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夜之飲
城市是人類的骨骼,而音樂是人類的靈魂。解讀一座城市的歷史和風情,不如就解讀它的音樂——時代變遷中,繁榮與人潮來去反復,猶如潮汐,但音樂則永遠留下,為舊居民傳唱,又張開懷抱迎接新居民的到來。音樂是城市的外衣,也是城市的氣質,而在全球林林總總的城市之中,總有一些擎出了獨具特色的音樂旗幟,或低調、或張揚地向世人展現著他們的音樂與他們的驕傲。這一次,讓我們踏上旅行的腳步,漫步過那些獨一無二的音樂之城……
芝加哥:世界藍調之都
芝加哥(Chicago)坐落于美國伊利諾伊州(Illinois),北鄰密歇根湖(Lake Michigan)。作為美國第三大城市與五大湖地區最為重要的城市,長久以來,芝加哥源源不斷地吸引著來自美國全境以至世界范圍內的移民,而他們則將屬于故鄉的音樂在芝加哥的街頭巷尾演奏傳唱。
若要選擇一種音樂代表芝加哥的氣質與靈魂,跳入大多數市民腦海中的第一選擇定然會是藍調。藍調(Blues),或稱“布魯斯”,起源于歷史上美國南方黑人奴隸的贊美歌、抒情歌或勞動歌曲,名稱本身便具有憂傷、憂郁與低落的含義。隨著二戰后一陣新興的移民潮在美國境內涌起,無數來自南方的移民沿著密西西比河溯流而上,最終到達工業蓬勃發展的芝加哥地區,來自密西西比三角洲的藍調也深深影響了芝加哥藍調藝術的發展。上世紀50年代初,芝加哥正式成為了藍調的中心,除卻來自南方的影響,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誕生的鄉村藍調也是芝加哥藍調不可割裂的根基。
芝加哥人愿意把藍調解釋成他們獨有的生活方式,尤其是那些正步入暮年的非裔美國人——對于他們而言,芝加哥藍調是移民和新生活的背景音,他們曾在每個晚上出門去聽藍調,那些為人喜愛的歌手唱著的正是他們的生活,藍調永遠屬于勞動的人。芝加哥曾有無數藍調圣殿式錄音棚,有無數藍調博物館,有一首滾石樂隊(The Rolling Stones)為芝加哥藍調創作的歌曲《密歇根大道2120號(2120 South Michigan Avenue)》,更有數不清的藍調演奏場地和平臺。
若想觸及芝加哥的靈魂與音樂脈絡,一定不能錯過各個藍調酒吧的演出。芝加哥最為出名的藍調酒吧名為“巴蒂·蓋伊傳奇(Buddy Guys Legends)”,酒吧坐落于南環街區(South Loop),其擁有者巴蒂·蓋伊是第一個將藍調音樂電子化的藍調教父,擁有包括終身成就獎在內的六項格萊美大獎(Grammy Award)。此外,坐落于林肯公園(Lincoln Park)的金斯頓酒吧(Kingston Mines)是芝加哥規模最大且經營歷史最久的藍調酒吧,它的兩個舞臺已經成為芝加哥北部的固定演出場地,酒吧還提供南方風味十足的燒烤,十足地還原了六十年前美國藍調中心的景象。
芝加哥還有兩個非常著名的藍調音樂節:每年五月的芝加哥福音音樂節(Chicago Gospel Music Festival)和每年六月的芝加哥藍調音樂節(Chicago Blues Festival),后者是世界上最大的免費藍調音樂節,每年吸引超過五十萬粉絲,證明芝加哥是名副其實的“世界藍調之都”。
洛杉磯:美國西海岸的音樂心臟
洛杉磯(Los Angeles)是美國第二大城市,也是加利福尼亞州(California)和整個美國西海岸的文化、經濟和商業中心。城市的名字來自西班牙語,意為“天使”,因此洛杉磯也有“天使之城”的別名。
