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萍
【內容摘要】高中英語課堂的共同體融合了活動,思考,合作,探究,從傳統的“階梯”教學到“登山”教學的轉變。教育的常態是能力和靈魂并舉,忽略任何一項都是失之偏頗的。磨練學生的解題技能是關鍵。我們教師對待學生能做到像裁剪師的“量體裁衣”,像交響樂團的指揮的“異向交往”,高中英語課堂的高效不會再是紙上談兵。
【關鍵詞】傾聽 高效 高中英語課堂
每一個教室都是一道靚麗的風景。能讓這道風景一直延續到人生的終點才是教育的真諦。李克強總理一句“教育走得太快,請等等落下的靈魂”,道出積聚多年的教育弊端。再如日本佐藤學在《靜悄悄的革命》中所闡述:應當追求的不是“發言熱鬧的教室”,而是“用心的相互傾聽的教室”。高中英語教學的課堂不可能是自學自習的模式,也不是零散的個體自由發揮的狀態。高中英語課堂的共同體融合了活動,思考,合作,探究,從傳統的“階梯”教學到“登山”教學的轉變。
第一板塊:現狀與歸因:活躍的英語課堂背后的危機。
1.教育的常態是能力和靈魂并舉,忽略任何一項都是失之偏頗的。英語課堂在設置Reading時都有一個Warm Up部分,這是課堂能出彩的一方魔石。老師精彩的課件制作,極少部分學生的“記憶表演”把課堂演繹的異常靈動。是否每一個心靈都得到了尊重?是否每個心扉都敞開接受?是否每個獨立的個體都得到關注?日積月累的結果讓越來越多的學生對英語失去興趣,課堂也只能拉開階梯的模式。
2.磨練學生的解題技能是關鍵。英語的單選就是老師課堂筆記轉換為知識運用的過程。勤奮的學生流于一字不落的默默記下老師所說的一切,而在具體操作時機械的生搬硬套。如非謂語動詞和獨立主格結構,就相差一個主語,導致失分。這時怎樣的聽才能收到好的結果?
3.語言本身就是用于交際。沒有一個強制的氛圍,只是課堂一味的灌輸,誕生了多少的啞巴英語,充其量只是應試的工具。
第二板塊:本質與意義。
《窗邊的小豆豆》里的小林老師用詩闡釋了課堂的內涵:教室,鍛煉我們的地方。專心聽到最后,鍛煉了耳朵。專心的觀察發現,鍛煉了眼睛。清楚明白的說話,鍛煉了嘴巴。開動腦筋思考,鍛煉了頭腦。所以高中英語的課堂是所有學生運用所有感官一起到達頂峰的登山狀態。學生之間輕松地互相學習,合作,相互鼓勵,相互影響才是最有效的課堂。
第三板塊:對策與實踐。
1.用心去傾聽,情感的共鳴,心靈的升華。
以英語書面表達為例。先讓學生討論出幾個話題,再由學生各自論述話題的優劣,最終確定一個寫作話題。這個環節中,無論基礎怎樣的學生都會從自己的角度或利益積極參與,在傾聽別人意見時思考其合理性,然后做出自己的反駁。即使不能用完整的英語句子表達,給出個別的英語單詞也能得到認可。在這一過程中,暫時處于劣勢的學生就會取長補短。一旦話題定下來,他們就會有話可說。而不是靜靜的旁觀者。一定時間的磨合和訓練,學生的主體就不是懸在空中的隸屬品。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要開發每一個孩子的天賦、才能和智力……了解他們思維的個性特點,了解他們智力發展的優勢與不足。只有心中有人才能對癥下藥,最后藥到病除。
2.人的成長有時候需要一個契機,需要一次機遇,但更需要的是挑戰自我的勇氣和來自外在的壓力。
試卷講評課從來都是教師的主戰場,從未給學生涉足的機會。老師頭頭是道,從頭到尾,侃侃而談,最后精疲力竭收場。而學生要么聽得昏昏欲睡,要么試卷上寫得眼花繚亂,過了一些時候再考,還會重復過去的錯誤。原因何在?老師束縛了學生的思考,沒有給予學生Voice的機會。一味的傾聽好像未必受到應有的效果。拿學生的“攔路虎”完形填空來說,先有做的最不理想的學生談談自己的做題思路,難點在哪。再由中等生發表自己的看法,這時候就會有這篇完形填空的主題和框架出來,可以適時的解答一部分難點問題。最后再由優秀生透徹的解析自己的解題思路和技巧,當然也會有困惑的提出。經過三次思維碰撞,以及無數次的辯論,最終大家都會受益匪淺。如果甚至會對教師的解答產生質疑,那就是更高境界了。
第四板塊:結論與效果。
如果把課堂作為虛假主體性的教學形式主義,從進入校園的那一刻起學生就會不由自主的反抗,進而自身的自由成長就被扼殺。看到課堂里面無表情的所謂傾聽者,難道我們教師不該深深的反思嗎?我們給過學生挑戰自我的勇氣和推動其前進的壓力嗎?杜威認為:在以學生的“學”為中心的教學中,教師的活動絕不是難以理解的。我們教師對待學生能做到像裁剪師的“量體裁衣”,像交響樂團的指揮的“異向交往”,高中英語課堂的高效不會再是紙上談兵。教育是“慢”的藝術,柏拉圖說:教育非他,乃心靈的轉向。英語教學的轉向何處?應該是能力和智慧吧。讓我們一起靜待花開。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金沙中學)