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閣
2017年7月1日上午,《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簡稱《框架協議》)在香港簽署。此前的6月28日,內地與香港簽署了《CEPA投資協議》和《CEPA經濟技術合作協議》。兩份協議是CEPA升級的重要組成部分。粵港澳大灣區和CEPA升級,或可視為中央政府支持香港經濟發展和長期繁榮穩定的“禮包”。作為“禮包”,粵港澳大灣區,意義十分重大。
《框架協議》開宗明義提出合作宗旨:“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完善創新合作機制,建立互利共贏合作關系,共同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一國兩制”方針的凸顯,標志著港澳特別是香港在粵港澳大灣區中的特殊功能和定位。粵港澳大灣區一再出現在涉及港澳事務的文件中,可見港澳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心。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與港澳密切相關的國家治理戰略。
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目標是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成為“一帶一路”建設、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承載。實現路徑是深化粵港澳合作,提升城市發展水平和能級,解決城市各自面臨的困難和問題。香港作為大灣區唯一的全球城市,不僅要在大灣區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而且要借助大灣區發展的機遇,應對“傳統優勢相對減弱,新的經濟增長點尚未形成”的挑戰,解決住房等突出的民生問題。在一定意義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香港拓寬了發展空間。而能否充分利用,則取決于香港自身的努力。這是粵港澳大灣區不同以往“禮包”的特別之處。
深港合作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關鍵。深度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拓展和利用更大的發展空間,香港首先需要深化與深圳的合作。對香港參與大灣區建設而言,深港合作的深度和寬度,具有指數功能和風向標意義。
深港經濟具有高度互補性,為深港要素資源及產業的深度合作提供了無限可能。大灣區建設中涉及的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提升市場化水平、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構建協同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共建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培育國際合作新優勢等,如能在深港之間順利推進,就已經是大灣區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涉及兩地社會民生事務的安排,在深港之間也有充分的必要性和較大的協作空間。這是深港關系的特殊性,是其他城市間所沒有的。充分重視這種互補性和特殊性,深港將打造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引擎。這個引擎即使不是“唯一”,但一定不可或缺,否則大灣區建設難免淪為空中樓閣,意義也將大打折扣。
﹝作者系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 .深圳)港澳經濟社會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