洛杉磯作為世界最偉大的音樂之城之一,是西岸爵士樂、搖滾樂、創作歌手運動的中心,對放克(Funk)、朋克(Punk)、嘻哈(Hip-hop)和電子舞曲(Electronic Dance Music)等類型音樂都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2017年的第八十九屆奧斯卡金像獎上,以洛杉磯城市風情和爵士樂(Jazz)為背景基調的歌舞片《愛樂之城(La La Land)》狂攬六獎,成為該屆奧斯卡的最大贏家。此外,洛杉磯擁有世界聞名的藝術學院,有數不清的劇院、露天劇場和音樂廳,全年不間斷地上演各種交響樂、歌劇、音樂劇和話劇,古典與現代在此終日傳播、碰撞,為洛杉磯華麗而近乎瘋狂的音樂史不停書寫新的篇章。
來到洛杉磯,不論喜歡音樂與否,都不能錯過拜訪洛杉磯音樂中心(Los Angeles Music Center)。音樂中心始建于1964年,先后建起了三座劇場和音樂廳,是洛杉磯交響樂團和洛杉磯歌劇院的表演場地,并上演許多著名的百老匯音樂劇。2003年,新落成的華特·迪士尼音樂廳(Walt Disney Concert Hall)使這一文化中心再度大放異彩,不僅成為了洛杉磯愛樂樂團和合唱團的團本部,也成為了洛杉磯極具特色的新地標。
由于音樂歷史極為悠久,街道、酒店和俱樂部串起了洛杉磯的音樂地圖。從齊柏林飛艇(Led Zeppelin)和滾石樂隊都鐘愛的西好萊塢酒店(Andaz West Hollywood)出發,沿著日落大道(Sunset Blvd)就能到達Whisky A Go-Go俱樂部和Barneys Beanery美食酒吧,其中前者催生的音樂類型數不勝數,為無數樂隊所鐘愛,而后者的常客中有吉姆·莫里森(Jim Morrison)和詹妮絲·喬普林(Janis Joplin)等傳奇。
提到洛杉磯和它的音樂,就不得不提與其臨近的科切拉音樂節(Coachella Festival)。自2001年來,在洛杉磯的巨大市場之上,科切拉音樂節已經成為年度全美矚目的焦點,成為一年一度音樂、藝術、時尚狂歡的中心。根據統計,2016年科切拉音樂節販售出了近20萬張門票,盈利九千余萬美元。

塞維利亞:歌劇故鄉
古城塞維利亞(Seville)位于西班牙的西南部,是安達盧西亞自治區(Andalusia)的首府,西班牙第四大城市。塞維利亞是西班牙王國的第一個首都,雖然現今在國際上的知名度不算太高,但在航海大發現的年代,對于彼時的歐洲第一強國西班牙而言,塞維利亞的地位足稱它的王冠明珠。因此,對于熱衷追尋古代傳奇并借古喻今的歌劇創作者而言,塞維利亞就是他們最好的舞臺,他們在這座曾經盛極一時的古城上縱情地揮灑靈感,將一個個耳口相傳的故事進行改編,重新賦予屬于他們自己的時代獨有的活力與魅力。
在塞維利亞的天空下,莫扎特(Mozart)為《唐璜(Don Juan)》和《費加羅的婚禮(The Marriage of Figaro)》譜曲,羅西尼(Rossini)創作了《塞維利亞的理發師(The Barber of Seville)》,比才(Bizet)創作了《卡門(Carmen)》。
在塞維利亞追尋音樂,便要住到老城的中心地帶,緊鄰與教堂與舊皇宮的地方,在古老的街道中走街串巷,尋找每一個人物、每一個音符所留下的故事。西班牙曾在公元8世紀被來自北非的摩爾人(Moors)攻占,直到1492年獲得統一,唐璜在冒險旅途中被轉賣至蘇丹宮廷的故事正是從這段歷史中汲取了靈感。摩爾人在西班牙境內留下了大量古代伊斯蘭文化風格的建筑,塞維利亞的阿爾卡薩宮(Alcazar)便是其中一處。它原本是一座清真寺,又由西班牙的國王們改造成了基督教堂和皇宮,在摩爾式的走廊和庭院基礎上添加了大量的歐洲特色,可謂是塞維利亞歷史上兩種風格交融和諧的典范建筑。數位西班牙鼎盛時期偉人都曾在此居住,包括統一西班牙的費迪南二世(Ferdinand II);他的妻子,著名的伊莎貝拉一世女王(Isabella I)聲名更盛于丈夫——她是那個資助了哥倫布遠航美洲的君主。
