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菲
隨著互聯網及農產品倉儲物流設施的快速發展,農業發展只有占據信息制高點才能促進農業產業現代化。
一、構建農業信息現代化需要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農產品產銷存信息體系缺失
農民處于農產品供需鏈條最底端很難及時獲得準確的需求信息和科學的分析指導,只是憑借經驗和不完整的信息碎片來決定生產的品種和數量,這種粗放的決策體系很容易導致“行情好時一哄而上、行情差時一哄而下”的局面,致使資源浪費。數據和信息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基礎,由于我國農業信息化起步晚、基礎差,目前我國從加工、核實和發布的整體農業數據體系比較粗糙、零散,權威性和可靠性急需提高。我國農產品信息市場仍處于起步階段。市場監測指標體系仍有待建立和持續跟蹤。只有擁有客觀、詳實、準確的產業鏈基礎數據,才能準確的把握好中國農業及其下游產業的脈搏,助力中國的農業產業現代化快速發展,市場的需求自然需要市場化的機構來滿足,能夠最大程度的為涉農產業提供真實、可靠、深入、詳實的信息、數據及研究服務。
(二)農業發展的集約化、規模化、產業化、標準化趨勢
中國農業發展必然是集約化、規模化、產業化、標準化的模式,其中資本與農業產業的結合是必然趨勢。大量資本涌入農業,這是時代的需要,而未來十年將有更多人投資農業,因為這是一個新的黃金產業。而在資本進入的同時,對農產品市場信息的需求也將越來越強烈,因為資本需要較為可信、可靠、可參考的信息及數據去對目標項目進行合理的估值,沒有現代化的、標準化的農業信息體系,資本就難以快速、有序的進入,因此,大力建設我國的農業信息體系既是政府大力提倡發展三農的需要,也是資本市場、農業產業發展的必然需求和渴望。在這一過程中,如何運用新一代的信息技術和金融工具構建新的現代農業運行模型是一個很大的課題,而從整合農業產業鏈的角度著手,糅合農業咨詢、信息技術、現代農業、食品安全和金融投資的服務平臺,是一個新的思路,以信息和研究為引線,為區域農業發展方向規劃、農產品購銷存運、價格風險管理、食品安全策略乃至投融資的全方位需求提供解決方案,并跟蹤方案實施,最終完成知識轉移,為農業成就卓越績效。
二、承德地區農產品+互聯網銷售探析
(一)資源及區位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
承德農業著眼于京津冀協同戰略,充分發揮比鄰京津的區位及資源優勢,扎實有效地開展農業產業化合作對接。承德具有明顯的生態優勢,耕地廣闊、空氣清新、水源充沛,森林覆蓋率達55.8%,具有動植物生長所需要的良好隔離條件,是建設規模化、優質農產品基地的最佳區域。近年來,積極利用地緣優勢與京津融合,發展農業產業化。為保障農產品品質,承德與北京實現了綠色農產品資格互檢互認,該市有200多家農業龍頭企業與當地農民簽訂收購合同,做到了一頭連農戶,一頭連市場,產前、產中、產后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產業體系,實現了承德“小農戶”與北京“大市場”的“無縫隙”對接。目前,已有8家龍頭企業與北京簽署了《承德綠色有機農產品進入北京商超的合作協議》,實現了“農超對接”。同時有35家企業和農民企業合作社與北京80多家超市、大酒店、國家機關食堂等單位達成合作意向,直接供應農產品。通過京承融合發展,承德豐富了北京的“菜籃子”,2011年向北京及周邊市場提供蔬菜250萬噸、食用菌20萬噸、肉雞1億只、鴨1000萬只、生豬300萬頭、牛奶20萬噸。與此同時,該市的農業產業化也得到了長足發展,統計顯示,至2011年底,承德市農業產業化經營總額達320億元,農業產業化經營率將達到62%,人均來自產業化經營純收入達到3200元。“推進京承農業產業合作最直接成果是產業結構得到優化。”農業產業化與北京融合發展以來,農業內部結構得到優化,全市肉類、乳品、菌菜、果品、中藥材五大產業集群初具規模,農產品加工企業開始向園區聚集。