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性矛盾或緩解麥市貿易應抓品種控質量
文/張春良
在國內麥市結構性矛盾凸顯的背景下,2017年產小麥質量對后期麥市購銷格局影響深刻,麥價將因內在品質差異呈現兩極分化態勢,麥市貿易應抓品種控質量。
2006年以來國內小麥產量連續超過1億噸,從整體上來看,近幾年國內小麥年度產量超過需求量,麥市總體供需格局趨于寬松,但小麥更多以政策性庫存不斷增加的形式存在,且近幾年夏收期間主產區小麥因遭受凍害、熱干風、倒伏、持續降雨等不利天氣影響,其質量受到不同程度影響。在國內專用粉需求旺盛、食品質量安全要求嚴格等因素影響下,面粉加工企業對小麥的內在質量指標要求較往年明顯提高,糧源供給與市場需求匹配度較低。自2015年4月8日2014年產國標三等臨儲小麥拍賣底價上提至2460元/噸后,這一價格再未進行過調整,且2015年產國標三等臨儲小麥拍賣底價同為2460元/噸。據統計,2016年5月底至2017年4月中下旬,國家臨儲小麥累計投放量11358.9172萬噸,實際成交數量843.9001萬噸。相比之下,主產區2016年產托市小麥收購數量2853萬噸,收儲力度大于拍賣成交量使得政策性糧源庫存量趨增。考慮到庫存糧源質量情況以及食品質量要求嚴格導致面粉加工企業糧源加工質量標準提高,庫存糧源符合面粉加工企業質量要求的大打折扣,這使得國內麥市結構性矛盾凸顯。
隨著國內主食品的消費需求升級和城鎮化進程加快,安全優質、營養健康和多元化、個性化、定制化、品牌化的中高端糧油產品消費潛力逐步釋放,將推動加工企業向高附加值產品方向轉型。糧油加工業“十三五”發展規劃指出,積極發展專用粉、全麥粉、預拌粉及各類面制主食品等;在華北、華中、華東、西北等主產區和津冀魯、珠三角等地區,發展小麥加工產業集聚區或集群。隨著國內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專用面粉的需求越來越大,市場需要更多的優質強筋小麥來做生產原料。國內小麥生產與需求仍存在結構性矛盾;強筋、弱筋品種退化及純度不夠,不能滿足加工企業需求,導致結構性短缺,部分品種需要依賴進口。近年來,國內小麥貿易呈持續凈進口格局,年進口量在250~300萬噸,出口量僅在20萬噸左右,進口小麥主要以烘焙用優質強筋麥和弱筋麥為主。據統計,“十二五”期間,國內累計進口小麥數量1691萬噸,2015年比2011年增長1.4倍。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國內累計進口小麥337.43萬噸,同比增加13.51%。據市場監測,由于供應充裕,國際小麥出口市場競爭激烈,配額內進口小麥價格仍較為低廉,因國內外小麥價差處于高位,貿易商進口利潤增加,刺激小麥進口數量同比增加,但由于國內小麥進口實行配額制,私營占比較低,進口小麥供給能力有限。海關總署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中國1~4月累計進口小麥167.25萬噸,同比增加94.77%;其中從澳大利亞進口94.49萬噸,從美國進口51.51萬噸,從加拿大進口8.62萬噸,從哈薩克斯坦進口12.43萬噸。
近兩年來,國內糧食市場形勢發生重大變化,糧食政策調整已經上路,尤其是玉米收儲制度改革有了重大的進展,價格和庫存增速已開始下降。2016年4月28日農業部編制的《全國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2016-2020年)》指出,大力發展市場緊缺的用于加工面包的優質強筋小麥和加工餅干蛋糕的優質弱筋小麥,加工饅頭、面條的中筋或小麥品質提升。農業部印發的《2017年種植業工作要點》指出,強化政策引導,落實小麥、稻谷最低收購價等政策,指導農民合理安排種植結構,穩定北方粳稻和南方雙季稻生產能力,擴大優質小麥面積,確保小麥、水稻面積穩定在8億畝。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要穩定小麥生產,確保口糧絕對安全,重點發展優質強筋弱筋小麥。在地理位置上,一號文件指出要科學合理劃定小麥糧食生產功能區;在產品品質上,一號文件表示要堅持質量興農,實施農業標準化戰略,突出優質、安全、綠色導向,健全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標準體系。