疲憊于游覽塞維利亞的古跡,也可選擇到吉他之家(Casa de la Guitarra)和弗拉明戈之家(La Casa del Flamenco)中小坐,聆聽傳統的西班牙音樂,重溫舞女卡門那開放明快的舞蹈。
西班牙廣場(Plaza de Espan)也是塞維利亞之旅中不可錯過的部分。雖然西班牙每一座城市都有西班牙廣場,但沒有哪一座能將城市的歷史與風情展現得那樣具體而獨到——在哥特風格與摩爾風格交融的建筑下,游客可以自由穿過古老的護城河,欣賞參觀考古博物館與民俗博物館。
利物浦:永恒的披頭士
利物浦(Liverpool)位于英格蘭的西北部,是默西塞德郡(Merseyside)的首府,距離倫敦有2小時40分鐘的火車路程。提到利物浦的音樂,就不得不提到披頭士樂隊(The Beatles)——約翰·列儂(John Lennon)、保羅·麥卡尼(Paul McCartney)、林戈·斯塔爾(Ringo Starr)以及喬治·哈里森(George Harrison)——這四個土生土長的利物浦人和他們上世紀最偉大的樂隊永久地改變了搖滾樂和流行樂,改變了世界上所有音樂的面貌,也永遠地改變了利物浦,他們的故鄉。
如若搭乘飛機前往利物浦,追尋披頭士之旅在落地的第一站便拉開了序幕:為紀念意外遇襲身亡的約翰·列儂,利物浦機場更名為“利物浦約翰·列儂機場(Liverpool John Lennon Airport)”,機場的標志是經典的約翰·列儂手繪頭像,并寫著他最為經典歌詞之一,“唯有天空高于我們(Above us only sky)”。
身在利物浦,絕不能忘記去看一看便士巷(Penny Lane)。披頭士的大量音樂MV中都出現過利物浦的實景,便士巷毫無例外地位居其中,與其同名的《便士巷》則是約翰·列儂同母異父的妹妹茱莉亞·拜爾德(Julia Baird)最喜愛的一首歌——最為重要的是,便士巷就在茱莉亞和列儂小時候居住的地方附近,街道一頭是著名的甲殼蟲理發店,對街的幾家酒館是披頭士早期在利物浦表演的固定場所。走過便士巷的窄街,仿佛還能看到發跡之前的披頭士們帶著夜場演出的疲憊穿梭于咖啡館中,吃早餐、聊天,消磨時光。
利物浦的披頭士樂隊博物館(Beatles Museum Halle)緊鄰著標志性的阿爾伯特碼頭(Albert Dock),其中記錄著披頭士樂隊從成立初期到最終解散的時光,收錄有他們從默默無聞到紅極一時的所有故事,并珍藏著披頭士發展的不同時期使用的樂器、樂譜和其他物品。
博物館之外,重溯披頭士回憶還可以選擇參觀洞穴俱樂部(The Cavern Club)。洞穴俱樂部開業于1957年,起初是爵士樂夜店,但在上世紀60年代成為了利物浦的搖滾樂中心。出道初期,披頭士樂隊曾在洞穴俱樂部表演。
維也納:音樂之都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曾給全球數個城市頒發過“音樂之都”的稱號,但每當談及“音樂之都”的時候,第一個閃現在人們腦海中的名字永遠是維也納(Vienna)。