目前,承德進入園區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323家,其中國家級4家,省級30家,實現產值160億元,五年內實現了3倍增長。產值超過1億元的農業龍頭企業達到23家,超10億元的2家。特別是三元、華都、千禧鶴、順鑫等國家級龍頭企業的進入,使承德農業結構由傳統的“蔬菜、食用菌、馬鈴薯、玉米制種”向“肉類、乳品、菌菜、果品”等特色產業轉變,畜牧業的比重得到了極大提高。同時,農業生產實現穩步增長,2011年第一產業增加值165.5億元,較上一年增長8%,比“十五”末增加110億元,年均增長25.5%。預計到2015年,承德蔬菜(含食用菌)、肉類、高端奶、果品、水產品年供京量分別達到400萬噸、30萬噸、3萬噸、50萬噸和1.2萬噸。承德綠色有機農產品源源不斷的進入北京高端消費市場,在北京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不斷提高,成為首都綠色有機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
(二)推進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
近年來,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動力持續增強,正與傳統產業進行深入融合,以京津冀協同發展為契機,積極推進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為農特產品與銷區對接找到一條新路,解決了“小農戶與大市場”的矛盾。建立村級電子商務服務站,重點培育電子商務示范鄉鎮和村級電子商務服務示范店。搭建平臺,開辟產品新銷路。例如,灤平縣制定了《灤平縣電子商務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7年)》和《灤平縣電子商務產業發展職責分工方案》,積極整合縣域優勢產業資源,對全縣電商產業發展進行優化布局,包裝推出8個“互聯網+電子商務”招商項目,收集整理15家傳統商貿流通企業與知名電子商務企業的合作需求,打造特色農副產品、大宗物料、生態旅游、健康養老等“四大電子商務平臺”,鼓勵縣內企業開展在線采購、營銷等活動,擴大B2C電子商務的應用規模,實現電子商務與本地實體經濟的聯合壯大。目前,尚亞、金鑼口、博亞等6家縣內企業實現線上銷售,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1300多萬元。引入名企,增添發展新動力。該縣充分發揮政府引領作用,以優惠政策和政府補貼等引導企業投入,啟動實施電子商務創業基地(孵化器)項目,先后與阿里巴巴、浪潮集團、河北信創達公司等就電商、物流和農貿一體化等進行合作洽談,依托知名電商企業的先進理念和雄厚實力推動縣級電商產業發展。目前,已引進電商企業21家,農副產品包裝設計、印刷等企業2家,農副產品儲藏、配送企業2家,冷鏈物流企業1家,成功引進承德清谷、承德農商網、寬廣電商3家電商企業落戶。建立試點,提供人才保障。該縣以周臺子村為試點,聘請高端電子商務人才對電商產品定位、營銷、物流、售后進行詳盡規劃設計,預計2017年周臺子村電商產值將達5億元,直接解決就業1000人以上、間接帶動就業2000人以上,形成名副其實的承德“淘寶第一村”;為破解電商人才瓶頸,該縣以縣職教中心為依托,與淘寶大學、慧聰商學院等電商機構聯合舉辦電商培訓班,完成各類培訓1000余人次,強化了政務人員電商知識教育普及,并吸引灤平籍大中專畢業生電商專業人才26人“回流”返鄉創業,與此同時,該縣整合萬村千鄉店、黨員遠程教育網、供銷社流通體系、快遞物流資源,加快建設農村商貿流通配送站點,嚴格運營服務標準,提升農村電商網絡體系的整體提升,實現由單兵作戰到“抱團作戰”。
承德市科學技術研究與發展計劃項目
精準脫貧視域下激活農民自我發展能力的策略研究 課題編號201606A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