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偉



一、象形字的“象意”之辨
漢字的構造主要以“象形”進行功能性表達。象形字偏重對具體物象的描摹,如“日”“月”;指事字是用抽象的符號表達語義,如“上”“下”;假借字是依聲假托,本無其字,以別字代替,如“令”“長”;形聲字則是將假借的字作為聲旁,再加上象形的偏旁,如“伶”“帳”;轉注字則是將相同的一類事物根據含義歸于一個部首,如“考”“老”;會意字則是以象形字組合指示語言含義,如“武”“信”。稍加分析可知,象形以外的漢字類型都是以象形字為形旁、聲旁、意旁加以組合,構造成字。象形是漢字最基本的特質。
漢字的象形是一種有限的象形,是對具體事物的抽象化描摹,這樣描繪出的具體形式具有一定的模糊性,留給觀者許多想象和理解的空間。如同原始社會、封建社會時期各種器物的裝飾圖案,無論是蛙紋、魚紋、回紋、云紋,還是雷紋,都是對具體物象的有限描?。挥秩纭兑捉洝分械?4個卦象,在視覺上,是通過六個爻的組合對天地萬事萬物的高度歸納,從而留給人們廣闊的闡釋空間,這也是中國歷代易學流行的原因之一。漢字、裝飾圖案、卦象等都是對天地宇宙萬物的有限仿摹,它們以簡化的形式追摹自然的“生命規律”,體悟“道”的本體,這種相似雖在形式(象)上有不同程度的抽象化,但在精神內涵(意)的層面力求與自然、宇宙保持高度的一致。所以,漢字的象形最終達到“表意”的目的,“象形”和“表意”作為漢字的兩大特質,在使用時常常是二者合一的狀態。在這里為了便于論述,筆者將這兩種特質歸到一起,稱之為漢字的“象形表意”特質。
道家認為,至高的“道”是運行不迨的,天地萬事萬物都在不斷變化。這一思想在老子提出“道”的概念之前就已存在,“道”的思想是中華文化的始發點。漢字取象的方式也體現了這一思想,如“東”字,象形即是太陽從一顆樹背后升起,“飆”字是三條狗一同奔跑,“乳”字是一個母親在給懷里的孩子喂奶,“疾”字是一個人腋下(或者是肋部)射來一支箭,都體現了一個個動態的場景。漢字書寫逐漸發展成為獨特的書法藝術,其抽象性更加明顯,然而仍然在重“意”的準則下構建自身的審美標準——重視對動態意象的描畫。衛夫人(衛鑠)的《筆陣圖》和蔡邕的《書論》也是取天地間動態的象論漢字書寫藝術的精神。《筆陣圖》:“‘一如千里陣云,‘丶如高峰墜石,‘丿如陸斷犀象……”《書論》:“若坐若行,若飛若動……若蟲食木葉,若利劍長戈……”所以,漢字的“象”是一種動態的象,如被推崇至高的“龍”的形象,其出入無端、變化萬象的特點使其成為中國文化的典型符號?!豆P陣圖》和《筆論》所表達的思想,蘊含了與謝赫“氣韻生動”相類似的觀念。
漢字的“象形表意”特質與書法以象寫意的法則相通,這也是“書畫同源”的思想得以確立的原因之一。黃公望作《富春山居圖》,以隨意勾寫的數個“乙”字表現水中的鴨子,而不刻意描摹鴨的形象,卻很好地表達了自己淡然的心境;范寬作畫喜歡在樹葉的縫隙處根據樹葉的筆畫特點暗藏自己的款識;八大山人將款識“八大山人”組合成似“哭”似“笑”的字形。這些都說明了漢字在表意達意上與繪畫有相似相通之處。漢字本身是以象表意,這與傳統繪畫“得意忘象”的思想相通。