奧地利首都維也納坐落于多瑙河(Danube)畔,是全球第二大德語城市,也是奧地利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久以來,作為歐洲哈布斯堡王室(House of Habsburg)的統治中心和奧匈帝國(Austro-Hungarian Empire)的首都,久駐的宮廷和云集的貴族為藝術的發展創造了極佳的環境。幾百年間,維也納陸續吸引了無數名傳千古的音樂家到來,他們不遠萬里來到維也納,長久居住,然后寫下不朽的樂章——在他們之中,格魯克(Gluck)、貝多芬(Beethoven)和勃拉姆斯(Brahms)生于其他國家,莫扎特(Mozart)、海頓(Haydn)、布魯克納(Bruckner)和馬勒(Mahler)從奧地利境內趕來,至于維也納歌劇歷史上最偉大的成就《玫瑰騎士(Der Rosenkavalier)》,它的創作者是一個從未到過維也納的巴伐利亞人(Bavarian):理查德·施特勞斯(Richard Strauss)。
音樂傳統在維也納不斷繼承發揚了數百年,由一名又一名的偉大音樂家和作曲家薪火相傳:從海頓到莫扎特,從莫扎特到貝多芬,從貝多芬到舒伯特(Schubert),并一直延續到20和21世紀。他們無一忘記維也納的傳統和靈魂,同時又都在此基礎上增添了他們獨有的風格和傳世的創作。
維也納是奧地利乃至歐洲的金色音樂心臟,也是世界的文化與藝術之都。冬日或許不是維也納自然景色最美的時候,但絕對是人文之旅的最佳訪問時間——在街頭巷尾的咖啡店品嘗一杯正宗的維也納咖啡,伴著暖爐和音樂,聽著維也納市民與來自全球各地的人們交談,你總會驚訝于古典與現代精妙的結合,還有維也納人獨到的思想與智慧。
在維也納,一定要聽一場國際頂尖樂團的音樂會。維也納愛樂樂團(Wiener Philharmoniker)是奧地利的音樂外交大使,每年的1月1日都會在維也納金色大廳(The Golden Hall of the Musikverein)舉辦新年音樂會;維也納交響樂團(Wiener Symphoniker)是奧地利最高產的交響樂團,專精于德語區音樂家作品的演奏;維也納童聲合唱團(Vienna Boys Choir)是最為年輕的世界頂級樂團,常規在“穆斯(MuTh)”音樂廳和霍夫堡宮禮拜堂(Hofburg Chapel)演出。此外,2017年是《藍色多瑙河(Blue Danube Waltz)》創作的150周年,不妨去約翰·施特勞斯時代博物館(Museum of the Johann Strauss Dynasty)一探究竟。
納什維爾:鄉村樂與貓王
納什維爾(Nashville)坐落于美國中東部田納西州(Tennessee)的坎伯蘭河(Cumberland River)畔,因紀念美國南北戰爭期間的英雄弗朗西斯·納什(Francis Nash)而得名。納什維爾是美國鄉村音樂(Country Music)的中心,被稱為美國的音樂之都。距離納什維爾市中心不遠的音樂街(Music Row)是音樂制作人和唱片公司聚集的地方,全球四大唱片公司,華納唱片(Warner Music)、百代唱片(EMI)、索尼唱片(Sony Music)、環球音樂(UMG),以及另外80余多家唱片公司都在這里設立辦事處,百余個音樂出版商、錄音室、音樂俱樂部都匯聚于此,可謂是納什維爾的音樂心臟。
納什維爾與音樂之間的故事堪稱傳奇,毫不夸張地說,它是一座被音樂所拯救的城市。在拓展音樂產業之前,它曾是美國最為貧窮的地區之一,直到1927年,音樂制作商拉爾夫·皮爾(Ralph Peer)在田納西州制作了歷史上第一張鄉村音樂專輯,該類音樂的大獲成功使得資金和人流迅速聚集到納什維爾,音樂街很快建成,納什維爾的音樂產業也就此蓬勃發展起來。
提到納什維爾,人們總忘不了“貓王”埃爾維斯·普雷斯利(Elvis Presley)。作為上世紀最偉大的文化偶像和“搖滾之王”,貓王不是在納什維爾出道,但卻是在納什維爾一曲成名。在孟菲斯(Memphis)取得名聲后,小有成就的埃爾維斯與RAC唱片公司簽約,他的第一首單曲《傷心旅店(Heartbreak Hotel)》在1956年發行,并立即成為了全美最當紅的歌曲,貓王旋即成為美國鄉村搖滾樂(Rockabilly)和節奏藍調(Rhythm and Blues)永恒的代言人。
