬āW克波·埃約:《對國家藝術(shù)珍寶的威脅》,《防止非法販運文化財產(chǎn):實施1970年教科文組織資料的公約手冊》,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1997年
[2]王重和:《大英博物館的展品》,《新民晚報》,2009年4月15日
[3]同2
[4]蘇東海:《普世性博物館的歷史陳賬與現(xiàn)實的回聲》,《古今農(nóng)業(yè)》,2003年第1期
[5]大英博物館理事會:《大英博物館紀念冊(簡體中文版)》,大英博物館出版社,2004年,P7
[6]同4
[7]同4
[8]美國前第一夫人希拉里·克林頓1999年10月4日——7日在意大利政府、世界銀行、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聯(lián)合舉辦的佛羅倫薩會議上的講話
[9]楊樹明、郭東:《“國際主義”與“國家主義”之爭——文物返還問題探析》,《現(xiàn)代法學(xué)》,2005年,第1期
[10]何冰茜:《唐本〈女史箴圖〉的歸宿爭議》,《群文天地 》,2012年第18期
[11]同4
[12]維克多·雨果:《就英法聯(lián)軍遠征中國給巴特雷上尉的信》,《光明日報》,1995年1月15日第2版
作者簡介:龍珂,中央民族大學(xué)民族學(xué)與社會學(xué)學(xué)院,考古文博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