若從漢字“象形表意”的層面理解漢字與傳統繪畫之間的互通性,而非僅僅從書法和繪畫藝術的審美層面來理解二者的互通性,將更有益與人們理解“書畫同源”的含義。至此,人們可以從對漢字的“象形表意”和繪畫的“得意忘象”的理解,將這個概念改寫為“字畫同源”,漢字和傳統繪畫在最本質的以象寫意層面也是互通的。
二、印刷字體的“象意”
在印刷術發明以前,書籍都靠手抄。至隋唐時期,筆墨紙硯的制造技術已趨成熟,書寫工具和材料的產量和質量得到提高,較之前代,知識得到極大普及。再者,碑刻拓印的技術發展成熟,東晉時已能在棗木上刻較小的文字。由于這一系列技術的發展,中國于隋唐時期出現了雕版印刷的技術。
印刷術雖發明于唐代,但并未在唐代得到廣泛運用,士夫階層仍然流行抄書。宋代由于統治階層重視文化教育,以文治國,建立了完善的科舉制度,文化得到普及和進步,對知識的需求增加,出版業也隨之得到極大發展,自然也導致了印刷技術的發展。加之書法發展至唐代,所謂“唐代尚法”,楷書得到了規范,漢字的結構基本定型。宋代在文化和科技條件都具備的情況下對漢字的形式作出了創新,那就是印刷字體的極大發展。
宋代印版的字體,首選顏、柳、歐等諸家手跡,褚體和瘦精體較少。宋代刻工技藝較高,且注重原跡的細節,力求傳遞出原來字跡的神韻。也就是說,在印刷術得到普及的宋代大部分時期,印刷字體實際就是書法的書體。由于雕印精細制作精良,宋版書籍被以后歷代看作是精品。明代初期,“宋本”就是“善本”的代名詞。自印刷術發明以來,印刷字體就就受到書法的影響。唐宋時期刻工精摹名家筆跡,元代不僅臨摹書家筆跡,書籍編著者自己寫版的風氣也十分盛行,如書法家周伯琦著《六書正訛》就是自己寫版。這一風氣一直延續到明清。民國時期,蔡元培為書刊題寫封面、魯迅設計書籍封面及字體,亦可看作古代作者自己寫版這一傳統的余響。
由于經濟、文化的發展,人們對圖書需求量加大,印刷品一旦達到了批量生產,就不可能像原來那樣一筆一畫地精心刻寫,甚至可以說,若過于拘泥原版,文字就會顯得十分呆板。而稍微單純一些,并留下刀刻的痕跡,反而顯得遒勁有力,也更美觀。宋版書的印刷字體到后來漸漸呈現橫細豎粗、撇捺點等筆畫漸漸幾何化的趨勢,而直到明代中期才真正形成今天意義上的宋體——明體,也就是“橫細豎粗、撇如刀、點如瓜子、捺如掃”的形式。
宋體字的形成,意味著漢字發展出了一條不同于書法的道路,它不同于表現作者自我體悟的流動的、活潑的形式,而是更朝著更抽象化、幾何化、規格化的方向發展。這一新的字體是蘊含了獨特美學本體論意義和理學內涵的漢字形式。這一新的形式,溯其淵源,乃是以唐楷書法的精細描摹為起點,逐步演變而來。書法家陳振濂認為,唐楷的顏體是“后世印刷宋體的真正淵祖”,而唐楷是歷代書法發展的結果。所以,宋體仍然保留了很大程度的書法美學因素,如基本的構字法、筆畫的粗細概括、結構對比以及對書法線條美的繼承,只不過這是經過幾何化抽象化之后的線條。這說明漢字印刷字體與書法有著非常明顯的傳承關系。
漢字印刷字體字自誕生起是朝著規格化、抽象化的方向發展的,其目的在于功能性。這可以看作漢字從最初圖繪象形的、與繪畫彌合不分的狀態到開始各自分道發展后的一次飛躍,自此漢字的符號化、規范化的特征更加明顯,而離書法靈動活潑的、與繪畫運筆更相近的形式愈加區分開來。漢字印刷字體發展至后來的宋元、明清時期清秀俊逸的宋體、楷體,以及受西方哥特字體(Gothic)和日本活字技術的影響、結合中國變化篆書為粗直筆畫而創造的黑體,其功能性特征可謂達至最高,以后的宋、黑都是在此基礎上結合閱讀在生理、心理方面的需求和審美趣味而做出變化。
