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單一城市向都市群轉型,金融中心向“金融+科技”中心轉型,已經成為世界一流灣區發展新潮流,能否實現“雙轉型”,關系到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愿景。大力推動“雙轉型”,有效拓展新空間、打造新動能、培育新主體、構建新機制,粵港澳大灣區將成為全球工業革命策源地、全球高端科技匯集地、全球數字經濟生成地和全球創新生態系統培育地。
[關鍵詞] 粵港澳大灣區 “雙轉型” 新都市群 創新驅動
[中圖分類號] F127 [文獻識別碼] A [文章編號] 1004-6623(2017)04-0007-06
引 言
所謂“雙轉型”,即單一城市向都市群轉型,金融中心向“金融+科技”中心轉型。
單一城市向都市群轉型是城市空間發展和生存狀態的轉型。單一城市的發展空間并非看得見的行政界限,而是通過發達的交通網絡,與周邊地區互聯互通;城市要素資源整合不限于管轄區域,而是在城市內外乃至遠在“飛地”展開,通過大區域、廣覆蓋的資源配置,生成可持續發展新動力。
單一城市向都市群轉型旨在形成“城市的都市群生存狀態”:都市群發展不僅是單一城市發展的重要依托,也是國家、區域、城市競爭力影響力提升及發揮作用的重要平臺與手段。在經濟全球化出現一定程度的發展方向漂移、利益訴求多元的新形勢下,依托都市群發展城市,成為全球頂尖城市的首要選擇。
金融中心向“金融+科技”中心轉型是城市發展動力的轉型。過去20年,從亞洲金融風暴到全球金融海嘯,暴露了單一金融中心城市經濟高度虛擬化的軟肋,也彰顯了跨國公司推動下的全球產業分工格局的缺陷和不足。這些城市(尤其是全球金融中心城市)不僅是波及全球的“蝴蝶效應”的制造者,也是“蝴蝶效應”的受害者?;貧w實體經濟,成為全球金融中心城市重要發展路徑之一。
對大多數發達經濟體而言,回歸乃至重塑制造業并不現實,金融中心城市更是幾乎不可能,因此發展創新科技成為次優選擇,即通過發展創新科技,實現從財富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的動力轉換。大都市是世界創新資源的集聚中心和創新活動的控制中心,是國家綜合實力的代表,標志著國家在世界分工體系中的高度。
2017年全國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在“雙轉型”國際背景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可謂正逢其時。以新都市群與創新驅動為核心的“雙轉型”,將引領粵港澳大灣區發展。
一、“雙轉型”是世界一流灣區發展新潮流
(一)單一城市向都市群轉型,打造新都市群
1. 灣區都市群的構成。與都市群類似的概念有很多,都是描述在一個國家和同一制度下數個大小城市經過“有機增長”,如何變成大城市或大都會的過程。都市群通常不是一種行政建制,而是指以某個或幾個中心城市為核心,同與其保持著密切經濟聯系的一系列中小城市共同組成的城市群。
國際上著名的都市群,大都分布在歐美日等經濟發達的國家和地區。美國紐約市所屬的5個區及包括紐約州、新澤西州和康涅狄格州在內的26個縣稱為“紐約都會區”。舊金山灣區包括9個縣和101個市。大倫敦地區由倫敦市與32個自治市鎮共同組成。日本東京大都會包括23個中央行政區、多摩地區和島嶼。這些都市群對全球經濟發展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力。
2. 通勤都會區:交通基礎設施硬件支撐。都市群天生與就業和通勤相關,以交通基礎設施硬件支撐的通勤都會區,不僅是都市群最初的原意,也是都市群功能和效用得以發揮的關鍵。公共交通的軌道網絡及相配的其他交通工具的配套體系是重中之重,如多核心都會區形成1小時生活圈、經濟圈,國際一流都市群大都能夠達到這個標準。
節點是網絡的組成,是人流、物流、資金流、資訊流的中轉點、樞紐點。東京、巴黎等都市群高度重視節點建設,通過建設軌道交通,造就新節點,尋求新空間,發展節點經濟。一個都市群,一旦軌道交通把各組成城市和地方整合在半小時、1小時生活圈,溢出效益和外部效益便唾手可得。
3. 發展動力:市場化配置要素資源。市場是灣區都市群發展的主導力量。灣區形成的動力在于優越的經濟地理,經濟結構的開放,要素資源的多樣和豐富。灣區內的中心城市在這些要素支撐下得以形成并發展和提升,反過來輻射帶動其他城市發展,形成經濟和產業的分工布局并持續優化。