在納什維爾,人們仍能探訪該地第一個設備齊全的錄音室,RAC勝利錄音室B(RCA Victor Studio B)。貓王曾在錄音室B內錄制歌曲長達13年,他所有獲得過格萊美大獎的歌曲都是在此錄制的。經過多次整修,錄音室不僅保留了當年的原貌,還保留有當年的錄音設備,并擔任一座藝術大學的音樂實驗室。
追尋納什維爾如今的音樂風情,必須前往百老匯街(Broadway Street)。與紐約那條享譽世界的同名街道一樣,百老匯街同樣是納什維爾藝術家、表演者和夢想家的聚集地,他們白天散布在城市的各個角落,待到夜間便出現在百老匯街的燈火之中,有些人是出于生計,有些人是出于喜好,更有人懷著娛樂界經年不變的夢想:從微末之處被挖掘,從此走上星光坦途。
格拉斯哥:搖滾蘇格蘭
格拉斯哥(Glasgow)位于蘇格蘭低地的中西部,是蘇格蘭第一大、英國第三大城市。在近千年的歷史中,格拉斯哥由一座克萊德河(River Clyde)畔的小村莊,逐漸成長為英國最大的港口城市,獨有的藝術文化氛圍也就此形成。如今,這座遍地聳立哥特式建筑的工業港城是地下搖滾和獨立流行音樂的孵化器與搖籃,它廣闊的包容心胸和開放自由的土壤滋養了來自四面八方的音樂人,作為英國北方的搖滾之城,它一直燦爛得名副其實。
對于一座蘇格蘭文化濃厚的城市而言,酒吧樂隊表演歷來是格拉斯哥的傳統,只要有登臺的意愿,酒吧絕不會提出拒絕,而幸運的樂隊也多半是從酒吧的舞臺走向世界。特拉維斯(Travis)是酒吧樂隊中極具代表性的一支,這支樂隊在90年代末以英倫搖滾(Britpop)、傳統搖滾(British Trad Rock)、后垃圾(Post-Grunge)等類型音樂席卷了英倫和世界,但在成名前,他們就在市中心特魯里街(Drury Street)的馬蹄鐵酒吧(Horse shoe Bar)登臺演出。另外一處極有代表性的音樂俱樂部名為Nice N Sleazy,名字里帶著“美好”也帶著“庸俗”,那里幾乎每晚都有現場表演,有籍籍無名的音樂愛好者,也有名動英倫搖滾樂隊,比如同樣發跡自格拉斯哥的雪地巡游者(Snow Patrol)。當然,無論是無名樂手還是音樂傳奇,他們和他們的榮耀都永遠屬于格拉斯哥。
作為蘇格蘭最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格拉斯還匯集了眾多的音樂專業人才:皇家蘇格蘭音樂學院(Royal Scottish Academy of Music and Drama)坐落在此,BBC蘇格蘭交響樂團(BBC Scottish Symphony Orchestra)、皇家蘇格蘭國家管弦樂團(Royal Scottish National Orchestra)、等國家級音樂藝術團體同樣在此匯集。每年的爵士音樂節(Jazz Festival)、凱爾特音樂節(Celtic Connections)和西區音樂節(West End Festival)都在這里舉行。
漫步在格拉斯哥,音樂隨時都能與你擦肩而過。在市中心的布坎南大街(Buchannan Street)上,除了繁榮的商業,還有隨處可見的街頭表演者,只要有一支麥克風便可隨心所欲地開嗓。在這里,很容易遇到蘇格蘭本土樂隊卡蘭多尼亞(Clanadonia),樂隊成員均穿著蘇格蘭高地(Highlands)的傳統服飾,留著長發,伴著傳統風笛和沉重的鼓聲表演著原創民歌,樂調中狂野的高地荷爾蒙氣息令人血脈賁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