據農業部農戶種植意向調查,今年稻谷小麥口糧面積穩定在8億畝左右,優質專用稻谷、小麥種植面積增加近800萬畝。繼2016年早秈稻最低收購價每50公斤下調2元后,2017年生產的早秈稻(三等,下同)、中晚秈稻和粳稻最低收購價格分別為每50公斤130元、136元和150元,較上年分別下調3元、2元和5元,這是2004年國內實行稻谷最低收購價以來的首次全面下調。這意味著小麥這個重要的口糧市場在2018年也將會出現較大的變數,國內小麥市場價格將逐步由近幾年的政策“價格頂”轉變為“托底價”,麥價走勢將更多地取決于其自身供需格局。農業現代化加速推進有利于保證小麥供給數量和質量,新型糧食生產經營主體規?;焖侔l展,有利于優化小麥品種結構。

近10年國內面粉加工業經歷由快速發展至產能嚴重過剩的境地,2006~2015年國內制粉產能從9400多萬噸增至2.2億噸,翻了1.3倍;加工業發展方式粗放、大而不強問題更加突出,產能結構性過剩與優質產能不足并存。從近幾年國內面粉市場產量以及消費情況來看,由于加工業產能過剩以及消費結構升級,普通粉市場低價同質激烈競爭加快行業整合進程,中小型面粉加工企業逐步被淘汰被迫退出市場,市場需求增速乏力,而專用粉市場雖空間較大,但其市場占比較低,增量難以彌補普通粉市場的萎靡。糧油加工業“十三五”發展規劃指出,推動加工業轉型升級,促進糧食“產購儲加銷”一體化和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引導和推動企業強強聯合、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兼并重組,培育一批布局優、效益好、競爭力強的國家級、省級龍頭企業。鼓勵有特色的中小企業發揮地方糧油資源優勢,積極提升技術裝備水平和創新經營方式,主動拓展發展新空間,形成大、中、小型企業合理分工、協調發展的格局;加快糧油加工業調結構、去產能,以營養功能為重點,大力發展成品糧油適度加工和主食產業化;積極發展專用粉、全麥粉、預拌粉及各類面制主食品等;在華北、華中、華東、西北等主產區和津冀魯、珠三角等地區,發展小麥加工產業集聚區或集群,優化新疆、甘肅、陜西、廣東等特色食品區域產業布局,形成小麥粉、面制食品及其副產物綜合利用的循環經濟模式。未來國內面麥產業鏈融合度將進一步提升,龍頭企業與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結成糧食產業化經營聯合體和利益共同體,以品牌為載體,發展規模化種植和標準化生產,通過訂單農業、土地流轉、土地經營權入股等方式建立穩定的原料生產基地,提供良種供給、技術指導、訂單收購、烘干、儲存、加工、銷售等一條龍服務。

隨著國內農業生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小麥生產將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種植品種結構逐步優化,生產進一步規?;?、專業化,實現小麥種植由生產導向向消費導向轉變,充分發揮各個區域、各類產業、各種經營模式的比較優勢,優化小麥品種品質,發展優勢特色產業,打造標準化產業基地,使小麥產品供給不僅數量充足,而且要求品種、質量、安全、營養、方便性契合消費者需要,麥市結構性矛盾將逐步緩解。以往政策收購以常規指標定等定價的方式已無法被用糧主體接受,嘔吐毒素、面筋等內在質量指標成為市場購銷的關注點。糧食流通企業應在小麥貿易上做減法,精簡貿易環節,降低成本。與此同時,做細品種提升附加價值,緊抓加工企業所需品種,嚴控收購質量及收購成本。主動與上下游客戶差異化需求對接,建立優質品種產業基地,引導種植更有市場前景品種,主動融入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與糧食生產者結成經營聯合體和利益共同體,建立信息數據庫,在保持原有購銷渠道的基礎上,積極利用“互聯網+”所帶來的行業機會,借助有影響力的交易平臺進一步打通產銷銜接。做優做精小麥服務,在服務上做加法,圍繞產業鏈轉變做服務,拓展服務項目和質量,通過專收專儲、整理等提升倉儲過程附加價值,提升小麥價格空間。
(作者單位:南方小麥交易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