灣區都市群是市場規律發揮作用的結果,是市場在要素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的結果。市場發揮作用的基本前提和基礎是要素資源流動的自由化,因此市場化意味著要素流動自由化,這對灣區都市群的形成與發展至關重要。當然,做好頂層設計也很關鍵,是打造灣區新都市群的充分必要條件,也是推動單一城市向都市群轉型的重要杠桿。
(二)金融中心向“金融+科技”中心轉型,實現可持續發展
1. 創新科技是社會“穩定器”。較之服務業特別是金融業,創新科技產業鏈條更長,產業關聯度更高,能夠吸納更多人員,提供更多優質優酬的就業職位。創新科技的發展,有利于解決金融中心、單一服務經濟中心通常存在的較為嚴重的收入差距、貧富差距、青年就業、階層流動等社會問題,有利于形成創新驅動模式,將促進經濟社會均衡協調發展。因此,創新科技一定程度上已經超越單一經濟產業范圍,成為一個國家、區域或城市保持經濟社會協調、均衡發展的“穩定器”,具有多重意義和復合價值。
2. 大都市是發展創新科技的沃土。擁有充沛的人才、資金等要素資源,是創新科技的必要條件。紐約、倫敦和東京等國際大都會和全球金融之都,是大學、科研院所、大企業研發中心等的集聚區,各類高端人才豐富,商業環境成熟,這些都是創新科技發展不可或缺的天然優勢。經濟發展越來越依賴于創新科技,而創新科技主要依靠大都市已經成為共識。科技創新從未遠離大都市這片沃土,舊金山、紐約、東京、倫敦的發展無不與科技創新關系密切。
3. 世界上的金融中心都在努力發展創新科技,向“金融+科技”中心轉型。紐約提議“繼續發展知識經濟,成就科技紐約城市”,引入外部機構共建紐約科技城,建設“硅巷”,打造美國東岸科技重鎮,力求成為美國的“新科技首都”。倫敦近10年來打出技術創新的“新招牌”,打造屬于英國的“硅谷”。倫敦老街逐步發展成為“硅環島”,是倫敦技術創業核心地帶,排在舊金山硅谷和紐約之后,號稱世界第三大技術企業集群區。
隨著服務經濟、虛擬經濟對政治穩定、社會和諧的負面影響日趨嚴重,“脫虛向實”已經成為全球經濟發展和都市群、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主流。在這一波發展新潮流中,都市群和全球城市仍是引領者和弄潮兒,對重塑全球經濟產業競爭合作格局,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
(三)“新都市群+創新驅動”的雙重變奏
較之于內陸經濟,灣區新都市群不僅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引擎,區域發展的范本,更是國家經濟融入全球經濟的重要憑借,是全球經濟熱力版圖的重要影響因素。灣區新都市群競爭力的關鍵是創新科技能力強、活力足;營商環境硬件好、軟件優;宜居宜業。灣區新都市群匯聚了高端人才、頂尖技術和豐富資源,是全球創新能力最強的地方。灣區新都市群交通和信息網絡發達,運轉高效,公共產品和服務完善,高度開放包容,具有文化多樣性和創造性。
灣區新都市群是全球高端要素的集聚配置區。大量高端要素如頂尖大學、研究機構、實驗室、風險與創業投資公司、基金、頂尖科技企業、NGO組織等高度集聚,尋求要素資源的優化配置。灣區新都市群也是全球創新性資源爭奪的核心區。是國家、區域、城市之間資源爭奪的主戰場,全球創新性資源則因競爭和爭奪而被激活。新工業革命將發生在創新科技高度發展的基礎之上,是浸滿創新科技細胞的工業化,其根本動力來自創新,成功與否取決于創新。灣區新都市群則是催生新工業革命的“沃土”。
二、以“雙轉型”引領粵港澳大灣區發展
(一)打造新都市群:構建體量最大的世界一流灣區
1.粵港澳大灣區已經是世界級灣區。與三大世界一流灣區比較,粵港澳大灣區頗具實力,已經是世界級灣區?;浉郯拇鬄硡^面積最大、人口最多,GDP是東京灣區的3/4,與紐約灣區不相上下,是舊金山灣區的1.8倍,增長潛力最大。GDP占全國比例為10.8%,高于紐約和舊金山灣區。機場旅客吞吐量在四大灣區中列第一,且領先優勢明顯。
2. 粵港澳大灣區具有梯度差異的競爭優勢?;浉郯娜司鵊DP和第三產業比重較低(表2),表明粵港澳大灣區存在發展梯度差異。灣區內11個城市人均GDP和產業結構也證明了這一點(表3)。參照世界銀行標準,灣區內7個城市屬于高收入,4個屬于中等偏上收入。三次產業結構則差距較大,第三產業最高和最低之差超過50個百分點。至于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則是排名第二的東京灣區的8.5倍,表明粵港澳大灣區在向創新經濟和服務經濟發展的同時,港口經濟和工業經濟將繼續存在,形成獨具中國特色的多階段、混合型灣區經濟特征。
