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松
淺談“糧食經紀人無需辦理糧食收購資格”
文/劉松

根據國家統一部署,去年9月國家糧食局對2004年頒布實施的《糧食收購資格審核管理暫行辦法》進行修訂,主要精神是第三條規定“農民、糧食經紀人、農貿市場糧食交易者等從事糧食收購活動,無需辦理糧食收購資格”和第三十條規定“本辦法中糧食經紀人是指以個人或者家庭為經營主體,直接向種糧農民、其他糧食生產者收購糧食的經營者”。據了解,現有的糧食經紀人大多是農民,大多辦理了個體工商戶執照,以個人或家庭為主開展經營,按規定無需申辦《糧食收購許可證》即可從事糧食收購活動。實際操作中如何準確理解、科學把握上述條款及其利弊,指導基層審批監管和糧食經紀人開展購銷經營,值得關注和思考。筆者就此問題談點看法。
“農民、糧食經紀人、農貿市場糧食交易者等從事糧食收購活動,無需辦理糧食收購資格”的規定,只是降低了從事糧食收購活動的門檻,放寬了從事糧食收購活動的條件,并不是放松了對糧食收購、銷售、儲存等經營活動的監管。相反,在推進“放管服”改革同時,國家和省、市各級政府與有關部門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強事中事后監管,規范糧食購銷經營秩序行為,全力保障糧食市場穩定與糧食安全。
(一)提高了加強糧食流通管理重要性的認識和效能。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糧食工作,把保障糧食安全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來認識。在2014年底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建立健全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的若干意見》,2015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又印發了《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考核辦法》,制定了具體考核細則,進一步明確各級政府、各有關部門單位、廣大糧食經營者在貫徹落實國家糧食工作方針政策、法律法規、制度措施、保障糧食安全等方面的責任和獎懲措施。隨后,國家糧食局還相繼修改制定了糧食質量監管辦法、糧食流通統計制度、糧食倉儲企業備案制度、糧油倉庫管理辦法等一系列具體制度或規定,對廣大糧食經營者在從事糧食購銷經營活動中應該自覺遵守、模范執行的具體事項進行了明確,提出了具體要求。同時,原有《糧食流通管理條例》正在抓緊修訂,起草《糧食法》(草案)經反復修訂完善后提交全國人大討論通過,爭取早日印發實施,全面提高保障糧食安全的立法層次和法律效力。
(二)加強了審批服務的事中事后監管。近幾年來,國家在大力推進行政審批事項“放管服”改革,降低各類經營主體市場準入門檻和條件,方便經營者辦理營業執照、開展購銷經營業務同時,并不是簡單的一放了之,而是轉變了監督管理方式,由原來單純的注重事前審批監管改為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并貫穿于整個經營管理活動全過程。如山東省即墨市政府去年起草了《關于加強事中事后監管推進政府職能轉變的意見》(討論稿)和《即墨市加強事中事后監管責任制規定(試行)》(討論稿),正在廣泛征求意見,即將印發組織實施。在糧食行業內部,糧食行政主管部門也在研究制定加強事中事后管理的具體意見或辦法措施,確保轉變管理職能方式,既要放開,又要管好,健康有序發展。
(三)加快了各類經營主體和公民個人信用體系建設步伐。目前,國家出臺了加強企業和公民信用體系建設的意見,提倡誠實守信、66文明經營、合法經營、守信經營。建立市場主體信用等級分類監管制度,實行信用等級分類監管。對信用良好類市場主體,實施以隨機抽查為重點的日常監管;對違法失信類市場主體,通過公開違法記錄、督促整改、案后回查等措施,實施警示制度;對嚴重違法失信類市場主體,列為重點監管對象,通過公開違法記錄、案后回查、飛行檢查、適時約談、市場禁入等監管措施,實施嚴密監管。同時,加大了對失信行為和個人的懲戒力度,建立失信聯合懲戒機制,在全社會形成“守信者處處受益,失信者寸步難行”的良好秩序和氛圍環境。在糧食部門內部,也在開始研究完善加強企業信用體系建設,根據企業經營管理信用情況實行分級分類管理,重點加強失信行為的日常監督和管理約束,促進整改提高、健康發展。
