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俊敏
【內容摘要】生物是一門自然科學,但學生學習的都是前人已通過實踐得出的經驗和結論,而極少與自然客體直接接觸。因此,從教師的角度講,如何充分當好學生和教材之間的紐帶至關重要,這就需要導學。生物課導學就是要在擺正學生主體地位的前提下,結合教材特點,采取不同的導學方式,認真抓好各個環(huán)節(jié),將落腳點置于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和良好習慣的形成上,使學生的學習從依賴老師向著獨立學習的方向發(fā)展。
【關鍵詞】導學 中學生物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中提出“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從文字上看既強調教師對教學的主導作用,又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認識的發(fā)展同其它一切事物的發(fā)展一樣,內因是根據,外因是條件。教師的“導”是外因,只有通過學生“學”這個內因,外因方可發(fā)揮作用。實踐表明,只有學生真正認識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即課堂上的認識主體不是老師而是自己時,他們在學習上的主動性、積極性才能得到充分發(fā)揮。由此可見,教師的主導作用必須落在學生的主體性的表現上。
課堂教學對學生來講是個認識過程,認識主體是學生,認識客體是教材,而教材又具有特殊性,生物教材更是如此,生物是一門自然科學,但學生學習的都是前人已通過實踐得出的經驗和結論,而極少與自然客體直接接觸。因此,從教師的角度講,如何充分當好學生和教材之間的紐帶至關重要,這就需要導學。從導學方向上講,既讓學生受到教養(yǎng)和教育,同時也使他們的智力、能力和個性得到充分的發(fā)展,達到素質的全面提高,教書育人和諧統(tǒng)一。我認為生物課的導學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擺正學生認識的主體地位,著眼大多數學生
學生是教學過程的主體,沒有學生便沒有學習,教是為了更好地學,但在實際教學中,許多教師往往還承襲傳統(tǒng)的教育思想觀,以知識傳授的多少為評價教學質量的主要標準,而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其教育方法必然是“灌輸式”的,與現在的教育改革是不相適應的,因此,要做好導學工作,首先要自覺轉變傳統(tǒng)的教育思想,認真學習新教材的思想、理念,擺正學生認識的主體地位,由教為中心轉到以學為中心,由以傳授知識為中心轉到培養(yǎng)能力、發(fā)展智力為中心,無論是何種教學方法,都必須體現這一精神。實際上,學生能否學好,不在于教師講多少,講深講淺,而在于學生“自己”是否去動手、去探究,因此,學生是教學過程中的決定因素,體現了這一過程的主體作用。
在上課時,我還發(fā)現許多問題一提出來,下面總有人喊答,仔細觀察,發(fā)現喊答的總是那些學習不錯、反映快、膽子又大的少數學生。正是這頻繁的喊答聲把班上多數學生的思考和認識過程剝奪了;有些教師為順利地完成課時計劃總喜歡提問少數成績好的學生,相反對智商偏低、基礎薄弱的學生很少提問。時間長了,這部分學生就會產生許多空缺和疑惑之處,產生厭學情緒。因此,我認為在擺正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的基礎上,必須要將教學著眼于大多數學生,從班上中等偏下水平出發(fā),精心設計,耐心組織,使學生積極參與,從實際中提高全體學生的自主意識,把導學的主體落到實處。
二、根據不同的教材對學生采取不同的導學方法
教師的主導作用是為了學生學會學習,實現從知識向著能力、從依賴老師向著獨立學習的兩大轉變,這也是導學的根本目的。具體講,教師要認真了解分析學生的認識水平和所要掌握的教材要求,從兩者的差距出發(fā),采取不同層次的導學方式。
例如,“人類的神經調節(jié)”這部分內容,由于教材內容和學生的認識水平差距太大,所采取的導學方式應側重于講授,但并非把知識硬塞給學生,可以結合投影、課件等,讓學生有充分消化吸收的條件。
又如,在“種子的萌發(fā)”這課教學中,對于種子萌發(fā)的外界條件,我讓學生先分組討論,作出假設,然后通過實驗來驗證假設,最后,在課堂上進行交流,得出結論,事實證明,效果非常好。
當教材知識結構和學生認識比較統(tǒng)一時,采取的導學方法可變?yōu)辄c撥。象“花的結構”這節(jié),由于學生對花比較了解,只要組織好學生相對獨立而有效地學習即可。
三、抓住生物課特點展開導學導學
1.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習之事以樂為最佳,故此,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樂學是導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生物本應是學生極有興趣學習的一門自然學科,但由于某些制度的不合理,在學生心中就變成了無關緊要的副課,加之當前學生課業(yè)負擔較重,普遍存在厭學情緒。根據生物課的特點可采取很多方法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組織學生到植物園、動物園及野外考察,采集和制作動植物標本,進行愛鳥周活動,鼓勵學生在家種植一些花草等等,讓學生從這些活動中得到樂趣,從而大大提高了對生物的學習興趣。
2.教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
(1)“授法”是課堂導學的關鍵。授法是指教會學生學習,給學生如何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F代教育思想認為,教師的教法必須以學生的學習方法為依據,教法是為學法服務的,因此,要求教師備課時要研究、分析學法,上課時要傳授學法,輔導時要滲透學法。所謂學法,是指學生在學習知識、技能時所采取的態(tài)度、途徑和方法。一般導學的學法就是教師指導學生學會如何預習、復習、
聽課、復習、完成作業(yè)等一般方法。
(2)結合生物課的具體特點,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應該是導學的較高層次。生物學的學習能力主要包括觀察、動手能力、自學能力、思維能力、探究能力等等。
3.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情操
學生的學法除了智力活動以外,還應該包括非智力因素,這兩者是水乳交融的。從當前現狀來看,重點是指導學生學會心理調適方法,增進心理健康,不妨教會學生以下幾點:一是學會客觀地看待現實,用一分為二的觀點正確看待個人的優(yōu)缺點;二是主動參與,少說多干,學會為自己創(chuàng)造成功的機會;三是學會控制個人情緒。這些歸根到底是為了加強學生的思想方法的修養(yǎng),使之具有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學習效果就會事半功倍。
導學的終端是“導行”,也就是說培養(yǎng)學生的最終目的是要他們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在現代科學發(fā)展的今天,許多學科都是相通的,我們可以通過生物課培養(yǎng)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祖國美好山河的熱愛,懂得保護環(huán)境的重要性,使學生具有一定的審美情趣,陶冶他們的情操,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培養(yǎng)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
綜上所述,生物課導學就是要在擺正學生主體地位的前提下,結合教材特點,采取不同的導學方式,認真抓好各個環(huán)節(jié),將落腳點置于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和良好、習慣的形成上,使學生的學習從依賴老師向著獨立學習的方向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生物學教與學》,東南大學出版社,2002.
[3]《中學生物教學教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第二十七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