梯度差異是粵港澳大灣區的最大特點,也是最大優勢。就創新科技而言,粵港澳大灣區則完全可以憑借健全的產業鏈,實現設計制造同區域完成,這意味著粵港澳大灣區同時具有競爭優勢和成本優勢。
3. 粵港澳大灣區“一國兩制”的特殊性、機遇和挑戰。“一國兩制”是粵港澳大灣區的最大特點和優勢,是粵港澳大灣區特質的決定性因素,是粵港澳大灣區不同于目前所有國內外灣區的本源性因素。粵港澳大灣區應該成為“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的示范區,應彰顯“一國兩制”的強大生命力。在貿易、金融方面,港澳特別是香港具有領先優勢,內地還有不小的差距。在創新科技方面,內地比如深圳具有領先優勢,港澳存在差距。差距就是潛力,灣區城市各有潛力,如能在大灣區框架下彼此學習,互相促進,將化挑戰為機遇,實現更好發展。
4. 粵港澳大灣區的國際化、市場化和開放經濟?;浉郯拇鬄硡^擁有具世界競爭力的生產要素和產業集群,是世界聞名的產品供應基地,也是亞太地區首屈一指的現代服務業中心,具有相當的國際競爭力;粵港澳大灣區珠三角9市一直是全國市場導向改革的先行者和試驗田,是內地市場意識最強和市場體系較完備的地區,而港澳兩個特別行政區則是世界公認的市場經濟制度和自由經濟體,是中國市場化水平最高的區域之一;粵港澳大灣區對外開放度不但在全國領先,在亞太地區也令人矚目,粵港澳大灣區已經形成開放型國際網絡。
(二)強化創新驅動:提升粵港澳大灣區綜合競爭力
1.粵港澳大灣區創新驅動前景可期。前景之一,成為全球工業革命策源地。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制造業門類最全、產業鏈最豐富、市場化最活躍的城市群,具備擔當中國在第四次工業革命“彎道超車”的轉型力量主體,應該成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之一。多元化城市集群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創造了條件,為引領和推動全球科技革命和創新變革提供了豐富的產業資源、科技資源、市場空間及企業主體。
前景之二,成為全球高端科技匯集地。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加快推進,全球化、信息化和網絡化深入發展,創新要素和跨國資源流動愈發活躍,開放合作創新已是大勢所趨,爭搶國際高端創新資源成為各個國家的共識。成為全球高端科技匯集地,決定著粵港澳世界級科技創新灣區的成敗和成色。
前景之三,成為全球數字經濟生成地。數字經濟是在信息技術最新發展基礎上,通過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經濟活動相融合形成的全新的經濟形態。數字經濟與快速創新緊密相關,核心本質就是創新。數字經濟將拉動新工業革命持續推進,產品制造將全面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浉郯拇鬄硡^應成為全球數字經濟生成地。
前景之四,成為全球創新生態系統培育地。創新生態系統是指創新要素相互支持、促進、協同以及深度、有機融合。企業是創新生態系統的主體,粵港澳大灣區既有國際化程度很高的創新巨頭,也有創新動力十足、能力較強的小微企業?;浉郯膭撔驴萍己献鞲映墒旆€定,區內城市產業園區和制造基地各具特色和競爭力。創新環境良好,創新創業者可一展身手,有望成為全球創新生態系統培育地。
2. 粵港澳大灣區強化創新驅動的主導路徑。一是拓展新空間。以香港、深圳、廣州為節點,構筑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走廊和科技產業帶。打造深港科技走廊、廣佛科技走廊和珠澳科技走廊三大科技走廊。構建粵東、粵西沿??萍紕撔庐a業、輻射云貴的西南產業帶及輻射湘贛的中部產業帶,打造層次更立體、覆蓋鏈條更全面的科技灣區形態。加強前海、南沙、橫琴三個自貿片區的聯系,以此為平臺推動珠江口兩岸世界級城市群建設,打造中國灣區經濟標桿。
二是打造新動能。加快規劃建設國際信息網絡核心節點,優先在粵港澳大灣區推進第5代移動通信(5G)研發和應用。在前海、橫琴、南沙自貿區設立國際網絡專線,提升互聯網國際出口帶寬能級。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大數據平臺,實現智慧城市信息平臺的信息共享、資源互通,提高信息互聯互通功能。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集群。發展“互聯網+”,打造全球“數字灣區”典范。加強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前沿技術研究儲備和產業轉化。