《辦法》第二條“從事糧食收購活動的企業,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登記管理條例》等規定辦理工商登記,并經縣級以上糧食行政管理部門(審核機關)審核,取得糧食收購資格”和第十六條“糧食收購資格在全國范圍內有效,取得糧食收購資格的企業可以開展跨區域糧食收購”。這兩條規定意味著:只要經營主體是企業性質,都要依法依規辦理《糧食收購許可證》、取得糧食收購資格后方可從事糧食收購活動;只要取得糧食收購資格,都可以開展跨區域糧食收購,進一步增大了收購活動范圍,有利于提高糧食收購數量、質量,增加自己的經營規模、能力和收入;只要取得糧食收購資格,主動接受有關部門監督管理,就能有效密切聯系,加強溝通交流,獲取政策信息,對今后的糧食收購、儲存、銷售、運輸管理等后續工作也有一定好處。
按照《公司登記條例》規定,公司一般可以分為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責任公司。其中一人有限責任公司包括自然人獨資和法人獨資兩種。如果保留個體工商戶營業執照,按照《辦法》規定無需辦證即可從事糧食收購業務,原有的《糧食收購許可證》就要主動申請注銷或由糧食部門公告注銷。如想保留《糧食收購許可證》方便從事跨區域糧食收購等業務,就需要將個體工商戶營業執照先行注銷、變更成為公司營業執照,變更為企業性質,然后再申請辦理《糧食收購許可證》變更業務。
學習理解《條例》《辦法》主要修訂精神,要充分明確《條例》對糧食經營者應承擔的義務和未執行國家糧食質量標準、未及時向售糧者支付售糧款進行處罰的相關規定。《條例》規定糧食經營者應承擔的義務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第十一條規定:“依法從事糧食收購活動的糧食經營者(以下簡稱糧食收購者),應當告知售糧者或者在收購場所公示糧食的品種、質量標準和收購價格。”二是第十二條規定:“糧食收購者收購糧食,應當執行國家糧食質量標準,按質論價,不得損害農民和其他糧食生產者的利益;應當及時向售糧者支付售糧款,不得拖欠;不得接受任何組織或者個人的委托代扣、代繳任何稅、費和其他款項。”三是第十三條規定:“糧食收購者應當向收購地的縣級人民政府糧食行政管理部門定期報告糧食收購數量等有關情況。跨省收購糧食,應當向收購地和糧食收購者所在地的縣級人民政府糧食行政管理部門定期報告糧食收購數量等有關情況。”四是第二十條規定:“從事糧食收購、加工、銷售的經營者,必須保持必要的糧食庫存量。必要時,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最低和最高庫存量的具體標準。”五是第三十四條規定:“糧食應急預案啟動后,所有糧食經營者必須按國家要求承擔應急任務,服從國家的統一安排和調度,保證應急工作的需要。”另外,對未執行國家糧食質量標準的,《條例》第四十四條第一款規定:“由糧食行政管理部門責令改正,
予以警告,可以處20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并由糧食行政管理部門暫停或者取消糧食收購資格。”對被舉報未及時向售糧者支付售糧款的,《條例》第四十四條第二款規定:“由糧食行政管理部門責令改正,予以警告,可以處20萬元以下的罰款。”《條例》的這些規定不因糧食經紀人收購糧食無需辦理《糧食收購許可證》而取消,相反,只要是從事糧食收購業務,都要自覺遵守和執行,也要正確對待和處理。
此外,原有個體工商戶申請變更為有限責任公司(包括一人有限責任公司),需注銷原有個體工商戶執照和辦理新公司設立登記,一是先上本人所在地工商所起名,核準企業名稱,注銷原有個體工商戶營業執照;二是按有限公司設立條件準備材料到市民大廳市場監管部門窗口叫號網上申請辦理,這個比較復雜,目前比較常用的做法是企業或個人委托中介機構代為辦理,更加方便快捷。
(作者單位:山東省即墨市糧食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