三、民國美術字中的繪畫因素
印刷字體脫離書法,朝著更理性實用的方向發展,可看作其藝術性因素在逐漸減少。而民國時期,西方的科技與文化傳入,新的藝術、設計思想和形式產生影響,書籍和各類宣傳品的字體形式得到更新和豐富(見圖1)。這些豐富的字體形式參考了以前的印刷字體、民間美術字和古代書籍插圖中的圖文結合的形式,也有參照西方的廣告牌、海報等的字體設計形式而創作的新形式的字體。這些字體注重形式與主題的內容及內涵的結合(見圖2、圖3)。其本身則是大膽改變字體結構,從改變筆畫、空間布局、整體形狀和圖文結合方式入手創作的新形式。
這些字體在當時和后來被稱作美術字,近來有設計師、字體研究者張彌迪將民國時期稱為美術字時代。不論是從“美術字”的名稱還是實際的形式上,人們都能看到這一時期的字體形式重視繪畫的因素、重視表達對象的內容含義的特點。字體表達對象的內涵,如同書法表達書寫者的感悟,只是兩者的不同之處在于前者處于市場商業的環境,是幫助對象表達,屬于服務意識,后者是怡情遣興的情致,是為自己表達,屬于自我意識。但二者同是用漢字表達內涵,換言之,都是以同一本質的“象”——漢字,表達各自的“意”。
四、結語
魯迅曾說,漢字是“不象形的象形字”,以魯迅淵博的學識,此說有一定的依據,在當時極有說服力。但是,魯迅提出這個觀點是因其所處的特殊時代背景。五四時期以西方的科技和文化作為先進的代表,將西方的文化作為普世標準,知識分子出于對民族的擔憂,認為中國若要融入世界民族的行列,必須改革自身的文化。以魯迅為代表的知識分子認為若要改革民族的文化,就應改革這個文化的載體——文字。而漢字的結構復雜、形聲意一體的內在結構與西方的表音文字差別太大。漢字的形聲意一體的內在結構導致其書寫和識別難度加大、同音的字太多,也就出現了歷來書面文字(文言文)和日常使用的語言(白話)分野的狀態。這也被認為是知識得不到普及、民智得不到開啟的最大原因,所以才有后來的“漢字拉丁化”運動。今天看來,五四時期的“漢字拉丁化”運動是一種文化上的激進行為,正如新中國成立后以政治強力推行的簡化字推行方案,以短短不到十年的時間改變了漢字幾千年積淀形成的外在形式,導致對恢復繁體字的討論持續至今??陀^地說,“不象形的象形字”并不是說規格化后的漢字不具有象形特征,而是這種最初的象形特征在發展中逐漸減少和內收,同時漢字的“象形表意”特征也隨著歷史發展而有其他方式的呈現,如猜字謎,“兩條狗聊天”,謎底是“獄”字,這是漢字象形表意特征的新表現。其他如帝王通過設立年號和改元的方式祈求國運昌盛、宗教繪制的難以辨識的字符增加神秘性、測字算命根據拆分文字卜問吉兇、民間吉祥文字圖形等,都是漢字的“象形表意”特征在社會生活中的體現。民國美術字是漢字“象形表意”特征的新體現。這一時期的字體形式明顯加入繪畫的因素,更加注重表達對象的內容和內涵,加之西方藝術和設計思想的影響,使得字體對內涵的表達更具體、更準確。
(重慶理工大學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