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美杏
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審美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地位日益顯現。王國維認為,美育的主要手段是文學藝術,由于文學藝術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它比現實生活表現出更高、更強烈、更典型的藝術感染力,所以更能震懾人心,影響人的心靈。因此,語文教師應當深入挖掘語文教材選篇中的審美內涵和價值,進行審美教育的有益探索。
《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寄寓著作者“美”與“愛”的美學理想,具有豐富的美學內涵,小說的第3~6節收編于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五中,它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優秀的鄉土情懷小說,是一部凝結出塵清麗的自然風光、湘西獨特的風俗人情、人性真善美以及悲劇藝術為一體的作品。如羅曼所說,“讀完了《邊城》,心里老覺得有點那么的滋味。文字的玲瓏簡直像是一脈清水在心里流過似的,美麗的詞句,固會陶醉了人的靈魂?!币虼耍處熡斜匾獙ζ鋵徝纼群M行挖掘,尋找適合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因素。
一、出塵清麗的自然美
小說的開篇就用清麗、自然的筆調將湘西鄉村的美麗景色展現在讀者面前?!斑@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只黃狗?!薄靶∠飨氯ィ@山岨流,約三里路便匯入茶峒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廿丈,河床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作者用了山水畫的筆觸,點染了清澈的小溪、神圣的白塔、翠綠的山林、古樸的吊腳樓、靜謐的渡船、守在船頭的老人和少女、守候在身旁的忠誠的黃狗等意象,鋪陳開了一幅自然、古樸、如詩般的山水畫卷,畫中的山水人物呼之欲出,與時下擁擠、喧嘩的都市生活形成強烈反差。
在這山水畫中,人與自然之美達到了高度的和諧,主人公翠翠的名字,就是從山中的景物而來:“為了住處兩山多篁竹,翠色逼人而來,老船夫隨便為這可憐的孤雛拾取了一個近身的名字,叫作‘翠翠?!毙≌f展現出人在自然的懷抱中成為自然的一部分的田園牧歌式的畫卷,將讀者帶入一種充滿生命活力、和諧寧靜的審美境界,在美感體驗中,心靈得到改造、凈化。
二、獨特的風俗美
美麗的湘西位于我國湖南、湖北、重慶和貴州四省市的交界處,這里聚集著漢族和苗族等居民,充滿濃郁的地域特色。小說運用浸透式的描寫方式描繪了湘西邊城獨特的風俗美,在故事情節的鋪敘中穿插著各種充滿地域特色的風俗,如迎婚送親的牛羊和花轎、端午賽龍舟泅水捉鴨子、中秋節男女對月歌唱、新年的獅子龍燈、正月十五的炮仗煙火以及老船夫充滿神巫色彩的葬禮等,從不同的角度展現了湘西地區獨具特色的風土人情和風俗魅力。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五節選的3~6節中著重描寫了反映當地風俗傳統和精神文化的端午節,人們穿新衣、用雄黃酒在臉上畫王字、吃魚吃肉、賽龍舟、泅水捉鴨子、去吊腳樓聽戲等,熱鬧非凡。沈從文說過:“為紀念屈原的五月端陽,包粽子,懸蒲艾,戴石榴花,雖然已成為全國習慣,但南方的龍舟競渡,給青年、婦女及小孩子帶來的興奮和快樂,就決不是生長在北方平原的人所能想象的!”端午節的熱烈氣氛除了給人們帶來興奮和快樂,還為青年男女的相互吸引和交往提供了特殊的時間和空間,小說中一共提到了4次端午節,貫穿了翠翠和儺送從結緣到相互愛慕的過程。對傳統端午節的刻畫體現了人們對生活的態度以及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將湘西地區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友愛展現在讀者面前,讓讀者從欣賞傳統之美的過程中反思社會,培養他們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
