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歌
摘要:我國的社會主義國家本質屬性決定了我國在發展的過程中必須要注重協調好工農關系,只有處理好這一問題才能保障社會的平穩長久發展。協調工農關系、處理工農問題必須要立足于實際,從實際情況出發,保障雙方利益,科學合理的解決問題。本文從新時期工農關系的實際情況出發,探究出正確處理煤礦企業工農關系的科學有效性策略。
關鍵詞:新時期;工農關系;對策;思考;煤礦企業
近期內,煤礦企業工農關系問題又成為了社會熱點問題,引來了各界人士的關注。從實際角度出發,立足于我國的社會整體發展情況,當前我國的煤礦企業工農關系還處于總體協調的狀態的。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正處于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煤礦企業的工農關系問題也出現了新的問題與挑戰,暴露出了工農關系的一些新的矛盾點。煤礦企業工農關系協調是保障國家長治久安、繁榮昌盛的重要工作,也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基礎。所以在新時期能夠正確處理煤礦企業的工農關系問題就具備了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切實加強宏觀的領導和調控
在協調煤礦企業工農關系的問題上,必須要充分發揮黨和政府的領導作用與主導地位。從本質上來看,工農矛盾仍屬于我國人民內部矛盾,其出現矛盾的原因與我國的經濟結構與經濟基礎存在著直接聯系,所以,處理好煤礦企業工農關系問題必須要從宏觀調度出發,才能從大局與整體層面上協調好工農關系。
(一)從宏觀政策的制定上把握好處理煤礦企業工農關系的諸方面問題
當前我國現行的國家政策,只要是可能會產生工農關系矛盾、影響到工農關系的政策,都會十分注重相關問題,所以我國現行的國家政策對工農關系協調性的破壞是比較小的。當時當前我國的工農關系中仍存在一些隱患,而且工農關系也并非一成不變的,對工農關系的協調也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動態調節。所以,宏觀政策也需要隨著時間地推移及時調整。首先,在調整未來的經濟發展戰略過程中,必須要充分考慮我國農村地域廣闊、農村人口眾多的基本國情,但是在經濟規劃過程中對第一產業沒有進行很好的規劃與發展,與之相對應的,我國的城市人口比重不高,但是第二產業的發展速度與經濟比重都呈現著飛速上身的勢頭,這無疑會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加重工農關系的矛盾。提供農村地域的現代化建設水平、重視起農業發展,才能夠在未來的發展道路中為緩解工農關系提供根本助力。
其次,在我國的城市化進程當中,必須要通過行政管理政策的調整,放寬戶籍管理,積極促進農村人口在城市中的就業問題,擴大城市對農村人口的容納能力,同時也要促進農村地區的現代化建設,增加小城鎮數量,提高城市對農村人口的容納能力,變相地推進了我國的城市化進程。同時還應該在物價水平上有所調整,減小農產品與工業產品的價格差距。有調查表明,當前造成工農收入差距擴大的主要原因不再是因為產品的價格差異,而是由于收入構成結構不同。
當前市場上的一些農副產品的價值一直維持在一個較低的標準,但是許多工業產品卻呈現緩步上升的態勢,尤其是一些農用工業品,價格比較穩定。這就使得當前廣大農民群眾從事農業生產的過程中需要的經濟壓力加大,而經濟效益較差。所以,在制定價格政策的過程中,一方面要考慮市場經濟秩序與規律,另一方面也要對農民的經濟收益提供一定的保障措施,縮小農業品與工業品之間的價格差距,增加對農業生產的經濟投入和政策支持,提高農村的發展水平,縮小差距,才是協調工農關系的根本。
(二)堅持國家政策的連續性,確保新時期煤礦企業工農關系的協調發展
自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建設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但是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深入與推進,也導致工農關系出現了許多新的矛盾點。例如,在一些以煤礦為主要產業的城市,經常會出現煤礦產業與農業生產之間的矛盾,在煤礦的開采過程中可能會造成農村房屋的倒塌和耕地的破壞。造成的這些經濟損失與安排農民進行拆遷通常都是由國家來進行補償。但是隨著企業改革的加深,當前通常由企業來進行賠償費用的承擔,但是企業由于經濟效益差或者出于其他原因,無力進行賠償資金的投入,則導致工農矛盾的激化,許多農民住在有倒塌風險的房屋中,一旦出現安全事故將會導致矛盾無法進行調和。在這一背景下,國家應當堅持政策的繼續實行,在承擔工礦城市農民拆遷與賠償責任的同時,積極推動因煤礦開采造成的耕地破壞的復墾工作,讓農民群眾能夠正常地進行農業生產。
二、貫徹落實好黨在農村的各項政策
努力加快“農”的發展進一步貫徹落實好黨在農村的各項政策,促進農村的改革和發展,是解決好工農關系的重要任務。進一步堅持和完善黨在農村的土地承包政策。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建立和鞏固工農聯盟的重要條件之一,就是要關心農民切身利益,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20周年之際,中央作出了將農戶土地承包期再延長30年的重大決策,這無疑給農民吃了一顆“定心丸”。但是,黨的農村土地承包政策也有一個不斷完善的問題,而這一問題又直接關系到農村的穩定和發展,因而必須予以高度重視。近年來的經驗表明,國家應進一步完善關于農村土地問題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加快農村土地制度法制化建設,長期穩定農村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當前,影響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農民和農村的負擔過重,主要原因有三:第一,是由于農民負擔的鄉鎮、村和村民小組干部越來越多;第二,鄉鎮和村的開支不堪重負,一方面是鄉財政負擔的鄉村教師的開支普遍占鄉財政的比例過大,有的鄉鎮十幾個月沒有發工資,既影響鄉鎮工作,也嚴重影響了農村的教育工作,另一方面是鄉村兩級的招待費等開支過大;第三,各種收費和攤派日益加重。因此,搞好農村的費稅改革,已經成為從根本上治理農村的亂收費問題、切實減輕農民負擔的重要舉措。同時,鄉村教師的工資問題應納入國家財政加以考慮,以免影響農村教育工作的正常進行,這是一件關系到在廣大農村真正貫徹和落實科教興國基本國策的大事。
參考文獻:
[1]郭唐松,葉信進,董少林.新時期正確處理工農關系問題的對策思考[J].科學社會主義,2000,10(06):40-44.
[2]張瑞蘭.論知識分子與工農相結合——對一種重要政治觀念的發生背景與成因的考察[J].湖北行政學院學報.2010,5(02):222-230.
[3]邵海軍,鞠健論瞿秋白對俄共(布)協調工農關系經驗的宣傳及意義[J]..徐州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6(03):22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