三是培育新主體。培育容納高端人才的國家級科研工程中心和高等院校。培育高研發投入的民營企業和科技創新型企業。培育機制靈活、創新活躍的社會機構和團體。培育粵港澳青年創新人才。
四是構建新機制。探索建立大灣區科創聯席會議協調機制、科技創新戰略框架、科技創業合作框架、標準體系合作機制,建立符合創新規律的跨區域政府管理和協調制度。優化科技創新的營商環境,著力建設制度、規則、知識產權保護、創新要素供給和集聚高地。建立粵港澳大灣區開放型科技創新體系。探索“粵港+國際”創新科技合作新模式。
三、推進粵港澳大灣區
“雙轉型”的政策建議
(一)粵港澳大灣區新都市群:國際化與合作深化
1. 建立“港澳+自貿試驗片區”聯盟,提升對外開放水平。借鑒港澳自由貿易港的發展經驗,以深圳前海、廣州南沙、珠海橫琴三個自貿試驗片區為主體,探索建立“2(港澳)+3(自貿試驗片區)”聯盟,率先探索“一國兩制”下粵港澳體制機制、法律法規等制度層面全面對接,全面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對外開放水平,為推動我國主導的更大范圍的自貿區提供經驗借鑒和制度框架。
2. 加快推進跨境基礎設施和綜合交通的緊密合作。一是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世界規模的軌道交通網絡,輔之以普通公路和高速公路等其他交通方式,形成綜合交通網絡,為居民出行、生活、工作提供便利。建立粵港澳大灣區“整合交通網絡(integrated transport network)”,利用高速、便捷的交通網絡連接城市群,實現空間一體化,為企業建構區域性生產網絡提供便利。
二是協調粵港澳大灣區5大機場,爭取擴大灣區空域使用空間;協調5大機場之間的分工協作,更有效地錯位發展;規劃建設相關機場間的軌道連接或交通基礎設施,促進機場間要素更加自由便利地流動等。設立有關機構,專責粵港澳大灣區空港緊密合作事宜,防止空港之間的競爭激化,協調空港分工。
三是借鑒紐約—新澤西港區合作模式,組建粵港澳大灣區港口協作委員會,統籌港口群海岸線資源的規劃、開發,協調作業標準和專業分工,共享信息、后勤保障和技術資源,統籌規劃港口集疏運系統,建立江海聯運、海鐵聯運,協調陸路港及中轉樞紐建設,共同開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或地區港口合作等重大事項。
3. 促進粵港澳大灣區要素自由流動。一是加強通關便利化硬件建設。在粵港澳陸路口岸加大硬件設施建設,大幅增加E通道,提高自助通關能力和水平??茖W界定和調整粵港澳已有及在建陸路口岸的功能,避免資源錯配,推動粵港澳軌道交通有機銜接和無縫接駁。
二是提升粵港澳貨物通關便利化和科研資金跨境便利化。推進粵港澳“信息互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助”大通關建設。推進試驗設備及材料跨境通關便利化,對科研所需的儀器設備、實驗材料的跨境運輸及使用,給予保稅貨物等特殊通關待遇。爭取國家海關在灣區設立研發“小物流”進出口報關機構,爭取研發“小物流”進出口的稅收減免。放寬科研資金跨境使用限制,強調項目負責人責任和事后審計。
4. 在粵港澳大灣區落實港澳居民的同等待遇。對在珠三角工作和生活的港澳居民實行同等待遇,包括子女受教育機會、醫療服務、社會保障、公積金繳納、稅制稅率、購買住房資格等方面的待遇。對在內地長期工作和生活的港澳居民,放寬人才流動政策,制定包括稅收、社保等方面的福利可攜性政策以及雙方的制度銜接規定,確保符合條件的港澳居民與灣區居民享受同等社保待遇。
5. 建立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委員會。借鑒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的做法,建立由中央政府主導、港澳特區政府和廣東省政府參與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委員會,負責灣區的規劃建設。在國家層面設立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委員會,強化中央政府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跨境治理的頂層設計和日常事務的統籌和協調。