對于湘西風俗的描寫,獨具特色的還有湘西的戀愛婚俗傳統。歌謠在苗族人的生活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人們用歌謠傳情,互訴衷腸,有著《詩經》時代男女青年無拘無束的浪漫情懷。翠翠的出生就源于翠翠父母對歌后的私定終身。而到了翠翠這一代,現代文明的悄然滲入導致湘西許多古老的傳統習俗逐漸消失,通過對歌自由定終身的婚俗已經不再是當地人唯一的婚姻方式?!白哕嚶贰迸c“走馬路”成為天保和儺送的兩種選擇,天保選擇的“走車路”是漢族傳統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方式,而儺送選擇的“走馬路”是苗族靠對歌選擇意中人的原始婚俗。顯然,翠翠是愛這“走馬路”的,儺送為翠翠唱歌,夜里的歌聲將翠翠從睡夢中托浮起來,浮上了山崖摘虎耳草,那個夜晚濃情與美景交織,浪漫而有詩趣。這種無拘無束的戀愛形式給人帶來的感受無疑是“頂美頂甜”的,翠翠對儺送的選擇,或許也是沈從文對自由平等的婚姻觀念的肯定。
沈從文對于湘西風俗美的描寫,一方面是將小說情節置身于湘西這一大背景中,另一方面也是讓讀者在這種美好的體驗中思考傳統之美,反思現代化社會對這種傳統之美的侵蝕。
三、淳樸善良的人性美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邊城出塵清麗的風光和獨具特色的傳統風俗,教化著淳樸的邊城人民。在小說中,每個人都熱情質樸,具有君子風度,人們美好的道德情操在這里得到傳承和發揚,使人仿佛置身《鏡花緣》里的君子國一般。人的內美和德行是進行審美教育必不可少的內容。以美引善,寓教于美,使人在美的事物、美的形象的感染中,潛移默化地實現道德教育,這是美育重要的社會功能之一。
沈從文說:“我要表現的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領導讀者去桃源旅行,卻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個小城小市中幾個愚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牽連到一處時,各人應有的一分哀樂,為人類‘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說明?!钡拇_,《邊城》展現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愛”之美。
小說的主要人物翠翠天真善良,清純活潑。她“在風日里長養著,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只小獸物。”翠翠是淳樸的,又是純潔的,她仿佛深山中的一縷清泉,透明純凈而又生動活潑,城市工業文明從未在她身上留下痕跡,這種自然樸素之美能讓讀者獲得心靈的蕩滌。
她與祖父相依為命,對祖父關心備至,時常擔心祖父孤獨而有意地壓抑作為一個少女愛玩的天性,這是孝的表現。同時,她的內心也深藏著難以言說的孤獨。她在情竇初開的年紀愛上了船總順順家的儺送,感情純潔真摯,因為種種誤會,愛情最終無法修成正果,但她始終惦記著儺送。在故事的結局,翠翠也始終在渡船口守望著那個“可能永遠不會回來”的儺送。這是她對愛情的執著與堅守。在愛情的困難面前,有多少青年男女選擇了放棄,而能夠不畏結果,只為心中的愛苦苦堅守的有情人總能讓人們留下感動的淚水,而翠翠的人性美正體現于此。
祖父是中國傳統美德的典范。他淳樸、善良、熱情、豪爽。他終年守著渡船,無論刮風下雨,始終忠于職守。端午熱鬧的龍舟和吊腳樓的戲曲都令人神往,但他出于責任,不離渡船。他掌管渡船,卻從不占別人的便宜,“渡頭屬公家所有,過渡人本不必出錢;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錢擲到船板上,管渡船的必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他想買肉,人家照例不愿接錢。屠戶若不接錢,他卻寧可到另外一家去,絕不想占那點便宜……”這些描寫均可以看出老船夫與邊城人民之間的相互尊重與相互友愛,老船夫那顆忠于職守、善良質樸的心就像金子般閃閃發光。
老人對孫女關愛無限。在生活上,他無微不至地關心、照顧翠翠,給翠翠唱歌講故事,端午節帶翠翠出去玩,吩咐別人送翠翠回家,盡最大的限度讓翠翠生活得快樂。在感情上,他為翠翠的愛情和婚姻焦慮,愿意在順順一家面前低聲下氣,最后因無法解決橫亙在翠翠幸福生活面前的困難而在雷雨夜惆悵離世。這無不體現出他對翠翠的至愛。
船總順順作為邊城地區的大戶,為人大方灑脫,慷慨公正,掌管著水碼頭上的大事小事。由于家里事業順手,他便常常濟人之急。順順的言行舉止對兩個兒子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又加上順順的有意訓練,使得天保和儺送和氣親人,而又具有與他人一起吃苦耐勞的精神,深得邊城人的敬重。天保和儺送同時愛上了同一個姑娘,卻沒有因此互相傷害,而是采用公平的方式進行競爭,天保自知在唱歌方面不是弟弟的對手,便選擇了離家遠行,主動退出。而儺送雖然因為天保的不幸淹死而對老船夫心存誤解,但他對翠翠的愛從未改變,寧愿守著“渡船”,也不要“碾坊”。兩兄弟豁達磊落的胸襟和對自己所愛之人的一往情深,顯示了一種難能可貴的高尚情操。
