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正海
“清”意識在中國古典美學體系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源于中國獨特的文化傳統,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慢慢形成了帶有中國傳統特色的審美品格,即“清”意識的無功利性、超越性、純潔性、靈虛性和自由性。這種審美特性尤其在魏晉時期,深深地影響著士人的精神風貌,在塑造魏晉“風流”的過程中,起到關鍵的作用。同時,也對后世的中國士人的精神品行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人們可以發現,“潔凈”“自然素樸”“清新”“清曠”等這樣的“清”意識表現,有著絕對意義上的無功利性、超越性、純潔性、靈虛性和自由性。這就是尚“清”意識真正的美學內涵所在,也可以說是“清”的審美品格所在。
一、尚“清”意識的無功利性
康德認為,“一個客體的表象的關系性質是純粹主觀方面的東西,這就是說,構成這種性質的是和主體而不是客體有關”。也就是說,他認為對一個事物的關系的判斷,關鍵是審美主體自己內心對這個事物表象的判斷和看法。所以,康德以此為依據,提出了美的判斷。他認為,美不同于人們的感官感受,它是不涉及功名利祿和利害關系的;它與事物本身的存在是無關的,是無確定目的的。而人們“清”意識本身的存在最初也是毫無意義可言,它只是由最初的一種自然狀態(水之清)逐漸被世人賦予不同的內涵,衍變為道德范疇、人格領域和美學范疇的一個重要概念。并且,尚“清”意識的興起、發展都是一種超越概念意義的自由的精神活動,這是人本身精神活動的一種自由體現,是人生命本真狀態的一種突破,是一種更高境界追求的審美活動。另外,康德還認為美與存在無關,與欲念的滿足無關。這樣看來,尚“清”審美意識無論是先秦時期,還是魏晉時期,它都最大程度地與審美主體的欲念、功利脫離關系。也就是說,審美主體并非為了滿足自己內心的欲望而尚“清”,而是從自己內心所向往、精神所追尋、生命本質運動所特有的方向去尚“清”,這是單純的尚“清”追求,是真正意義上的美學概念,是關乎人個體的生命本真。
二、尚“清”意識的超越性
審美活動中,有形而下的感官愉悅,還有形而上的精神愉悅。而中國傳統的審美藝術在總體上趨向追求形而上的精神境界,尤其是道家美學和禪宗美學;它們對天道的追求、對生死的超越體驗都是力求達到精神上的愉悅。它們在這種審美中超越了世俗,超越了人們的感官體驗,體現出一種淡遠的審美特點,進入了一種精神層面。而尚“清”意識在秉承了老莊哲學和玄學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自然更是具有這種審美特點。人們感性美的世界總是花花綠綠、形形色色的,要想在這樣的包圍中做到淡遠,超脫于現實,實現精神上的自由,就需要在審美這一過程中拋開各種情感束縛,跳脫各種世俗的制約。而尚“清”意識恰好能做到這些,所以,人們的審美就相對地達到一種清淡、清遠、清凈的層面。
三、尚“清”意識的純潔性
尚“清”審美追求的是實現一種清美的境界,這種清美實際上就是天地間清純之氣的薈萃,也是人們對人生現實束縛的超越。那么,當人們脫離了現實的種種束縛,遠離了天地間的污穢,也就變得純潔、明凈。尚“清”意識從先秦到魏晉再到唐宋,從道德倫理范疇進入美學范疇,這是一個質的飛躍,更是它作為一個美學概念的成熟。無論是魏晉時期的人格尚“清”,還是鐘嶸提倡的詩文要“清麗”,又或者是司空圖主張的詩歌要“清奇”,還是宋人的詩詞“清淡”,都是在“清”的基礎上來突出超越后的純潔性。所以,詩文是審美主體摒棄了污濁、欲望,賦予了主體生命追求,又吸收了天地之靈氣凝聚而成的純潔之物。在這樣一個審美過程中,作為主體的人本身也隨之遠離了功名利祿,心靈與精神達到了共鳴,肉身也得到了解放,進而實現了人生的終極價值。
四、尚“清”意識的靈虛性
人們從老莊哲學中或者從玄學思索的問題中,都可以或多或少地看出這種形而上的靈虛性。而尚“清”意識表現在詩歌、書法、繪畫、音樂等藝術形式中,簡單來說則是要求其要做到淡、遠、韻。這與人們傳統審美趣味注重的“氣韻生動”不謀而合,它注重的是在虛空的境界、幻象中來表現生命的靈動,在清美的境界中來表現精神的自由和心靈的虛靜。這無疑承襲了老莊哲學中的那份靈虛性,更是把純粹美學層面的清美給表現出來。
五、尚“清”意識的自由性
魏晉是一個人意識覺醒與精神解放的時代,自由度的表現是相當高的。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提到:“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構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且懂得處處都把內在的尺度運用于對象;因此,人也是按照美的規律來構造。”同時,馬克思又在手稿里表達了“美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把這兩段具有現代美學精神的話聯系起來,人們可以發現,美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而人的本質就在于自由,即能夠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懂得處處都把內在的尺度運用于對象。自由,是人之為人的理性依據,如果脫離了自由,像其他物種那樣,只能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構造,人就不配作為萬物之靈。因此,作為萬物之靈的人,是自然進化的最高階段,那么在與世界相遇時,人就有了用自己自由選擇的理性和意識去面對這個世界的權利和能力。這樣說,并不意味著人的自由就是無所不包和無限的,人的自由只是體現在選擇的自由上,即在數不清的可能性中選擇自己的道路。當自由實實在在地落在個人身上的時候,自由不僅意味著選擇,也意味著必須由人們自己來負責任,由自己來承受選擇的后果。“清”作為一種人格塑造或人格期許的內在主體狀態,也體現著人的自由選擇特性;人們說美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那么“清”作為一種人格追求的完善,也應該是人的本質中的固有內容,在“清”和“濁”兩者之中,人有選擇的自由,但作為一種和大自然以及人類社會發展節拍相適應的“清”力量應該是人類本質和本性之所在。所以,馬克思說,人也是按照美的規律來構造。而人類對“清”的選擇,也是體現人的內在本質尺度的,換句話說,人也是按照“清”的規律來構造。在我國古代,只要是有自覺自由意識的人,都會把“清”的人格內涵作為自己追求的價值。尤其是到魏晉六朝時期,舊的倫理規范束縛著人們自由心性的發展,人們就會重新思考新的更符合人的內在本質需要的倫理要求,再加上社會的動蕩不安讓人朝不保夕,所以,一種生命價值意識就自然而然地成為人們思考的重心。當人們發覺生命的過程就是不可重復而且不可延長的一次性時,就會突然覺悟,以獨立而自由的“清”意識狀態去裝點自己內在的主體世界,在自然的悠游中快適地生活。既然“清”意識成為魏晉士人自覺的人格追求,那么表現于他們的詩文創作中,就會有一種“清”的品位和情趣。
六、結語
對于尚“清”審美而言,人們在超脫于現實的審美活動中體驗生命的真諦,問詢人生的價值,感悟那種無功利的、自由的、純潔的、靈虛的、含蓄的、意蘊深遠的審美感受,本身就是一種享受。
(德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