(二)粵港澳大灣區創新驅動新模式:要素自由整合
1. 加快國家級研發中心進駐粵港澳大灣區。引進國家級研發中心進駐粵港澳大灣區,對新進駐的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或工程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等研發中心,給予資金支持。對新認定的國家級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牽頭單位,給予項目支持。對認定的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給予資金和項目支持。
2. 加強香港研發與其他城市產業的對接。一是推動香港的納米材料/納米級結構器件、光通信及智能消費類電子產品技術等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與灣區大型科技創新企業對接。二是結合香港發光二極管技術、薄膜太陽能光伏技術、云計算、生物醫學、納米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優勢,與灣區其他城市共同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三是結合香港現代農業科技創新、重點產業技術升級、現代服務業科技、民生科技、可持續能源資源環境技術的研發,與灣區高端軟件產業對接,推動重點領域核心關鍵技術突破。
3.支持港澳青年“走出來”,引導內地公司進入港澳。鼓勵和支持香港有關機構與灣區內的華為、騰訊、中興、華大基因等高新科技企業合作,接收港澳青年(學生)前往實習,培養創新意識,提高技能水平與實踐能力。推動已經度過創業階段、具有一定實力的企業進入港澳,鼓勵創新型企業在港澳設立辦事處、研發中心分部或者實驗室等,與港澳的優勢有機銜接,以港澳作為“走出去”的重要平臺,共同發展創新科技,開拓國際市場。
4. 發揮港澳科技創新綜合信息服務中心功能。強化電話網絡數碼化,加強寬帶上網設施建設,推廣多媒體信息服務(MMS);發揮港澳網絡信息自由流通的優勢,收集世界頂尖核心技術信息情報,為灣區創新科技的原始研究與前沿技術開發提供更廣泛、更有力的支撐;共建共享以提供科技文獻、標準、情報等信息服務為主的科技信息平臺,推動大數據共享。
5. 強化香港創新科技“超級聯系人”作用。發揮香港在研發設備、研發材料、中間產品等環節的物流功能;發揮香港適用香港法律、與國際市場直接對接的優勢,規避部分國家對向中國出口技術產品的限制;推動香港風險投資市場覆蓋大灣區,支持灣區內地企業和研發機構以科研成果吸引風險投資進入。
結 語
在全球經濟復蘇緩慢大背景下,以發展為主題的新都市群和創新驅動“雙轉型”,成為全球區域、都市群和城市發展的選擇,正在重塑全球城市功能、重繪全球經濟版圖、重構全球競爭格局。只要堅持不懈推進“雙轉型”,加快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預計到2025年,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將達到2.5萬億美元,將超越東京灣區,成為全球最大的灣區經濟體;20年后,粵港澳大灣區 GDP 總量有望突破5萬億美元,經濟總量很可能超過東盟10國。屆時,粵港澳大灣區將是名副其實的中國大灣區,全球首席大灣區。
[參考文獻]
[1] 蘇米特拉 . 杜塔 (Soumitra Dutta) ,布呂諾. 朗萬 (Bruno Lanvin) ,薩沙. 溫施-樊尚 (Sacha Wunsch-Vincent).2016全球創新指數:全球創新,致勝之道[R]. 康奈爾大學,INSEAD,WIPO.
[2] 克勞斯. 施瓦布.第四次工業革命[M].中信出版社,2016.
[3] 皮埃羅. 斯加魯菲.人類2.0[M].中信出版社,2017.
[4] 邁克爾. 波特.國家競爭優勢[M].中信出版社,2012.
[5] 張玉閣.十字路口的香港經濟[M].中國經濟出版社,2016.
[6] 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
[7] 梁永福,伍曉玲.林雄.香港科技園的企業孵化經驗及其對廣東的啟示[J].廣東科技, 2015 , 24 (19) :4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