小說中,主要人物身上不無體現了人性之美,整個社會環境中,鄰里之間也互愛互惠,其中有楊馬兵、過渡的客人、商人、水手等,就連吊腳樓的妓女也是善良、淳樸的。當然,小說中的每個人物都有自己的哀樂愛憎,也存在各種隔膜與矛盾。其中有老船夫和翠翠的互相不理解,有船總順順和儺送對老船夫的誤解,有兄弟倆同時愛上同一個姑娘的矛盾沖突等,但矛盾的雙方都沒有表現出自私、虛偽、奸詐,而是一律顯示出磊落、正直、豁達。
沈從文曾經在《習作選集代序》中提到寫《邊城》的目的,“我只想造希臘小廟”“這神廟供奉的是‘人性”。在小說中,人物之間的倫理意識和道德觀念是純良溫厚的,人性之美集中體現在一個“愛”字:男女之愛,親子之愛,兄弟之愛,鄰里之愛……作者創造了一種德治的烏托邦,贊揚邊城人民心靈深處的博愛精神,使讀者從功利世俗的生活中脫離出來,重新受到德行的熏陶和感染。
四、深邃的悲劇美
“美麗總是憂愁的”,《邊城》有一種淡淡的悲劇美,這種悲劇的展現并不劇烈,卻有著一種深深的哀愁,讓人從邊城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命情態中產生深沉而巨大的同情共感,進而引發心靈的震撼,產生深層次的審美感受。
小說的悲劇明線、暗線貫穿始終,包括老船夫、翠翠母女、儺送兩弟兄的命運。
小說的開頭便埋下了悲劇的引子,翠翠父母在翠翠出生不久便雙雙殉情而死,致使老船夫和翠翠相依為命,老船夫擔心翠翠和她那可憐的女兒有著相似的命運,他希望翠翠能夠找到自己的幸福。于是,他低聲下氣地請求順順成就儺送與翠翠的婚事,但天保的意外溺亡又加重了悲劇的成分,使順順和儺送對老船夫心生誤解,也使翠翠和儺送的愛情陷入困境,老船夫最終在雷雨之夜懷著被人誤解的苦悶惆悵地離世。老船夫是孤獨的,心里有很多惆悵的事情——女兒的過早離世,翠翠愛情面臨的困境,自己的無能為力。但是,沒有人能理解他,一個忠厚樸實的渡船守護者最后也懷著被他人的誤解和未完成的心愿含恨而死。
而小說更引波瀾的是翠翠和儺送的愛情悲劇,兄弟二人同時愛上翠翠的矛盾沖突在哥哥天保的意外死亡中破裂,卻對弟弟儺送的愛情選擇造成了強烈的沖擊,他對老船夫的誤解以及“碾坊”的加入,都一步步地將儺送和翠翠的愛情引向悲劇,最后儺送的離去只能給忠貞不渝的翠翠帶來長久的守望。翠翠是孤獨的,從小只有祖父的陪伴,在初識愛情的年紀對儺送一往情深,卻很少人能懂她,最終在一系列的誤解中,祖父離開了她,儺送離開了他,留下了她一個人堅守著渡船,默默地等待著愛情的歸來,讓人心生憐憫和悲傷。
正如劉西渭所說:“作者的人物雖說全部良善,本身卻含有悲劇的成分。惟其良善,我們才更易于感到悲哀的分量。這種悲哀,不僅僅由于情節的演進,而是自來帶在人物的氣質里的?!闭怯捎谌宋锏拿篮?,當這種美好被引向了毀滅,才真正地形成悲劇。
然而,小說中的悲劇不僅僅是關于親情、愛情的悲劇,從文本的深層意義構成看,老船夫是傳統道德和價值觀念的象征,而翠翠和儺送的愛情是生命形式和美好事物的象征,它們的破滅和消逝表現的都是對美麗的生命或事物易于毀滅、變化無常、不能長存的無限惆悵與傷感。就像沈從文曾難免悲哀地說:“你們能欣賞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蘊藏的熱情卻忽略了。你們能欣賞我文字的樸實,照例那背后隱伏的悲痛也忽略了?!?/p>
這種清新與熱情、樸實與悲痛的對立則隱含深邃的審美內涵,體現的是未受污染的鄉村生活與傳統美德受到破壞、到處充溢著金錢主義的淺薄庸俗和腐化墮落的現實的對立。其中也包含著傳統美好事物流逝的痛心。沈從文曾在自傳中透露出自己進入城市生活后的不適應,但現代社會的發展必然會對傳統文明造成沖擊,他的內心也必然有著強烈的矛盾和沖突——傳統與現代化的選擇。
所以,作者在小說的結尾給讀者留下了想象和思考的空間。儺送“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這一結尾讓人思考美好的事物還能否再回歸。
蔡元培認為,美育的目的在于陶養人的感情。悲劇之美對于人情感的震懾力是十分強大的,能夠引發人們深刻的思考。沈從文在描寫邊城環境的人們的生活方式時,也隱藏著自己內心的深深憂慮,是對現代化過程中傳統風俗、古老美德和價值觀流逝的痛心,以及對物欲泛濫的社會的批判。沈從文曾在題記中闡述道:“擬將‘過去和‘當前對照,所謂民族品德的消失與重造,可能從什么方面著手?!哆叧恰分腥宋锏恼焙蜔崆?,雖然已經成為過去了,應當還保留些本質在年輕人的血和夢里,相宜環境中,即可重新燃起青年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币虼?,邊城中的美好事物雖已消逝,但仍舊可以使讀者在這種悲劇美中獲取一些能量,將這種美留些本質在年輕人的血和夢里。
五、結語
綜上所述,深入挖掘《邊城》的審美內涵,品味沈從文為人們構建的世外桃源,同時感受人性之美,體會其中寄托的作者對社會和人生意義的反思,對教師運用文學類文本進行審美教育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